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反思素养,即具备"反思"的品质与修养,是国民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反映人类自我意识的能力,也是人类认识论不断提升的结果.这不仅关乎青年在当下风险社会中的发展性和适应性,也是提升国民理性思维的关键手段,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理论提炼的思想基础,是建设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智力保障.但目前在青年研究领域,尚鲜有涉及.文章基于2019年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武汉、西安和沈阳等七城市2100名青年调查数据,对"90后""00后"为主体的新一代青年的反思素养进行分析,从深思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三个维度描述和探讨青年反思素养的基本状况.结果显示,当下青年的反思素养总体较弱,特别是深思性维度尤低,呈现出当下青年敢于挑战权威、喜欢推陈出新的思维和行为倾向,但在认知和思维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上有待提升.青年反思素养的各个维度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年龄、职业身份、收入、学历、政治面貌、户籍和所在城市等均与青年反思素养状况密切相关.因此,促进新时代青年发展,应重视青年"主体性"的教育与培育,加强青年反思能力的方法训练,并基于青年内部异质性探索提升反思素养的包容性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英格尔哈特提出"后物质主义"用以形容进入后现代化时代的种种社会现象。对于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和伦理素养,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国民精神与素质研究中心所提供数据进行分析,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及伦理行为更为偏向于结合了物质主义和后物质主义的混合主义价值观和伦理取向。而对于此类现象,应从提高青年群体的"人道主义"素养、规范网络虚拟环境和提升青年个人能力的角度改善青年人的伦理素养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英格尔哈特提出"后物质主义"用以形容进入后现代化时代的种种社会现象.对于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和伦理素养,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国民精神与素质研究中心所提供数据进行分析,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及伦理行为更为偏向于结合了物质主义和后物质主义的混合主义价值观和伦理取向.而对于此类现象,应从提高青年群体的"人道主义"素养、规范网络虚拟环境和提升青年个人能力的角度改善青年人的伦理素养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时代,虚拟与现实共存的社交方式,深刻影响着青年群体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加工者、交换者、传播者。面对海量信息,青年的媒介素养即对信息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生产的能力不可或缺。网络社交媒体的使用为青年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如何趋利避害,加强青年媒介素养教育是重中之重。在新媒体时代,需加强行业自律和个人修养,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下,采用多种形式推广和普及国民的媒介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5.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材料业青年职工科技素养总体状况堪忧,在对科技基础知识理解的深度上,在对科技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能力及科技应用能力上,在对伪科学和迷信的辨别能力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提升材料业青年职工的科技素养,应侧重于理顺企业内部的体制与机制,引导与激发青年职工学习科技知识的兴趣,营造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6.
对山东省541名电子产业青年职工的科技素养状况调查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电子产业青年职工科技素养总体水平较低;电视、网络和报纸是他们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科普设施利用不足,企业组织开展的相关活动覆盖面有限;多数人认可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有关职业具有很高的声望,但对技术工人的认可度低;能正确认识技术对环境的影响,对待自然的态度正确合理;大部分人认可科技素养对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据此,我们提出了改变现行的教育和评价体制,大力发展我国的科普事业,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开展技能培训、岗位比武活动等建议提升电子产业青年职工科学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7.
由于兼具高校人员、青年身份、科研工作者三重属性,高校青年科研工作者具有参与媒介内容生产的天然优势。近年来,一批高校青年科研"网红"KOL (关键意见领袖)的出现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一群体的巨大信息传播潜力。基于对沈阳地区10所高校青年科研人员的问卷调研和定性访谈,发现其媒介素养现状呈现出对媒介现实有着较为清醒的认知,但是媒介能力和媒介参与意向偏低的特点。总体来说,在当前的互联网媒介生态环境下,高校青年科研人员的媒介素养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我国网民的规模不断扩大,其中青年网民的占比也在不断上升。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有关"网民素质"的不同界定的理解,结合"当代青年网络素质"问卷调查结果,从对网络的认知及网络操作技能、网络公共秩序、网络公共交往、网络公共参与、网络不文明行为等六个方面对城市青年的网络素养进行了描述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育青年网络素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我国网民的规模不断扩大,其中青年网民的占比也在不断上升.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有关"网民素质"的不同界定的理解,结合"当代青年网络素质"问卷调查结果,从对网络的认知及网络操作技能、网络公共秩序、网络公共交往、网络公共参与、网络不文明行为等六个方面对城市青年的网络素养进行了描述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育青年网络素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青年"丧文化"颇为流行,已成为多元亚文化图景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青年群体用"丧"言"丧"图等多种形式表达消极颓废的风格。青年网民热衷用"丧文化"来宣泄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抵抗和反叛主流价值,但这并不能改变他们真正的困境,也不能消除他们内心的沮丧。反思青年"丧文化"现象流行的根源,提出我们要关注青年群体的合理需求,提升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引导青年群体正确认识自我,逐渐消解"丧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青年研究长期得不到学术界专家学者的认可,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不"接地气"。当下青年研究中存在着随心所欲选题、"数据当家"调研、自说自话对策等不"接地气"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青年研究水平的提升。"接地气"要求青年研究贴近青年生存和发展的实际,把握青年生存发展中的问题,分析种种具体现实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对青年生存发展提出切实可行可操作的对策和建议。"接地气"把"以青年为本"作为价值取向,注重把握微观实际的研究选题,注重使用明确具体的概念,注重深入现实开展学术研究。"接地气"有助于青年研究有效避免闭门造车自说自话,有助于青年研究更好地回应青年和社会的需求,有助于推进青年学科建设。青年研究学界同仁应共同努力,力戒急功近利,强化学术训练;学术期刊等学术平台应强化把关引领,协力促进青年研究更"接地气",不断提升青年研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青年法治教育的培育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是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提升的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一百年风雨历程中,党对青年法治教育的培育经历了政法萌芽期、尚法探索期、法治挫折期、法制恢复期、守法普及期和崇法培养期,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呈现出由"革命法治"的教育到"政法教育"、由"法律制度"教育到"法律体系"教育、由"法治观念"教育到"法治理念"教育、由"法律思维"教育到"法治思维"教育的历史变迁。党的青年法治教育的变迁逻辑呈现基本规律,即坚持与法治建设的发展同步、始终遵循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思想政治课程建设为主线。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下,对青年法治教育实现途径的现代性,需要多元方式共治之道,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社会支撑起青年法治素养培育的微观再造,校园助力青年法治素养培育的辅助渠道,自身养成发挥青年法治素养培育的内在潜力。  相似文献   

