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犯罪根源论     
犯罪根源是犯罪学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在罪固体系中,按照它们于犯罪结果发生所表现的作用程度与方式,有四个不同的层次──犯罪根源、犯罪原因、犯罪条件与犯罪相关因素。犯罪根源是犯罪因果链条中的最终端,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社会的犯罪形态和变化规律,可称为“原因的原因”,或犯罪的“终极原因”。长期以来,我们把私有制看成是产生刑事犯罪的总根源,这是犯罪根源认识上的一个重大误解,以马克思主义犯罪观为指导,深刻领会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深入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将发现,社会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才是犯罪的总根源。  相似文献   

2.
犯罪是复杂的社会现象,罪因由多种因素构成,系统化的方法是罪因研究的有效路径。罪因的系统结构包含了根源性罪因、基础性罪因与直接性罪因等不同层次;罪因系统内包含了原因、条件等要素;罪因规律与规律要素具有主客观统一性。  相似文献   

3.
《犯罪学——犯罪现象·原因·对策》论著有三大特点。一是注重将犯罪学理论同治理犯罪实践紧密连结 ,二是体例明晰而严整 ,三是在犯罪现象、犯罪增长、犯罪规律、犯罪因素等方面多有理论建树 ,四是全书条理清晰、层次清楚。该书不足处在于对犯罪学发展史和犯罪研究流派的介绍过于简略。  相似文献   

4.
《犯罪学——犯罪现象·原因·对策》论著有三大特点。一是注重将犯罪学理论同治理犯罪实践紧密连结,二是体例明晰而严整.三是在犯罪现象、犯罪增长、犯罪规律、犯罪因素等方面多有理论建树.四是全书条理清晰、层次清楚。该书不足处在于对犯罪学发展史和犯罪研究流派的介绍过于简略。  相似文献   

5.
犯罪周期现象,学名应为犯罪循环变动,是指犯罪现象的总体及若干罪种的数量在一定时期内比较稳定的涨落起伏以至循环往复。犯罪周期是一种近乎规律性的盛衰交替变动,是犯罪运动的正常表现形式。犯罪周期理论的建立和运用对正确研判犯罪形势,修正与克服传统经验分析及定性研究中的错误与不足,探索与把握犯罪宏观、微观规律,科学预测犯罪走向及解释犯罪数量变化原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所谓犯罪根源,是指产生犯罪现象的终极原因和根本原因。”文章认为,产生个人主义的事物就是犯罪根源。在私有制社会里,个人所有制作为私有制的配套制度,与私有制一起产生个人主义,它是犯罪的源头。私有制是产生犯罪的根本原因,它与个人所有制一起构成犯罪的根源,并派生出犯罪的个人原因、社会原因。个人所有制和私有制两种财产制度具有二重性,是过去也是今后犯罪存在的原因。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存在犯罪根源。我们不能企求立即铲除犯罪根源,而只能在不影响这两种财产制度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的前提下,限制其消极作用,使之降低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7.
罪因体系是一个多维的结构体系,与之相对应的预防犯罪,同样也应是一个多维的结构体系,这是因为因果链条把它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研究预防犯罪时,必须从主客观的诸多因素的联系和作用中,研究犯罪原因与犯罪结果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正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8.
“标签论”认为 ,个体演变为罪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 ,社会按照一定标准将某些行为规定为“犯罪” ,因而产生了“罪犯” ,而并非“罪犯”个体原因所致。“标签论”运用形象互动论的原理 ,认为犯罪是社会反应与行为人形成自我形象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标签论”认为犯罪是相对的 ,阐明了“贴标签”与法定犯罪定义产生之间的因果联系、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 ,为犯罪学的研究特别是犯罪原因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但标签理论有其局限性 ,其主观唯心色彩浓重 ,对标签化的后果解释简单化 ,对社会反应的揭示不全面 ,片面强调了犯罪因素中外部条件的作用 ,否定了犯罪行为与行为人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80年代以来,随着犯罪的逐年增多,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对此有关部门和专家从政治、政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并力图对未来犯罪做出描述。笔者认为,犯罪成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社会大系统出发,通过社会现象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去研究犯罪,从而揭示未来犯罪的发展趋势和数量变动,也不失为分析方法的一种尝试。一、影响犯罪数量变动的相关因素大量的分析研究表明,除了阶级的、历史的根源之外,在社会大环境中,直接影响刑事犯罪数量变动的相关因素,主要体现在社会成员年龄结构的变动、生产关系及其劳动组合方式、国  相似文献   

