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房产与地产权益的冲突及其法律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房产与地产权益的冲突及其法律协调□赵贵龙关永年房地产权益的冲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制经济模式以及房地产权益流转机制孕育和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单一所有制条件下则较少涉及房产与地产权益的冲突。本文试从不动产权益冲突的...  相似文献   

2.
破产企业房地产处理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钱卫清,郭玉元本文拟就破产企业房地产权属的特征,是否属破产财产范围的认定及相关问题作一粗浅的论述。一、破产企业房地产权属的特征(一)权属的特殊性。房地产是一种财产权益,包括房产和地产两部分。房产是指国家、集体、个人...  相似文献   

3.
一、房地产的概念 房地产是房产和地产的统称,是房产和地产的结合体。①物质形态的房屋、土地被赋予法律上的财产意义,即被称为房产和地产。房地产概念在我国内地和港澳地区广泛使用,但其含义并不完全一致。我国房地产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房地产是指全部土地和房屋及固着于土地和房屋上不可分离的部分。②这种意义上的房地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乃至不同的经济产业结构状态下,其概念的外延有巨大的差异(例如香港、新加坡的房地产概念与城市房地产基本上可以等同,而我国内地的房地产包括或者直接涉…  相似文献   

4.
抵押担保中,房地产抵押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物权担保,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的新问题也越来越多,而法律规定又明显滞后,带来许多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房产抵押是担保抵押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物权担保,在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划拨土地公有房户的抵押《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31条规定:“房地产转让抵押时,房屋所有权和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转让、抵押”。因而,设定此类房产抵押,应特别注意:门)设定该类房产抵押时,必须征得批准划拨该土地的人民政府的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同意_尽管抵押的是房产,但由于房地…  相似文献   

5.
依国际经验,房地产业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律师的介入。香港是一个法治社会,有关房地产方面的法律相当健全,律师在这个领域所起的作用应该是不言而喻的。据香港律师介绍,香港寸土寸金,物业价值畸高,发达的房地产业成为律师业的最大财源,律师收费的80%来自与物业相关的领域。然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香港律师的匕还杰出表现主要是在地产转计这一环节上得以发挥,这很具香港特色。根据香港的《物业转让条例》及地产交易规则,地产转让未委托律师办理相关法律手续,不请律师,则交易立法完成。香港成熟老道的房地产市场,频繁发生的地产交…  相似文献   

6.
房地产立法若干问题思考蔡峰影我国房地产管理法律规范比较零散,由国家制定一部统一的房地产法势在必行。本文仅就房地产法中的某些房地产制度问题,略谈管见,供立法时参考。一、关于房地合一管理制度诚然,房产与地产是两个不同的独立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各包含不同的内...  相似文献   

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房地产转让、抵押时,房屋的所有权和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转让、抵押。《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亦规定:“房屋权属登记应当遵循房屋的所有权和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权利主体一致的原则。”据此.房产转让人负有将所售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移转给受让人的义务,受让人享有要求将所购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移转给自己的权利。在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完成之前,转让人为登记的名义权利人,但受让人为实质权利人的,可以请求将土地使用权变更至自己名下。  相似文献   

8.
LEGALADMINISTRATIONOFCOMPREHENSIVEDEVELOPMENTOFESTATE房地产是房物财产和土地财产的总称。房产是建筑施工单位依照规划、设计要求,通过建筑活动,将各种建筑材料有机地结合而形成的物态总体。其按用途分为:住宅房、生产用房、商业用房、行政用房和其它专业用房。地产是土地、地上附着物和地下各项基础设施的总称。地产按用途可分为工业用地、生活居住用地、对外用地、其他占用城市较大空间的用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扩大,我国对房地产开发的法律化、制度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因为房地产市场如…  相似文献   

9.
抵押担保中,房地产抵押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物权担保。明确房地产抵押中的法律问题,掌握房地产抵押的实际操作,是律师为房地产抵押提供法律服务的基本功。本文只讨论房产抵押。一、办理房产抵押业务中适用的法律法规办理房产抵押,适用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86年)、忡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年修正)、仲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199年)(以下简称“城市房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1995年)(以下简称“担保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1990)、《…  相似文献   

10.
微风 《经济与法》2002,(5):15-17
在房地产开发经营中,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尽快筹集资金,收回投资利润,在以预售方式销售房屋的同时,借鉴香港、台湾等地区地产销售的经验,出现了一种新的商品房促销方式——商品房包销。这一促销方式的出现,对刺激房地产业的发展,搞活房地产市场,发挥房产包销商的特长,无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执行实践中,在执行房地产时,经常遇到被执行人以房地产已实际转让给第三人(虽未过户,但已签定了转让合同,第三人已付了房款,甚至已占有)为理由提出抗辩、第三人以自己拥有对该房地产的所有权为理由提出异议的情况。此时,执行法院往往无所适从,若保护第三人却找不到法律依据,不保护第三人又有违公平原则。鉴于此,笔者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对处理此类问题谈谈一己之管见。物权登记与移转合同冲突之处理房地产登记的公示公信力。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五十九条、第六十条规定:国家实行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制度。房地产转让或…  相似文献   