13.
十八大报告提出"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概念,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是一种底线思维、规则思维、权利思维、契约思维,具有合法性、民主性、程序性、限权性、透明性的特征。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是法治社会最基本思维模式的必然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社会治理视角中坚持法治思维需要对领导意志扭曲法律执行、法外利益与纠纷解决、公权力过于强势、重结果轻程序思维传统进行反思。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运用能力,可采取培养广大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构建增强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需要的外部环境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时代发展变迁对青年的影响渐趋增强,对其政治素养形成极大挑战。政治素养与青年成长成才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是青年生成价值观并确立人生发展方向的重要保证。科学认识时代发展变迁语境下青年政治素养出现的新问题,剖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是青年工作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培养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发展的重要工作,但学界对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概念和框架维度尚未达成共识。梳理国内外教师数字素养框架发现,它们以促进教师全过程发展为目标,并根据每一素养维度划分难度等级,但在内容上又基于教师的多种角色各有侧重。对比国内外教师数字素养框架可知,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框架应强调教师的数字化教学实践、数字领导力、数字福祉、数字化意识及其对学生数字化就业能力的培养。基于国际经验和高校教师的独特性,本研究针对我国教师数字素养框架提出了维度补充、维度调整和维度拓展三个方面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港澳青年积极投身大湾区建设,在内地就业的港澳青年群体日益增多。基于实证调研资料,从港澳青年来内地就业原因、内地就业港澳青年群体特征、港澳青年就业特征等多个维度研究港澳青年就业现状。港澳青年在内地就业面临就业发展维度,就业市场融入度有待提升;就业认知维度,就业保障制度认可度有待提升;情感归属维度,身份认证差异导致归属感有待提升等问题。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为促进港澳青年到内地就业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山东机械制造业青年职工的科技素养问卷统计分析发现,机械制造业青年职工最关心科学新发现、新发明和新技术,互联网是其获取科技信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渠道,机械制造业青年职工对科技与自身发展有着高度的认可,渴望通过提高自身科技素养水平改进自己的发展空间。暴露出的一些弱项有:青年职工参加职业技能比赛和脱产进修学习的机会较少,利用科普设施及参加科普活动的比例处于一般水平等。因此,必须发挥青年职工个人、企业、社会和国家多方面的力量提高机械制造业青年职工的科技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18.
强化五四运动研究是做好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的题中之意。五四时期青年群体"出场",充当了推进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生力军"角色。浙江青年作为五四运动中涌现的先进地方青年群体,积极应援北京青年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构想中国革命出路、创设进步团体组织,塑造了"勇立潮头"的青年群像。与此同时,浙江青年之于青年运动的认知层次、行为动机、实践场域及价值旨趣呈现历时性的嬗变与提升。从发生机制论,该时期浙江青年以先进样态"在场",根植于近代浙江发达的物质与文化之中,探寻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亦蕴涵着青年主体的内源性动力。以史为鉴,五四时期浙江青年的先进性,或可从价值认同、政党认同和自我认同维度,启迪新时代青年践行奋斗使命。  相似文献   

19.
公众理解科学是现代科普最鲜明的特征 ,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有创造力的群体 ,肩负着继往开来的时代重任。面对新世纪的科普重任 ,青年要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在加强自身科技素养的同时 ,担当起让公众理解科学的历史使命。为此 ,青年在现代科普传播过程中 ,要从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解决国民的迫切需求出发 ,正确领会现代科普理念 ,将科普的重心从单纯的科学知识传播向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为内涵的全方位的科普传播转移 ,改变以往单向交流的传播方式 ,走向双向交流的互动形式 ,从而让科学真正走向公众 ,也让公众真正理解科学 ,并提升全体国民的科普素养。  相似文献   

20.
人创造了图像,图像也改变着人,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变革和新媒体平台不断涌现的当下社会,图像生产、制作低门槛化、低成本化,图像传播更加快捷,图像铺天盖地而来,塑造了当代人图像化的生存方式。一方面,新奇有趣的图像对青年的影响更加深刻,青年社交表达的图像化倾向、消费审美的图像化意向乃至思维方式的图像化转向十分明显,当代青年图像化生存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另一方面,受技术摆布、资本操控、青年亚文化影响,当代青年图像化生存下青年思想和行为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部分青年沉溺于图像所营造的"半真实世界",陷入"非理性狂欢",呈现出"认同危机"。因而,需以青年为切入点,培育青年信息素养、关注青年内在需要,铸牢青年理想信念,引导青年在图像化生存中树立图像意识、彰显主体意识、强化使命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