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创造性的内在精神及其生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于受科学心理学的片面影响,传统的创造观仅从“人力”的纬度关注人的创造性,将本是人性特质的创造性窄化为人外在的“创造力”,忽视了体现其内在精神的人性价值因素和精神过程,这对教育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教育的本质在于“人的生成”,从教育的视野审视创造性,则人的创造性必须首先体现真、善、美的“人性”,而后是这种人性外化的新颖独特的“人力”,创造性既表现为个体对物质世界的创新,即“对象性功能”,更体现为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超越,即“本体性功能”。学生创造性的生长必须达成“人性”与“人力”的同一。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矫正领域法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变革中,矫正教育学研究正面对新的实践、新的认识领域和新的工作标准,重新思考矫正教育学科的基本范畴及研究方向,无论对其生成意义上的知识建构,还是发展意义上的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创新,并以此发挥其引领变革与指导实践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矫正教育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以矫正领域的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是揭示这一特殊教育实践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学科性质属于教育学体系。这一学科包括由一系列概念、范畴、基本理论构成的静态知识结构,还包括由思想观念、价值理性和各种技术、方法构成的动态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4.
一门新兴学科的创立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本文从法律教育学创立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创立的有关准备工作等方面 ,论述了在我国法学体系和教育学体系日趋完善之时 ,创立法律教育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教育学存在两种不同的形态:作为学科的教育学和作为课程的教育学.从学理上讲,两种形态的教育学既相互独立,又相伴相生,彼此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现实中的教育学课程形态主要表现为:教师教育体系中的教育学课程;教育科研体系中的教育学课程;基础教育、成人教育体系中的教育学课程.据此,未来的教育学可能分化出三种品格:其一是大众教育学;其二是"临床"教育学;其三是人文教育学.无论是大众化还是精英化,无论是实用性追求还是超越性追求,我们的旨趣都在发展人、生成人.因此,只要"成人"之需要存在,教育学就不会终结,教育学的课程形态也将不断演变、发展乃至走向相对意义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7.
专利创造性客观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专利创造性的判断标准经历了一个客观化的过程,各国专利法及其审查指南从判断基准、判断步骤、判断方法等方面,保障创造性审查的客观性。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近年来的一些判决,被认为实质上降低了创造性,使一些显而易见的发明获得专利保护。我国专利创造性的演变也是一个客观化的过程,其政策选择符合我国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8.
尽管教育学的主题随着时代精神的变化而变化,但教育学的核心问题、基本问题则始终未变,教育学的发展需要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始终不断地反思,我们需要与前人进行不断的对话。今天教育学的学术建构尤其应回到教育学的经典思想之中。我们需要树立“大教育学”的观念,不应仅仅停留于所谓纯粹的教育学典籍,而是将目光投向所有凝聚着教育思想与智慧的典籍中去。随着教育学学术性的确立,教育学学科发展需要我们重新明确教育学的学科视阈,并着力在实践关怀的同时进行学术性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9.
教育学的科学性意味着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存在的吻合性.教育学不应忽视或否定对教育存在的形上论研究、人性论研究、个体论研究、生成论研究以及理解论研究.教育学应是形下之学与形上之学、物之学与人之学、社会之学与个体之学、认识之学与生成之学以及解释之学与理解之学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0.
杨显滨 《法学论坛》2012,(1):148-153
随着中药单方专利侵权案件的日益增多,如何认定一个新中药单方是否构成对现有中药单方专利的侵权,显得尤为重要。按照我国《专利法》的规定,必须经过"三性"认定,而新中药单方"三性"认定的关键在于其与现有的中药单方专利相比是否具有创造性。因此,尽快制定中药单方专利的创造性认定标准迫在眉睫。当新中药单方与现有的中药单方专利相比使用了不同的药用部分、不同的剂型导致给药途径改变、不同的炮制方法导致归经改变、不同生产方法、工艺及增加或使用不同的引药、改变现有中药单方专利的混合物组分或组成混合物组分的剂量等时,如果其能在作用同一病症的不同类型、减少毒副作用、显著提高疗效、适应新的病症、作用新的部位等任何一方面有所突破,就应当认定该新中药单方对中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具有"非显而易见性",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具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11.
当代心理学关于创造性才能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对创造性才能的认识从主观走向主体。当代心理学对创造性才能的本质内涵、静态结构、动态特征、人格因素、物质基础等的研究共识 ,使创造性才能研究成为科学。确立创造性才能是人的主体性集中体现的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根本原则 ;使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多角度地透视创造性才能的静态结构和动态规律 ;确立从生活实际中探索创造性才能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应用于创造性才能培养的最终研究目标 ,是未来创造性才能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思路  相似文献   

