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任东来 《美国研究》2001,15(2):87-98
美国的州权是美国早期宪政史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最集中地体现在联邦法令废止权(nullification)这一州主权论中.联邦法令废止权在1798年的<肯塔基决议案>和<弗吉尼亚决议案>中初露端倪,并在1832年的<南卡罗来纳废止联邦法令公告>中发展成型.前两个决议案和后面的公告所依据的理论根据、所倡导的否决国会立法的方式既存在着联系,又存在着差别.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它们与美国宪法及宪法实践的关系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
从"进攻"到"防御"--美国公共外交战略的角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外交是指一国政府对国外民众的外交形式,即"通过情报信息和交流项目引导国外民众和舆论制造者,以提高美国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的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一直是美国对外政策和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常设工具冷战期间成为进攻性的战略武器,为赢得冷战立下汗马功劳;冷战结束以后一度被打入冷宫,"9·11"事件后重新得宠,旨在解决"世界为何仇恨美国"的问题,实施对象重点放在阿拉伯与穆斯林世界,具有很强的防御性和应急性.但布什政府将"先发制人"与公共外交战略并重,发动"反恐"战争,将美国面临的挑战简单归结为与世界的沟通问题,兼之公共外交战略在操作上的文化差异,因而刚出茅庐即遇挫折实属情理之中.如何把危机公共外交转变为平时状态的公共外交战略,是今后美国政府面对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3.
国际机制与美国霸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门洪华 《美国研究》2001,15(1):74-88
本文旨在从国际机制的角度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美国霸权.笔者首先总结了国际机制理论各主要流派对国际机制与霸权关系的认识;其次,提出机制霸权的概念,从历史角度全面剖析美国霸权与国际机制的关系,并以之验证国际机制理论对二者关系的分析;最后,对美国的跨世纪霸权战略的内容、实质进行分析并展望.  相似文献   

4.
郭学堂 《美国研究》2003,17(3):42-51
由于大国力量的兴衰和国际安全形势的新变化,霸权周期论出现了贫困.新兴国家在主观和客观上都难以与挑战国家划等号.大国合作局面的持续与美国霸权强化的并存是21世纪初国际政治发展的现象.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家安全相互依存不断深化的情况下,避免大国冲突和实现霸权的和平更替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二战结束后,随着冷战的逐步展开,美国政府通过对文化外交行政主管机构的整合、国会的一系列立法,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展开了"文化冷战".冷战时期,美国在东南亚开展的文化外交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即以富布赖特项目为代表的教育交流外交、以图书馆建设和图书翻译及传播为特征的图书外交,以及文艺表演外交.美国在东南亚地区开展的文化外交活动促使该地区部分国家的国民(尤其是社会精英阶层)了解并接受了美国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培养了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亲美"人士,进而推动了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文化渗透.另一方面,美国的文化外交在某些情况下也给东南亚国家的统治阶层带来了一些麻烦,同时也引起了企图延缓东南亚非殖民化、希望继续控制东南亚地区的英国、法国等老牌殖民地宗主国的反感.此外,美国文化外交的扩张主义本质,以及美国在该地区的政治、军事行动与其在文化外交项目中标榜的国家形象显著冲突,也使得美国文化外交影响力的发挥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国际体系发生的结构性变化入手,分析了印度的地缘战略形势和印度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地位;阐述了印度的外交战略、外交理念上的"不结盟"与外交实践上的务实性和全方位性;并分析了印度在美、俄、中等大国中的关系以及印度的外交战略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编后     
就在我们发排这期稿子的时候 ,伊拉克战争爆发了。美英等国在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 ,对伊拉克发动了军事打击。这是一场极不对称的战争 ,美国人似乎是赢定了 ,但是我们不应忘记此前在联合国安理会的那场旷日持久、没有硝烟的外交较量。德国、法国和俄罗斯 ,曾经联手阻止这场战争 ,要把对伊武器核查进行到底。武器核查只是摊在桌面上的、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一个理由和目标 ,实质上这场外交较量隐含着不同国家利益、不同国际社会理念之间的冲突 ,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单极霸权与多极平衡、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冲突。而在更早些时候 ,德国…  相似文献   

8.
美国对华意识形态外交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对华政策一直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而且还会继续存在下去.但是从长远的发展趋势看,美国对华意识形态外交将趋于弱化,一些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和对国际政治变化长期起作用的因素对美国意识形态外交形成了有力的制约.在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美国搞意识形态对抗的动力减弱;全球化使两种制度国家的共同利益增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相互渗透、交叉的倾向增强;多极化使美国所面临的竞争对手增多,意识形态也趋于多元化,这些冲淡了两种制度之间的对立;社会主义国家逐渐吸取经验教训,在外交上淡化、超越意识形态,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同时对内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些也减弱了美国同中国搞意识形态对抗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2007年12月1日,由上海美国研究所与香港中文大学港美中心合作举办的"非政府组织与美国文化外交"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港美中心、上海美国研究所、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地区问题研究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公共与外交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所、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解放军外语学院美国研究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余名国内外学者与会,就"非政府组织与文化外交:美国的经验"和"文化外交与和谐世界的建设"两个专题展开了热烈和富有成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建飞 《美国研究》2001,15(2):70-86
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一方面是美国的外交"理念",是目标之一,是判定根本国家利益的依据;另一方面是推行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在美国外交政策中,意识形态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最基本的部分,与国家安全、经济利益相比处于次要地位.在美国外交政策指导思想中,无论是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乃至孤立主义、国际主义、民族主义、实用主义,都有意识形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1.
12.
E.S.L.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