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莹 《理论视野》2023,(10):32-37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围绕当代青年责任担当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青年使命担当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强调新时代青年要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类情怀、成就事业的能力本领、不怕苦能吃苦的艰苦奋斗精神、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能力。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关于青年使命担当的核心要求,对于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21,(5)
新冠肺炎疫情战"疫"过程中铸就了以爱国精神、战斗精神、奉献精神、团结精神、科学精神、担当精神为内涵的新时代"抗疫"精神。新时代"抗疫"精神有着强烈的价值旨归,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民族精神的养分,融入了当代国家和人民的时代精神特质,彰显了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精神的结晶,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3.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习近平多次就青年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责任观.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责任观的形成并非偶然,它既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对青年"未来"地位的一贯重视,又彰显了中华民族所独有"天降大任"的责任理念,是习近平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项任务以及当代青年责任担当现状,融合其个人青年时期的宝贵经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背景下青年一代所应担当的责任内容、所应具备责任能力的科学阐释.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9,(12)
中华家书文化,是指以传统家书为载体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中最具情感特色的部分。从精神层面来说,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从中华家书文化中主要是传承家国担当精神。在实践行动上,要对家书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提倡青年特别是大学生提笔写家书,把爱写出来,用家书文化扮靓我们新时代的多彩生活。  相似文献   

5.
正岁末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大江南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经过艰苦努力,中国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当此之时,疫病又在全球大流行。中国战"疫",中国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能力创造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法""中国方案""中国速度""中国力度""中国担当",受到世卫组织的高度赞扬,世界上很多国家元首也致电中国国家领导人,纷纷点赞中国战"疫",更有很多国家正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9,(10)
党的十九大立足新时代,把握全局,应人民意愿,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青年研究生党员作为新时代的生力军,面临着新变化、新挑战、新机遇。本文基于"崇研尚学恪守底线的本位职责、坚持理想脚踏实地的使命追求和明晰身份弘扬党性的角色义务"三个维度,依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核心价值意识,浅析青年研究生党员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语重心长地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这段话不仅阐明了青年一代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而且深刻揭示了当代青年人的发展机遇和历史使命。1.新时代昭示了当代青年将有更加多样的  相似文献   

8.
把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提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的必然要求,对激励当代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投身民族复兴千秋伟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推进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要把握好抗疫精神蕴含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元素,深入挖掘抗疫精神彰显的人民立场、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要找准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结合点,把抗疫精神融入高校各门思政课程的相应章节中去;要选对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方法,用讲授法、案例法、专题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抗疫精神教育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发展大势下提出一系列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思想,为青年发展问题提供根本指导与科学方向,形成了习近平青年观。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机遇中,青年应有怎样的自我定位与责任担当,如何在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现代事业中实现自身价值,这应是每一个新时代青年应该考虑的问题。我们要从习近平青年观中找寻青年人应该有的时代担当,践行习总书记对于青年的殷切要求。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20,(9)
今天,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繁荣有目共睹,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中国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某些"负能量"的冲击,客观上造成部分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淡薄或缺失。通过对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淡薄及缺失的原因从学生主体和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归因,进而精准施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当代青年的担当精神,促进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发展进步中实现个人价值。  相似文献   

11.
贫富差距影响社会稳定的三个因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政策的指导下,社会各阶层总体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这是让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和贫富分化的问题,并为人们所关注。就目前的贫富差距对社会稳定构成的影响来说,要引起重视的主要是以下三个因素。  相似文献   

12.
王英文 《学理论》2013,(13):10-11
当今国际局势错综复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四处兜售其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念,给世界带来的不是和平与稳定,而是动荡与不安。从当今世界发展现状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出发,阐述了中国发展模式的正确性以及对世界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新时期的党群关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密切党群关系是党的十六大关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它对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群关系的必要性 ,然后从分析影响党群关系的因素入手 ,系统阐述了建立互动合作型党群关系的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14.
在信念问题的研究中,存在着脱离经济基础、脱离价值和利益等因素,去单纯地谈论信念问题的倾向。从根本上说,这种脱离经济基础来谈论上层建筑,脱离社会存在来谈论社会意识形态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但是,批驳这种错误倾向,从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信念观,则要求我们必须对信念、价值和利益的关系做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相似文献   

15.
社区结构是行为主体为满足居民需求而选择的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方式及由此形成的相互关系。物质资源对行为主体的相互关系的决定性影响以及主体观念对相互关系的能动作用共同改变着社区的结构,透过物、关系和观念审视社区结构生成和演变所揭示出的内在的规律和发展的逻辑,为解释当前社区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阶段贫富差距扩大问题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问题可以用贫富差距扩大这一概念来概括,而不宜用别的概念,无论是从基尼系数还是从五等份法来看,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现象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既有属于历史的原因,也有属于非正常的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宜一概而论。缓解中国贫富差距扩大问题的对策在于实现充分就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建立起合理而有效的税收制度等等。  相似文献   

17.
目前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困难重重,问题多多.必须从加强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完善监督体系,拓宽监督渠道,强化对"一把手"权力授权过程、权力运行过程、权力运行结果的监督制约,确保"一把手"掌权以人民的意志为本源,以人民的利益为归宿.  相似文献   

18.
应该说,法官与法律的关系是以司法为视角进行法学研究时所应当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在对已有相关理论进行评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两个基本结论:其一,理想的法官与法律的关系应当是:法官乃法律的有限诠释者;其二,为了更好地保证法官与法律之间的这种理性互动关系,应当创制原则性法律。  相似文献   

19.
潘承生 《学理论》2009,(17):45-47
中苏同盟的破裂,既源于中苏意识形态内在的深刻的分岐,也与俄罗斯大国沙文主义的传统以及中俄两国文化差异性有莫大的关系,同时也与冷战有着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Margo Anderson 《Society》1988,25(3):39-47
Margo Anderson is professor of history and urban affairs and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Women’s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ilwaukee. She is author of numerous articles on the history of statistics and census-taking; The United States Census and Labor Force Change;and, forthcoming from Yale University Press. The American Census: A Social Histo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