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社会的快速变迁和深度转型对国民的心理健康提出了严峻挑战,由心理压力引发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日益凸显,"巨婴"现象就是其表现之一.对近年来互联网热议的三个"巨婴"案例分析发现,"巨婴"有惯于依赖、自私自利、任性肆意等心理和行为特征,其养成与包办代替的家庭养育环境、过度强调竞争的教育和社会氛围、缺乏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的社会文化有关.要培养和提升国民心理素养,可从青少年教育入手,加强德育和劳动教育,塑造新时代家庭养育文化;倡导合作学习,树立命运共同体价值观;推进法治教育,进而营造知法守法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2.
在以全面依法治国为目标的法治中国建设过程中,"法治"本应渗透至国民生活的每处细节,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仍然充斥着"非法治",中国法治陷入细节困境。究其根源,中国传统文化以"人情+权力"为核心的社会观念的作用不容忽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可以尝试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的法治化、多元化延展为法治中国的建设创设一条有益路径。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新疆高校大学生国家意识基本现状,结合国家意识在整合社会不同力量、统一国民思想行为、凝聚国民共同意志、激发国民爱国热情、强化国民政治意识等方面的基本功能,论述了国家意识对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作用,提出了新疆高校加强国家意识教育,要依托"民族团结进步年"活动,解决好文化认同问题,提升民族间交流、交融深度,全方位、多层次落实国家意识教育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现代化,其标志就是实现由人民向公民的转变,并使之具有公民意识.目前占全国青年人口大多数的农村青年,由于受社会、历史、文化、体制的影响和教育的缺失,普遍存在公民意识淡漠的现象.扭转这种现象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公民意识发展的经济基石;大力推进公民文化建设,建立公民意识发展的价值导向;大力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提供公民意识发展的社会保障;大力推行公民教育,做好公民意识发展的思想启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5.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感恩言行不尽人意,表现为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淡薄、对学校的教育之恩淡漠、对社会的关爱之恩冷漠.其成因错综复杂,既有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又有学校道德教育乏力的原因,还有家庭教育滞后的因素.应通过社会感恩氛围的营造、学校感恩教育的渗透、家庭感恩教育的感染等路径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6.
反家庭暴力对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家庭暴力的防治 ,必须建立完善的“配套工程” ,加强反家庭暴力的法治观念教育 ,提高国民对家庭暴力的认识 ,维护正确的家庭观念 ,并将其渗透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针对我国现阶段的国情 ,只有立法、社会救助与普法相结合 ,才能真正做到预防与消除家庭暴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等教育转向“增质提效”的内涵式发展阶段,社会情感能力渐趋成为考查学生发展质量的关键指标。基于浙江省4462名大学生调查数据,运用OLS多元回归、Shapley值分解、分位数回归模型,揭示先赋性的家庭背景和后致性的学校氛围形塑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效应和机理。研究发现,家庭文化资本和学校氛围均会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学校氛围是影响社会情感能力的核心解释要素;农村籍大学生在学校氛围中的同伴信任和教师信任获得收益更高;家庭文化资本对社会情感能力具有“边际递增”作用,而学校氛围中的教师尊重和同伴支持则对社会情感能力处于弱势的学生效益更高。研究建议,家庭应采用温暖型教养方式,并优化文化资本要素;高校需将学校氛围作为“软指标”纳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增强对大学生社会情感学习的个性化支持;学生个体要积极参与高影响力教育活动,维系良性生师互动与同伴支持,以提升自身社会情感能力。  相似文献   

8.
文化大发展旨在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和社会品质,它是推动科学发展,让我们进入"中国2.0"时代的基础。立足于文化安全,强化现代文化意识,以我文化为本,学、用优秀他文化、异文明,是文化繁荣、社会发展的实务;它是加强民主政治制度与法治中国建设的诉求,是建设现代中国之需;习用优秀的他文化、异文明是竞争优势的保障和社会进步、文明的标记,文化建设和繁荣应增大优质他文化的引进力与接受度,更多地吸纳、借鉴他文化。  相似文献   

9.
校园"裸贷"现象既冲击了社会道德底线,也频触法律红线,社会影响恶劣;其背后投射的则是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与法治意识的匮乏。从民法、刑法、行政法角度对"裸贷"行为逐一剖析可见:从民事法律关系看,"裸贷"属无效民间借贷、放贷人应对自己的侵权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网贷平台与借贷双方基于居间法律关系难辞其咎;从刑事法律关系看,放贷人涉嫌多种犯罪;从行政法律关系看,政府监管部门对民间借贷行为负有行政管理职责,公安机关依法应当加大打击力度。因此,校园"裸贷"行为的非法性和危害性没有争议。政府部门有义务加强对网贷平台的监管和打击,社会大众、高校和家庭等外部力量需要协同,以有效防治校园"裸贷"乱象。  相似文献   

10.
法治社会是指法治文化得到充分的发展,公民的法治意识得到全面提高并成为法律忠实拥护者的基本形态。法治新闻报道利用其独有的普法、教育、警示等作用在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扮演着主要推动者的角色。但目前在我国法治新闻报道不断涌现出法治新闻的"审判性"报道、侵权性报道和低俗报道等问题阻碍着我们建设法治社会的步伐。因此及时找出对策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是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多项任务之中最基本、最迫切的一项。  相似文献   

