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灯的警示     
“生命,只是荷叶上的一 颗露珠。”被马克思称为“人 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的英 国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曾 说过: “生命之杯里满注着 多少不同的酒液。”对待生 命,有的人倍加珍惜,也有 的人则不善度过。一天行路, 我在马路的交叉口旁,看到 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坐在停 靠在路旁的手推车上,深情 地注视着来往行人,消瘦而  相似文献   

2.
诗人曹谷溪     
陈泽顺  张勇 《党风与廉政》2002,(11):19-21,23
一谷溪是一个锲而不舍的诗人。锲而不舍的诗人和诗人不是同一个概念:诗人就是诗人,而锲而不舍的诗人如果不锲而不舍就不是了诗人———这是极重要的一个区别。换一句话说,那些功成名就盘踞诗坛的诗人不写诗也仍然是诗人,而曹谷溪这样的诗人如果不写诗就不会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诗人。两相比较,你又会突然发现这不对———不写诗的人恐怕不能叫诗人,写不出好诗的人也不能叫诗人;真正的诗人应当是那些写诗并把诗写得很好的人,尤其是那些锲而不舍地写好诗的人。这样说来,谷溪毫无疑问就是一个诗人,并且是一个很好的诗人。其实谷溪这个人…  相似文献   

3.
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宏伟工程,不少人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满腔的热诚。广安市广安区枣山镇计生办主任王秀英就是其中一位,她用女性特有的坚韧和善良担负起这“天下第一难”的重任。2001年10月的一个夜晚,王秀英得到举报,说有一育龄妇女违法怀了第三胎。她立即带领计生办的同志步行一个多小时前去做工作,哪知赶到,孕妇家大门紧闭。一打听,才知是到邻镇她娘家去了。这时,天下起了小雨,王秀英一行又冒雨步行两个小时赶到孕妇的娘家。可不管工作人员如何做工作,孕妇就是不走,说脚痛无法走路。王秀英说:“不能走没关系,我们可以…  相似文献   

4.
隋文帝时,刑部侍郎辛有一次穿着大红色的裤子上朝,根据当时的习俗,认为这样做能使自己官运亨通。隋文帝认为这是一种“厌蛊”之术,命令尚书都官侍郎赵绰将辛杀掉。赵绰说:“按照法律规定,辛不应被处死,我不能执行陛下您的诏令。”隋文帝非常生气,对赵绰说:“你不杀了辛,我就杀了你!”随即下令把赵绰杀掉。赵绰说:“陛下杀了我,也不能杀辛。”赵绰被押出去准备执行斩刑时,隋文帝又派人问赵绰:“你还有什么话可说?”赵绰说:“我一心执法,决不吝惜个人的生命。”隋文帝闻知此言,生气地把袖子一甩,进后宫去了,过了好长时间,才让人把赵绰放了。第…  相似文献   

5.
军旅生涯使戴高乐确立了一个座右铭:“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也深刻地影响了他和顾问、智囊及参谋们的关系。在他十多年的法国总统岁月里,他的秘书处、办公厅和私人参谋部等顾问和智囊机构,没有什么人的工作年限超过两年以上。他对新上任的办公厅主任总是这样说:“我使用你两年。正如人们不能以参谋部的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你也不能把办公厅主任作为自己的职业。”  相似文献   

6.
《北京支部生活》2007,(7):43-45
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梁平县虎城镇原党委书记邓平寿,生前被百姓们称为“泥脚书记”“草鞋书记”“挎包书记”“田坎书记”,他的事迹系列报道推出后,深深打动了众人。有的人说:看了邓平寿的报道,我流泪了!看了两小时,泪就流了两小时。编者选取了邓平寿身边人的一些回忆,希望读者从中感受到他平凡之中蕴含的伟大,生命瞬间展示的永恒。  相似文献   

7.
生命对任何人只有一次,世上没有不怕死的人,只有为了信仰、伟大使命或大众利益而勇于舍生取义的人。这样的人,或被称为英雄,或被誉为俊杰。  相似文献   

8.
用人如器     
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任。一次,他责成大臣封德彝荐选贤能之才,过了许久仍无结果,唐太宗责问其故。封德彝回答说:“不是臣不尽心,只是到现在还没有发现奇才。”唐太宗很不快地训导他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其长而避其短。古代把国家治理得很好的那些贤明君主,难道都是从别的朝代借得的人才吗?可怕的是自己不能知人,怎么能毫无根据地说世上没有人才呢?”唐太宗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用人如器,各取所长,赢得了人才济济,开创了“贞观盛世。” 清代顾嗣协对如何使用人才作了很形象的比喻。他在《杂兴》一诗中写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就其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相似文献   

9.
周海波 《理论学刊》2007,12(1):114-118
《女神》的价值何在?如何理解其时代精神?长期以来,对于《女神》的研究,人们往往简单地将20世纪的时代精神认同为“五四”时代精神,而忽略了郭沫若个人的生命体验。事实上,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五四”的社会意识和精神特征与《女神》对等起来,也不能简单地与郭沫若的精神世界等同起来,而应该从郭沫若个人的生命感受出发去理解一位诗人生命中的精神世界。《女神》是生命的歌唱,男性的歌唱。在审美倾向和形式上的追求同样体现出男性生命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先看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有三位砌墙工人同时在认真地工作着。有个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位工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第二位工人抬头笑了笑,说:“对,我们是在砌墙。我们在做每小时1美元的工作。”第三位工人边干边哼着歌曲,他的笑容很灿烂,说:“我们不只是  相似文献   