10.
陈力 《传承》2010,(15):146-147
通过论述徇私枉法罪的犯罪主体方面、犯罪主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及徇私枉法罪与相关罪名的区别与联系,从而能充分地了解徇私枉法罪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1.
宋海山 《前沿》2012,(10):54-56
探讨犯罪的内因、外因问题是对唯物辩证法原理的具体运用,我们需要真正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外因及其关系的哲理内涵和其适用条件。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本质上是其自身的能动性作用的体现,犯罪的内因即个体原因同样如此。然而,个体的能动性因素无法对抗更为强大的社会能动性。在犯罪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的矛盾运动中,社会原因无疑处于主导性地位。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论述徇私枉法罪的犯罪主体方面、犯罪主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及徇私枉法罪与相关罪名的区别与联系,从而能充分地了解徇私枉法罪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3.
犯罪动力论     
对犯罪原因的研究,以往大都采用因素分析法,如生物学的分析、心理学的分析和社会学的分析等。严格来说,这是一种平面静态的研究方法。不能否认,因素分析法在罪因研究的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至今也依然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由于当代犯罪问题的复杂性和引起犯罪原因的多样性,只进行静态因素分析,已经远远不够了。我们必须改换视野,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罪因进行动态的、立体的分析,才能把罪因研究向前推进一步。本文从动力学原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实践中,典型的犯罪集团不多见,但是,一般性质的有组织犯罪团伙却在向带黑性质的犯罪严重发展。文章分析了1995年和1996年天津市公安局连续打击的42个犯罪团伙的特点,比较了这些团伙与传统刑法理论上的犯罪集团的特征的质的区别,得出结论,天津市有组织犯罪已向黑社会性质有组织犯罪发展。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 犯罪学家认为,私有制是产生犯罪的根源,不断扩大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有组织犯罪团伙向黑社会有组织犯罪发展的根本性原因;社会失业现象、社会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竞争的社会环境,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乡土社会关系,文化网络的“病毒”等,是有组织犯罪向黑社会有组织犯罪发展的社会基础。为了有力打击带黑性质的有组织犯罪,文章提出了五条侦查对策。  相似文献   

15.
犯罪功能分析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犯罪有“促进社会”功能的观点,误导了学术研究,使犯罪有益论悄然兴起,将研究 引入了歧途。犯罪功能分析引出有“促进社会”功能的结论是荒谬的,荒谬的原因是单纯地把犯罪功能 看作是客观反应的现象,是事物的刺激因素,把受刺激事物的反应看作是其功能,导致了功能与其蕴涵的 事物分离的二元论,有违于功能的原意。功能属于总体活动中部分活动对总体活动所作的贡献。功能分析 通过考察社会要达到的目的或目标来解释社会活动,而不象犯罪功能分析者那样,脱离犯罪目的和目标, 通过犯罪者意料之外的结果考察犯罪,因而也导致了结论的荒谬。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政府关注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角度出发,把预防青少年犯罪与社区矫正制度的研究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联系起来,同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联系起来,同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联系起来,阐明了政府对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苏南小城镇正经历着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由礼俗社会向法理公民社会的转变。随着苏南小城镇经济的勃兴,犯罪率也大幅度上升,在各类犯罪中,侵财案件尤为突出,列各罪之首,且这种犯罪现象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会越演越烈。造成苏南小城镇犯罪率增多的原因有多种,其中,小城镇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加快是其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犯罪现象有宏观、中观、微观的区别.相对应的罪因也有宏观、中观、微观三种.宏观罪因的构成要件是:罪因能解释一切犯罪现象,罪因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静与动的统一.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是一种合力.人的物质欲求和精神欲求的不能满足,易导致犯罪现象的产生,但真正导致犯罪行为发生的是犯罪主容体间的合力.犯罪主体和客体都具有控制和诱发犯罪的作用力.两种正负作用力碰撞化解的结果,决定着犯罪行为的发生与否.  相似文献   

19.
交通肇事犯罪一直是社会的热点。近年来,随着数起引起社会广泛影响的交通肇事大案以及《刑法修正案(八)》将危险驾驶行为纳入犯罪,新闻媒体与法律实务更加关注对交通肇事犯罪的评价。然而,目前学界研究此类犯罪多从刑法规制的角度探讨,而隐藏在犯罪背后的深层原因却鲜有研究。任何犯罪现象总有一定的犯罪原因的外在展现和结果状态,从交通的组成因素探讨其对交通肇事的联系和影响,有助于发现交通肇事的本质,为交通事故的预防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关于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在学说史上大体上有四类不同的观点,唯有最狭义说符合犯罪学研究的现实并有利于犯罪学研究的深化.从横向看,犯罪现象具有法定犯罪、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等三种不同的形式.从纵向看,犯罪现象由个体犯罪与群体犯罪等两个不同的层次所构成.对个体犯罪的原因分析采用心理学和行为学的方法,对群体犯罪的原因分析采用社会学的方法.个体犯罪的预防对策应当以干预缺陷人格的形成和减少犯罪机会为目标,群体犯罪的预防对策以促进公平、正义和缓和社会矛盾为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