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著述巡礼     
《美国研究》2003,17(4)
《国际恐怖主义与当代国际关系 :“9·11”事件的冲击和影响》 杨洁勉、赵念渝等著。贵州人民出版社 2 0 0 2年 9月第一版 ,全书除“序言、后记、中、英文参考文献”外 ,共 11章 ,2 9.7万字 ,398页。本书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一项集体研究成果。全书分析和研究了恐怖主义的缘起和定义、国际恐怖主义的演变和发展、近期诱发因素和深层根源。此外 ,作者还研究了美、欧、日、南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对“9·11”事件冲击的反应 ,分析了国际反恐的总体形势 ,一些国家间的互动 ,以及国际关系的新变化。在研究理论框架上 ,作者超越了传统地缘政治…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实力与国家安全之间出现的背离现象 ,揭示了现实主义权力政治理论对于未来国际安全新秩序的解释缺陷 ,并通过探讨“9·11”事件及其后续发展对国际安全的影响 ,重新审视了建构未来国际安全新秩序的基础、原则和模式。笔者提出 ,未来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不再是实力的分配 ,而是安全的分配 ;多边协调与单边行动之间的对峙成了决定未来大国关系走向和国际体系发展的主要矛盾 ;强调相互安全成了世界各国在国际安全合作中的主导取向。因此 ,只有以安全分配为基础 ,以多边协调为原则 ,以相互安全为模式 ,世界各国才能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安全新秩序。  相似文献   

3.
张勇安 《美国研究》2004,18(2):116-126
“9·11”事件前 ,布什政府内部在毒品管制问题上的歧见使其在解决毒品问题上一直保持低调。“9·11”事件后 ,布什政府在毒品管制问题上迅速达成默契 ,并制订出指导未来毒品管制政策的《国家毒品管制战略》报告。毒品管制战略的调整相继完善的原因主要在于 :“9·11”事件后麻醉品恐怖主义的凸显、吸毒问题的回潮、“毒品战”战略无以为继 ,以及综合平衡的毒品管制政策可以较好地协调各方利益。  相似文献   

4.
“9·11”事件后,中亚地区的安全局势成为影响地区和国际安全局势的重要因素。在“9·11”事件和随后的阿富汗战事之后,尤其是近年来的“颜色革命”风波后,中亚地区的安全局势呈现出新的特点,有关大国对中亚安全环境和自身利益的界定也在不断调整。所有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到未来中亚安全局势的演变。在未来,中亚安全局势既有挑战,存在着危机与对抗,也有机遇,存在缓和与合作的可能。国际合作对于解决中亚安全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5.
热点聚焦2002年第1期大国关系现状与发展趋………………杨成绪(2)“9·11”后大国关系变化的动因、特点与前景…………………………………………冯绍雷(8)“9·11”以后的俄美欧关系……………范军(13)“9·11”之后的俄罗斯与北约东扩……刘军(17)2002年第2期泛欧亚与全球均衡………………戴维·卡莱欧(3)美国的军事行动与盟国的约束…丹尼·安林(12)欧洲联盟:对中国的共同战略………相兰欣(17)当前中亚及东亚背景下的俄美关系……………………………………博格托罗夫(22)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地理位置在军事上历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二战结束以来 ,东南亚的地缘政治格局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而变化。“9·11事件”的发生 ,使东南亚的地缘政治的重要性进一步凸现。本文主要分析二战以来东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9·11事件”给东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9·11之后的大国关系"国际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11”事件之所以被看作是国际政治领域里的重大历史事件,就在于它使得整个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了促进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增进国际政治理论界在这一问题上的共识,2002年4月5-6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亚欧研究中  相似文献   

8.
热点…撰焦2003年第1期“9·11”以后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的努力 ”””””””””’‘二’················……相兰欣(4)普京改革的政治空间···············……冯绍雷(11)俄罗斯经济增长与发展 ···……〔俄〕叶夫根尼·雅辛毕洪业译(16)俄罗斯新资本主义道路考·········……李尚德(21)2003年第2期普京中兴论析························……胡键(3)通向富民兴邦的俄罗斯道路—读《普京文集).·················……王立新(11)普京决策行为的社会环…  相似文献   

9.
编后     
《美国研究》2004,18(2)
近来发生的一些事件颇为引人关注:阿布格莱布监狱美军士兵虐待伊拉克战俘丑闻的披露,加剧了穆斯林世界对美国的仇恨,也引起国际社会包括很多美国人对伊拉克战争的合法性及美国人权标准的质疑;台湾“大选”后所出现的宪政危机、陈水扁的“5·2 0”“就职演说”,引发了人们关于美国对台政策和未来两岸关系走向的思考;美国总统大选中关于同性恋婚姻、反恐战争、移民政策、《爱国法》与对公民权利的限制、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等问题的争论,触及了美国的基本价值观,它促使人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9·11”事件是否分裂了美国社会?我们期待更…  相似文献   