11.
泱泱中华,礼仪之邦。孝老爱亲,其风源远流长。孔子曾说:“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老爱亲,从孝顺父母做起。千忙万忙,白发父母长辈不能忘;世上什么都能等,唯有尽孝不能等。  相似文献   

12.
东坡居士当然说得上是博学的人了,然而也还是有少见多怪的时候。 有一次,他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恰好外出不在家。书桌上一首咏菊花的诗只写了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苏东坡读了之后暗自发笑。他想,“黄花”就是菊花;而“菊残犹有傲霜枝”,即使凋谢了也不会落花瓣的,怎么可能吹落遍地呢?于是便提笔蘸墨,颇为自信地续了两句提醒王安石:“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后来,苏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  相似文献   

13.
读书被视为有修养生活的一种雅事,而就读书方法而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人而异、因时而别。林语堂在《读书的艺术》里说:“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  相似文献   

14.
奔走的人生     
惟一一次生命,不能献给某种体制。朱熹被贬为伪学逆党,郁悒而终,那是一种体制的内戕。有谁能有这样的豁达,临死前,像张爱玲那样遗言“把骨灰撒于任何旷野”?朱熹未死,已透不出一口气,他又如何能料,自己的骨头将如何腐烂?惟一一次生命,也不能献给某种模式。莫高窟的工匠们,血脉已凝固在大唐丰腴的雕像中,而他们的生命,在幽暗的洞穴内萧索;他们的名字,在历史的尘埃中消失。为学的人,为艺的人,往往不明白,从学艺中得到的深知快乐,都是寂寞的,它们并不总能外化为某种现实的功用;用日常的生存之道,仍要顺应世俗的套路。林妹妹总说“:我死,我要走…  相似文献   

15.
贝多芬去世前耳聋了20多年,平时他日夜希望自己的耳朵能复聪。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断断续续地说:“到了天堂,我就能听得见了。”床旁侍候的人无不泪下。萧伯纳临终时对女佣说:“太太,你想让我像古董一样永远活下去吗?我已完成了我要做的,我要走了。”法国16世纪著名的讽刺戏剧家拉伯雷最后的话是:“该把幕帷放下了,滑稽戏演完了。”拿破仑临死时处于神志昏迷状态。那天,圣赫勒拿岛上狂风暴雨,雷电交加,拿破仑突然从床上跳起来大喊“:我的上帝!我的法兰西!”然后就倒下断了气。诗人约翰·济慈用诗句表达了他最后的思想:“我感到雏菊在我身…  相似文献   

16.
孟红 《党史文汇》2006,(3):16-20
周恩来生命的最后岁月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从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共做大小手术13次,平均40天左右要动一次手术.但只要身体尚能支持,他就废寝忘食地投入工作.在这一年半中,重病在身的周总理约人谈话220人次(包括他主动约请和别的领导人要求来谈话,有时会见外宾后还留下主要陪见人谈话).谈话时间最长时一次可达4小时20分钟.会见外宾65次,会见港澳人士3次,每次时间大都在1小时左右,最短的一次也有15分钟.开会32次,一次会最长可开3小时45分钟.去医院外看人5次.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活在世上,总得有所追求;人老了思想不能老,人退了公仆本色不能退,只要活着就得勤勤恳恳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这是现年78岁高龄的全省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原中共广河县委副书记马良义说的.  相似文献   

18.
严格地说,“差不多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工作岗位”,或者说,“有些人曾经有过岗位,许多人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了三四十个年头,真可谓是善始善终”。如果你问我,岗位这东西是什么?恐怕你会得到许多种答案。然而,种种答案未必比农场职工的回答更精彩,他们的回答是:“岗位就是我的生命”。 上世纪90年代初,职工们说:“农场兴我富,农场衰我穷”,这是改革开放之后总结的经验。当企业改革进行到关键时刻的今天,农场职工的命运与企业更加密切,岗位似乎与生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岗位习惯  相似文献   

19.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 ,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在临死的时候 ,他能够说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 ,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这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一段至理名言。随着20集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近期在中央电视台的播出 ,一个有着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顽强毅力 ,受世人尊敬和爱戴的英雄保尔又栩栩如生地回到了我们的身边。大家不仅要问一声 :“保尔 ,您还好吗?”出…  相似文献   

20.
关于“风水”先生,前人曾作过辛辣的讽刺:“风水先生惯说空,指南指北指西东。世上若有封侯地,何不寻来葬乃翁?”寥寥数语,便揭了“风水”先生的老底:无非是些骗人的把戏。老底子都叫人揭了,饭碗还能保得住吗?该干什么干什么去吧。你要是这样想,可就小看了“风水”先生的本事了,可就小看了国人对这一“国粹”的虔诚与痴迷了。你说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