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风窗》2016,(17)
正有钱人办好事的方法有很多,最好的办法是自己"明德",然后协力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道德水平。有位朋友穿上新的跑鞋去晨练,跑了一段路之后,突然脚下一滑,尤如马失前蹄般,几乎跌倒。一看,原来踩在了狗粪上,搞得这位朋友暗自庆幸自己多年坚持锻炼。否则,这一跌,说不定就要去"种"牙了,而现在种一只牙,稍好质地的都要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2.
《南风窗》2016,(12)
正这几天,一位朋友打算买房。他说,再不买,还会涨,一辈子都换不了房了。这位朋友30岁出头,看中的房子位于四大"一线城市"中的某一座,约7万/平米,这个单价超过他一家人月收入总和(夫妻双方加上双方父母退休金)。他目前的房子只有70多平米,想生二孩,所以要换房。  相似文献   

3.
那年跟妻子一起下岗后,家里没了经济来源.找工作多次碰壁后,妻子不得不给人家当起了保姆.一个在屠宰场的朋友见我们生活实在艰难,说:"你要丢得下面子,就跟我干吧!"我说为了肚子还讲什么面子?再说,你也是凭劳动吃饭,能带我一起干,我感谢还来不及呢. 3个月后,我熟悉了业务,朋友就跟我分开卖肉了.一天大清早,我刚把肉摆上案板,就来了一个顾客.我忙问:"要几斤?"那人不好意思地说:"3两,我只要3两."  相似文献   

4.
正2018年的春节到了,随着21世纪社会的变化,"过年"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比如"回家过年"。几天前听朋友讲,一个年逾60的女儿在接了年逾80的母亲一个电话后,决定今年不回母亲家过年了。不仅不回去过年,她还决定,按照母亲在电话里说的,"她死了不会通知我。当然,她的遗产我也不会要。"朋友在叙述这件事的时候,表现得还算平静,我听了后不禁心里一惊!  相似文献   

5.
石破 《南风窗》2014,(11):10-10
<正>我的一位朋友,当过老师,编过杂志,后转行当了基层税务所所长。他说,基层税务部门的工作,高中生来干都绰绰有余,而他这个所长因是知识分子出身,就想倡导一下"文明执法"。但他很快发现这条路很难走下去。"基层税务文化和我理想中的东西差得很远。"这位朋友说,"你以文明态度对待纳税人,他以‘潜规则’对待你。你要对他文明礼貌,执法就无法完成,税都收不上来。只有你手段残忍点儿、厉害点儿,他还能服你,说‘这人行,有本事’!反之,他说你是‘书生’,说你‘没手腕’,不理你。"税务所长的"文明"热情迅速冷却下来。显然他弄错了一件事情,就是以为"文明执法"会令征税过程更顺利,双方  相似文献   

6.
叶竹盛 《南风窗》2014,(11):28-30
<正>如何使法官身份符合"职业特点",使司法活动回归审判规律,这无疑是新一轮司法改革要回应的关键问题之一。"法官,是一个让我困惑且充满魅力的词汇……但当提起笔想探究一下中国法官的真正含义却备感困难。"一位获得审判资格已6年多的法官,在追寻自己所属群体的身份意识时产生了困惑。在哈姆雷特似的"留下还是离开"的自我追问中,他用相对隐晦的方式表达了选择留下的人将要面对的挑战—"要接受科层制下的晋升体制,要靠结交和利用体制内的朋友获得稀缺的上升空间。"他对法官身份意识的困惑与追问  相似文献   

7.
谭志强 《南风窗》2007,(13):45-45
匆匆地赶到台北,连续参加两场与"香港10年"有关的学术研讨会。不过,当与接机的朋友谈起与"香港回归10周年"的时候,朋友笑着回答:台湾人不使用"回归"这两个字,除了部分关心台港关系及两岸关系的学者之外,现在市面上也没有多少人注意到"香港回归10周年"或者"一国两制"这些事情。目前台湾最注意香港的应该是两个问题,一是香港扩大开放大陆观光客后对香港本身达成的效益与影响,  相似文献   

8.
越来越多的人在购物时已不再使用现金。他们使用支票或者信用卡。当某家商店把你的卡号转到VISA或美国运通公司,他们的电脑就会在那家商店的收入帐上增加一笔,同时在你的支出帐上也增加一笔。这个过程就像两部电脑进行了一次谈话。  相似文献   

9.
我认为,已经实行股份制改造的乡镇和国有企业,总经理要由企业内部的股东和董事会推选。如果还由政府任命总经理,将会成为企业内部的“定时炸弹”。因为市场经济是有风险的,一旦企业被总经理搞亏了,股东会把这笔帐算到政府头上。所以股份制企业在积极推行所有制与经营权分离的同时,政府要主动实施政企分开。 红豆集团1995年积极推行“两权分离”,并以百万年薪招聘总经理。当时有人说,这是一种广告。我以为这只是一种“表  相似文献   

10.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南风窗》的标识(logo)上一期就已经变了:蓝底衬着的"聚焦政经,相约成功"的口号,让位给了"一份有责任感的政经杂志";而本期更多了一句浅白的英文短语--"Forthepublicgood",翻译过来就是"为了公众利益"。这种表达或许平淡无奇,但愿它能久久地叩响读者朋友内心深处的那根弦。  相似文献   