12.
管荣齐 《法学论坛》2012,(3):149-154
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是专利授权的三个实质条件,其中尤以创造性最主观、最难以把握。创造性在美国称为"非显而易见性",在欧洲称为"创造性步骤",在日本称为"进步性",其意义基本相同。而在我国,"创造性"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突出的实质性特点",等同于"非显而易见性",其构成要素之一是"现有技术"。为了有效防止垃圾专利泛滥,建议对"现有技术"做出最大范围的认定;二是"显著的进步",体现为"有益的技术效果",形式上看似中国专利创造性条件比其他国家更高,而实际上这是专利实用性条件的主要内涵。为了简化创造性的审查,建议我国在专利创造性条件中取消对"显著的进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实施电子政务是各国政府主动应对社会信息化新形势所采取的有效举措。电子政务不仅仅是政务手段的电子化,它同时还会引起政府管理全方位的创新,主要包括政府的管理理念、管理组织与管理行为三个纬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马洪伦 《北方法学》2014,(4):130-136
宪法解释具有创造性的原因有二:第一,诠释学在海德格尔和加达默尔之后实现了从方法论、认识论到本体论的转变。本体论诠释学强调读者领悟之意,认为理解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而不仅仅是一种复制性的行为。哲学诠释学的理论被宪法解释学所借鉴,从本体论诠释学的角度来看,所有的宪法解释都具有创造性。第二,宪法文本所具有的抽象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要求作为具体化宪法文本的宪法解释具有创造性。与本体论诠释学意义上的宪法解释的创造性不同,并不是所有作为具体化宪法文本的宪法解释都具有创造性,因为有一些宪法条款的规定基于社会共识的存在而相对明确,对于它们的解释更多地体现为客观性而不是创造性。  相似文献   

15.
16.
马洪伦 《现代法学》2011,33(3):165-173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宪法解释具有创造性,其主要表现在司法审查权、三重审查标准、选择性吸收理论、推翻先例和创造新的公民权利等五个方面。原旨主义和非原旨主义都会达至具有创造性的宪法解释,原旨主义具有天然的民主合法性,有时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会以原旨主义来掩饰它们具有创造性的宪法解释。宪法解释的创造性是一把双刃剑,有积极性的一面也有消极性的一面。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宪法解释曾经也将永远具有创造性,只有如此它才能为宪法提供与时俱进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性是人所共有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质和属性.它既与神性、兽性、物性等相区别,又与非人性、反人性等相对立.人性并非是一个超历史、超时空的先验的本质,或是一成不变的抽象存在物,它始终是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生成、展现和变化的.人性要素论是人性构成的理论形态,也是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心理特质.人性价值论是关于对人性内在本质善与恶、好与坏、美与丑的评价性的理论.人性不仅是哲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心理学、生物学和社会学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廖中洪 《河北法学》2007,25(9):31-34
"上诉利益"作为源于西方大陆法系民事诉讼中的一个理论,不仅其基本含义是指上诉人被声明不服的一审裁判所判定应当承担的不利益,以及在性质和类型上,属于一项实体性的或者说实质性的要件,而且,对于"上诉利益"的识别与判断,无论是对于原告还是被告,原则上都应当采用同一种学说或者标准,这就是"形式不服说".  相似文献   

19.
创新将成为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成为驱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原动力。选择相应的创新机构,促进经济的发展,是我们必须关注的话题。在现代社会,高等院校已经成为先进科技研发的前沿阵地,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最佳摇篮。这意味着高等院校必须成为知识创新的基地,才能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20.
A new concept of “legal infrastructure” has recently been emerging and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China. The concept offers a novel analytical framework to explore China’s existing legal organism for creativity. For this academic mission, the perspective of venture capital is developed by this article in that it has been already been convincingly demonstrated by extant studies that venture capital is an indispensable catalyst for the output level of a country’s creativity. The findings of this article are that the current legal infrastructure in China impedes the life cycle of venture capital, to some degree, and in turn impairs the capability of creativity in China’s econ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