11.
构筑普法长效机制需要和谐法治文化作支撑。目前我国法治文化建设从总体上看还很薄弱,其缺失主要表现为普法总是停留在面上,民众的法律意识仍很薄弱,有概念无理念;社会管理者的法治观念急需进一步增强;部分领导者的认识还不到位,对法治社会缺乏感情。其法治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广大民众中进行以崇尚法治为主题的思想道德教育,动员整个社会力量创造出尚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2.
高校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也是接触网络最为频繁的群体。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法治意识,不仅是大学生应对网络社会风险、维护其切身利益的需要,也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育人工程的要求,更是国家加强网络社会治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重要课题。网络法治意识涵盖网络社会中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和契约精神。当前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现状堪忧:网络法律知识储备有限,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判断各种网络现象能力欠缺;网络法治思维水平不高,无视规则,突破底线,误解权利,忽视义务;依法参与网络社会活动的能力不容乐观,依法维权能力有待加强。对此,高校应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大力培养与提升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一是重视高校网络法治教育常态化:创新教育手段,夯实学生网络法律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网络法治实践能力;营造校园网络法治文化氛围,有效培育高校学生网络法治思维。二是创新网络普法的方式方法:与时俱进,利用大数据"精准普法";相时而动,搭建平台"网络普法";多措并举,提升"有效普法"效能。  相似文献   

13.
建美丽中国是文化发展繁荣的主题与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丽国民"是建"美丽中国"的基础,教育美丽、文化美丽、环境美丽、公务员美丽、社会美丽是美丽中国及建设的要素、内容与标志。提升国民文化素养,型塑好国人和中国形象,建文化中国、智慧中国、快乐中国属繁荣、发展文化顶层设计的重大项目。培育美丽国民,净化社会风气和构建幸福度高的社会与中等发达国家,文化大发展当正视社会现实和直面、解决问题,要致力于培树健康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与发展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4.
如何使法治成为国民的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个法治国家,法律必须被国民信仰,且被国民信仰的法律只能是和必然是良法。在我国,要使国民信仰法律,信仰法治,必须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的改革,逐步形成和创设起使法律能够顺畅运行、公权力受到严密制约、违法行为受到有力制裁、社会正义得到有效维护、法治文化深入人心的法治国家机制。这种机制一旦形成,法治自然而然地就会成为国民的信仰。  相似文献   

15.
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的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法治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进行法治建设关乎完善民主政治、健全经济体制、促进文化繁荣和和谐社会建构等重大意义,是当今必须重视的时代课题;其实践策略是:加强法治教育宣传,树立"以人为本"法治理念;完善法制体系建设,促进法治体系建设;社会共同力量支持,促成法治社会形成。  相似文献   

16.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前,社会感恩意识淡薄、家庭过度溺爱、学校教育流于形式等都使感恩教育遭遇困境。而运用媒体和网络营造感恩教育的社会氛围,通过家庭教育促进青少年感恩意识生成,改变学校传统灌输方式,注重青少年主体体验等途径不失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广东新岭南文化和上海海派文化同属我国区域文化的时代经典。海派文化以宽阔豁达的胸襟吸收外来文化,愈发成为中国时尚文化和前沿文化的代名词;而岭南文化以吸收中原文化等外来文化为根袛,熔铸独领风骚的新岭南文化。新时期广东新岭南文化和上海海派文化的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理应交融镜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视域中的新时期广东新岭南文化的政治文化现代化亟需拓展"三位一体"的"法治政党、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的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成长,而且对法治中国的建设进程产生影响。但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不仅法律常识比较欠缺,获取法律知识的能动性较差、途径偏窄,而且法律意识薄弱,维权意识不足。主要原因既有高校法治教育不完善,消极法律文化的沿袭与法治建设的滞后等,也有学生自身对学习法律知识的作用认识不够,家庭教育的功利化等。因此,增强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多方责任必须共担,多管齐下,方可奏效。  相似文献   

19.
家庭因素是青少年法治意识养成的外在关键因素,具体而言应包含家庭主体因素、家庭成员因素、家庭关系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等。要想培养青少年形成完善、健全的法治意识,最现实的做法就是先使其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使家庭的"有意培养"转化为青少年无动因的自然依从,使他们从对法律理性认识基础上产生法治理性心理。  相似文献   

20.
一、腐败政风的传统文化根源当今中国的腐败政风,既与中国传统的国民心理和人治观念有密切的关系,也与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文化的失范有关。第一,由农业文明而形成的传统宗法家族意识和自我中心主义观念。中国传统社会是个定居的农业社会,而农业种植活动分工程度很低,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元,由此形成以血缘家庭关系为纽结的宗法社会。这种宗法社会依靠家庭的血缘伦理关系维系社会的秩序。家庭内部的父子、夫妇、兄弟姐妹关系是最基本的伦常关系,并由此延伸到社会上的宗族戚党、乡邻朋友、师徒乃至于官民等。这种伦理关系由家庭开始,由近及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