10.
编后     
《美国研究》2003,17(1)
“9·11”已经过去一年多了 ,但它给美国社会及国际局势带来的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箭在弦上的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朝鲜核问题、俄法德等国在对伊动武问题上与美国的分歧 ,以及发生在世界许多地方的反战游行和反美示威 ,使国际局势变得日趋错综复杂。而在美国国内 ,保守主义的重新崛起、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的新国家安全战略、反恐怖法对公民权利的侵害 ,……凡此种种 ,引发了学者们对大国关系、文化冲突、富国与穷国的关系、种族关系、保守主义理念等一系列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如何看待当今纷纭复杂的世界 ,“9·11”之后…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成三个部分,分别阐述以"9·11事件"为例的国际恐怖主义对纽约、美国以至世界经济所带来的重大损失和深刻影响,并透过这个分析,认识国际恐怖主义的危害性和反恐斗争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俞宙明 《德国研究》2001,16(4):11-15
本文简要介绍了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德国政府在内政、外交及军事等方面的反应,并对"9·11"事件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对德国的近期影响作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 在9·11恐怖分子袭击(美国)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对盟国支持的需求会推动美国的政策,回到多边和合作的国际政策方向上来。那么布什政府  相似文献   

14.
美国苏联东欧问题学者、宾州狄更森大学政治系主任,罗素·鲍瓦教授应华东师大苏联东欧研究所邀请,来华进行学术交流。在座谈中鲍瓦谈了他对俄罗斯十月事件及东欧等问题的看法,现将其部份观点整理如下,以供参考。鲍瓦教授认为对93年“9·21”和“10·4”事件可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一是把它放到国际政治的大背景中去看,二是从国内政治、经济、外交的发展来看。从前者的比较中可以发现  相似文献   

15.
美国:从中亚到南高加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11”事件后,美国军事力量进入中亚和南高加索地区,使欧亚大陆中部的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美国反恐的基地,该地区的战略地位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冷战以后,国际社会中的大国关系正处于重构之中。特别是“9·11”事件以来,大国间关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如何理解这种变化的深层背景,把握其特点、动因以及发展前景,是各国政治家和有关国际问题的学者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大国关系变化的深层背景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冷战的结束对各大国发展态势所带来的影响。冷战的结束,是否如表面上所见那样,美国是独一无二的胜利者。事实上,诚如美国著名学者戴维·卡莱欧教授所言,冷战的结束还为欧洲的整合与发展,为中国的崛起,甚至为俄  相似文献   

17.
徐龙第 《欧洲研究》2005,23(5):140-150
英国学者马克·B·索尔特(MarkB.Salter)的著作《国际关系中的野蛮与文明》一书的英文版出版于2002年,2003年底由肖欢容博士等译成中文并于2004年初正式出版。这看起来距离今天好像有一阵子的时间了,我们不禁要问,这本书在今天的解释力如何,它是否也仅仅是昙花一现呢?当然,令人遗憾的是此书并没有引起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界的注意。如果简单地从著述的内容上看,该书可以被看作是作者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以及“9·11”事件后小布什政府言行的一种反思和批判。但是,如果把本书所论及的主题置入更宽广的历史视野及当下的国际思想背景之中,…  相似文献   

18.
文章考察了“9·1 1”事件后德国在全球反恐运动中的立场、角色和主要表现 ,分析了德国反恐怖主义政策的特点、缘由及其产生的作用和国际影响。文章认为 ,德国的特殊历史和它在国际体系中尤其是欧洲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其在后“ 9·1 1”时代的反恐怖主义运动中分外引人注目 ,它的各项反恐怖主义措施和行动必将对德国、欧洲乃至世界反恐运动的发展和国际局势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强调 ,德国在反恐运动中折射出的外交与安全战略为我们认识大国关系和国际体系的变迁提供了参照 ,值得进一步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19.
尽管“9·11”事件已经过去半年多了 ,但它给国际政治经济所带来的震荡却是深远的 ,甚至还会引发国际战略格局出现新的调整。所以 ,在国际法的框架内去分析和研究国际反恐合作 ,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为此 ,本文围绕联合国在组织协调国际反恐合作的过程和受袭后的美国目前在反恐方面的做法 ,以及反恐理论中出现的分歧 ,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政治科学教授乔治·肖夫林、美国康涅狄格州立大学教授鲁道夫·托克斯和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大学教授伊万·沃尔吉斯1988年5月参加匈牙利社会科学国际会议。会期内外,他们就5月22日匈领导人更迭事件采访了不少匈上层人物,并就此事撰写了“匈牙利领导层的变动和危机”一文,发表在美《共产主义问题》杂志1988年9—10月号上。现将匈领导人更迭经过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