12.
邵培樟 《法治研究》2006,(10):64-65
一、域名与姓名权益冲突 尽管域名权益与姓名权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由于现有的域名注册制度并不排斥将自然人的姓名作为域名注册,同时这也恰好是姓名权人在网络时代与网络环境中行使其姓名使用权的一个体现,从而使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权益发生了关联,为域名与姓名权益冲突的产生留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3.
哥哥方继华把自己位于青城山风景区境内的房产赠送给了妹妹方秀琼,让妹妹帮自己代为赡养老母。可一年之后由于赠送的房产增值,方继华和其妻开始反悔了。于是,方继华以其妻不知赠房事宜及瞻养老人义务不能随意转让为由将妹妹方秀琼告上法庭,要求妹妹返还先前赠送的房产。  相似文献   

14.
笔者介入了一起房地产交易纠纷。在实践中我发现,在原实施房地产转让过程中,也就是在签订房地产转让合同的时候,对房地产转让的法律界限模糊不清,主要表现在对房地产的转让必经“过户”。“登记”这一法律规定具体在什么时候理解有误,以致干产生纠纷后甲乙双方就转让合同是否有效而吃不准;合同能否受到法律保护,通过何种渠道解决纠纷拿不定主意。法官与律师、律师与律师之间的观点也不尽一致。这份土地转让合同的第三条这样表述:“在第二次付款(共付600万元整)后,甲方将规划红线图原件移交给乙方,在款项付清后,甲方将现有证件…  相似文献   

15.
哥哥方继华把自己位于青城山风景区境内的房产赠送给了妹妹方秀琼,让妹妹帮自己代为赡养老母。可一年之后由于赠送的房产增值,方继华和妻子开始反始了。于是,方继华以其妻不知赠房事宜及赡养老人义务不能随意转让为由将妹妹方秀琼告上法庭,要求妹妹返还先前赠送的房产。 2004年1月20日,四川都江堰市法院对这起转让赡养义务案进行审理后作出一审判决:赡养老人的义务可以进行转让,所赠房产不应返还!至此,这起轰动全国的首例转让赡养义务案终于尘埃落定。  相似文献   

16.
沈轩 《法治与社会》2004,(12):28-29
哥哥廖大志把自己位于青城山风景区境内的房产赠送给了妹妹廖晓玲,让妹妹赡养老母.可一年之后由于赠送的房产增值,廖大志和其妻开始反悔了.于是,廖大志以其妻不知赠房事宜及赡养老人义务不能随意转让为由将妹妹廖晓玲告上法庭,要求妹妹返还先前赠送的房产.2004年1月20日,四川都江堰市法院对这起转让赡养义务案进行审理后作出判决:赡养老人的义务可以进行转让,所赠房产不应返还!至此,这起轰动全国的首例转让赡养义务案终于尘埃落定.  相似文献   

17.
预售商品房能否再行转让?这是一个经常会被问起,而很多人又不太清楚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更与当前的公证工作密切联系.不管是在房地产市场上作为普通市民进行房产买卖,还是公证机构办理房产委托书公证,我们都应当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相似文献   

18.
赵红玲 《中国公证》2006,(10):37-38
甲、乙、丙三兄弟的父母去世并遗留下房产一套,但甲、乙、丙三兄弟一直未对该遗产进行分割。2003年,丁与甲、乙、丙三兄弟商量,决定购买这套房子,甲、乙、丙三兄弟均同意把房子转让给丁。于是,四人一起到公证处办理公证,公证处出具了两份公证书:一份为继承权公证书,证明被继承人所遗留的房产由甲、乙、丙三兄弟共同继承;另一份为转让协议公证书,证明甲、乙、丙三兄弟将房产转让给丁。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房产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公房私买”的推行,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中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而立法的滞后又给这些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更多的难题。本期发表的二篇文章内容涉及房产买卖中的地产权益问题与公房商品化后分割时的交易与非交易问题等等。我们热忱欢迎广大读者继续来稿探讨房屋买卖中的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 从1988年修改宪法,开始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以来,房屋商品化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转让的进程不断加快,巨大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形成。以房地产为合作条件、交易对象或者融资担保的经济活动大量存在,由此引发的民商事纠纷数量繁多。民事强制执行中,以房地产为执行对象的强制执行极为常见。房地产不仅是价值大的财产,而且是公民蛀人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在作为执行对象的房地产上,除了执行债务人(被执行人)的所有权以外,通常还存在着第三人的用益物权、担保物权顺权请求权以及执行债务人亲属的利益。对房地产的强制执行,不可避免会牵涉到不同主体的权益。这些不同的权利和利益,往往是相互竞争和冲突的。面对相互交织的各种权益,应当依据何种基本理念。在强制执行的制度设计上做出合理安排?这是民事强制执行的理论和实务应当认真对待并妥善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探讨,对完善我国民事强制执行制度,实现执行程序公正和社会正义,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笔者主要从房地产执行中的查封、拍卖及拍卖款项分配三个重要环节,阐述如何平衡和协调不同主体权益,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完善相关民事强制执行制度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