11.
微天下     
《南风窗》2013,(8):15-15
@余世存非常道:有朋友议论,王小波的比喻"特立独行的猪"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影响,有大量的信众,但在今天看,那一时髦现象几乎成了讽刺。我们这个丛林社会没有存活几只特立独行的猪,反而野猪们纷纷回归了猪圈,并标榜自己的"成功"。另一朋友说,这再度证明,任何时髦只是时髦而已,无能在人的理性世界安营扎寨。有有个圈是  相似文献   

12.
正这是一家通透宽敞的清新咖啡馆,墙壁书架上的百种书籍,在咖啡浓烈的醇香和柔和灯光的衬托下,给人一种安静舒适的感觉。初夏的夜晚,在这里,要上一杯咖啡和一份三明治,轻轻地和朋友说着一些温情的故事,甚是惬意。坐在我对面的朋友叫陶静,前不  相似文献   

13.
祁建 《工会博览》2005,(6):27-29
"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一首《老鼠爱大米》唱红了大江南北。在金钱这锅最重要的在"大米"面前,3个曾经是亲密无间、无话不说的朋友如今却反目成仇--  相似文献   

14.
正一次和朋友闲聊,他问我:"你不觉得有时我们在‘绑架’儿童的游戏吗?"起初我是不承认的。他却说:"仔细观察一下,孩子们还有时间玩‘躲猫猫’这类他们自己很喜欢的游戏吗?"我满不在乎地说:"孩子们想玩是可以玩的啊,我们从不束缚孩子选择游戏的。""那有孩子选择玩‘躲猫猫’吗?"朋友追问。我想了想,沉默了许久,"也许是孩子可以选择的  相似文献   

15.
亚运会结了帐没有?欠了债没有?亚运之后是奥运吗?请看——前不久,国家奥委会一致通过决议,同意北京市争取举办2000年奥运会。看到这则新闻,记者忽发奇想,能不能给闭幕已过半年的亚运会算算帐,社会的、经济的、物质的、精神的,方方面面,上上下下。记者奔波数日,方才发现,这是一笔无法计算的巨帐,  相似文献   

16.
正记账是一种生活态度,通过记好每一笔账,可以不断地改进、调整日常的消费习惯。合理有效地去安排好每一笔支出,精打细算一下,就会发现捋顺每月的收支,能节约的,就会自然而然地节省下来了。美国理财专家柯特·康宁汉有句名言:"不能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即使拥有博士学位,也难以摆脱贫穷。"记账就是一种看似琐碎,却对理财有大益的好习惯,它能帮你每个月省下不少的开销,让你把钱投入为未来幸福而理财的计划当中。很多人没有记账的习惯"你记账吗?你的钱都是怎么花的?"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个朋友。"干嘛要记账呀,就那么一  相似文献   

17.
《南风窗》2016,(19)
正近期的房价狂飙,让我想到了一位台湾朋友。说是朋友,其实算不上。4年前,在台北的一个饭局上,我们有过一面之缘。我现在想到的,是他的投资观念对我的"震撼"—很遗憾,我现在才被"震撼"过来。他是国民党的"官二代",台湾最好的台湾大学毕业,却找不到好工作。后来,找亲戚借钱开了一家做医疗器械的工厂,出口美国和日本。再后来就不做了,开始经营会展和广告公司,主要帮台湾中小企业在大  相似文献   

18.
叶竹盛 《南风窗》2014,(11):9-9
<正>朋友最近很烦恼。留洋博士刚毕业,回国到一所重点大学应聘,对方告知,他的履历相当不错,条件也都符合,但是因为他们夫妻两地分居,来了之后可能"军心不稳",因此还得"考虑考虑"。朋友一打听,原来他所应聘的学院去年一气走了4个入职不过一两年的年轻教师,理由都是"两地分居,生活不便利"。4人同年离职,对于不过几十人的团队规模来说,可谓大动荡。"不明真相"的学界因此盛传,该学院待遇太差,评职称太难,逼走了年轻教师。学院领导颇为气愤,却无可奈何,只好定下了"两地分居者不再录用"的"潜规则"。  相似文献   

19.
友国在哪儿     
《南风窗》2014,(10):35
<正>两次发动鸦片战争的英国前首相帕麦斯顿有句名言:"一国没有永远的朋友,仅有永远的利益。"但美国在二战后打造的盟友体系,似乎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奥巴马4月下旬高调访问日韩菲3个东亚盟国,尽管是为了挽回外界对其亚太再平衡战略已成"鸡肋"的印象,却也着实让中国舆论感受到来自海上的地缘压力。中国学界已在研讨如何应对美国在亚太的同盟体系,这背后的潜台词是:中国也要营建自己的友好国家体系,反击美国在中国周边"挖墙脚"的行为。5月份,中国总理的非洲四国行、"主场  相似文献   

20.
龙坪 《南风窗》2008,(18):93-93
一个朋友,苦于儿子临睡前要听故事:不讲孩子不上床,讲了孩子又不叫停。"现在,我只好每晚给他读一段《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昔底德会很欣慰的,他的著作竟有如此实际而温馨的功效。而一个成年读者,将发现来自伯罗奔尼撒的消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可以这么近。这种"近"让人恍然醒悟,在将近2500年的漫长历史中,人类其实并没有走出很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