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2011—2012年北京地区的谣言数据,我们发现谣言内容特征对谣言活跃度具有不同类型的影响。首先,谣言活跃度会随着内容逼真性的增加而先升后降;其次,谣言活跃度会随着内容价值性的增长而先降后升;再次,谣言活跃度会随着内容危害性的增长而提升,但不显著;最后,谣言活跃度会随着内容敏感性的提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遍,网络谣言所带来的危害也日渐凸显。网络谣言传播方式多元、传播主体匿名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大,内容具备高度迷惑性。当前国际社会动荡,网络谣言对于大众舆论的引导和社会治安秩序的影响愈发强烈,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主体部门公安机关任重而道远。当前公安机关对于网络谣言管控的困境、不足主要有辟谣缺乏全面性、法律界定不完善、高新技术运用不足三个方面。在完善网络谣言治理路径上应当增大辟谣全面性,发动群众力量,完善高新技术手段,以此来应对来势汹汹的网络谣言。  相似文献   

3.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媒介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消息。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是极为复杂的。其中,心理原因是滋生谣言的内部因素,社会原因是产生谣言的重要因素,网络技术为谣言提供了便利,政府公信力下降助长了谣言滋生。此外,个人、社会、政府等各方面的合力加剧了谣言的形成和传播。要有效应对网络谣言,需要政府、社会、传媒、个人等都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网络谣言迅速传播,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乃至动摇国家政权的重要诱因。只有充分认识网络谣言的内涵与特点并深刻分析网络谣言扩散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和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建设;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性、透明度、真实性;完善网站行业自律制度,发挥谣言过滤器的功能;加强道德教育,提高网民对网络谣言的理性判断,从而有效提升治理网络谣言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网络谣言迅速传播,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乃至动摇国家政权的重要诱因。只有在借鉴发达国家治理网络谣言的经验,结合本国国情,加强和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建设;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性、透明度、真实性;完善网站行业自律制度,发挥谣言过滤器的功能;加强道德教育,提高网民对网络谣言的理性判断,从而有效提升治理网络谣言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网民数量的日益激增,网络谣言现象开始泛滥,借助微博、论坛等新兴载体的网络谣言显示出极大的破坏力,不但可以贬低个人名誉,也对社会秩序、国家的稳定形成强烈的冲击和破坏。网络谣言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个别内容特殊且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网络谣言无法纳入我国《刑法》制裁体系之中,在司法实践中面临一些困境,需要通过扩张解释、罪名扩容等方式完善制裁网络谣言的罪名体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型谣言---网络谣言应运而生。网络谣言具有不同于传统谣言的鲜明特点,这也导致其产生原因的特殊性。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遏制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以政府为主导的各种社会力量应该齐头并进,实现对网络谣言的多元化治理,建设和谐网络社会。  相似文献   

8.
网络谣言之危害显而易见,并随着网络的普及而逐渐扩大。刑法在规制网络谣言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缺陷,致使其不足以遏制网络谣言蔓延之趋势。因此在明确网络谣言内涵之基础上,提出合法合理之建议以求得根治网络谣言之成效。  相似文献   

9.
网络谣言是经过网络媒介产生或散布的谣言。网络谣言传播的心理学理论主要有奥尔波特谣言传播机制理论、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理论和社会心理学集群行为理论。影响网络谣言传播的心理因素涉及宣泄心理、应激心理、虚荣心理、选择心理、从众心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谣言也越来越复杂。自2011年微信问世,微信平台也成为了网络谣言滋生的温床,给网络谣言的治理增加了新的难题。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微信谣言产生的原因,探究微信谣言的特点,并从提高用户自身素养、完善运营机制、加大监管力度等方面入手,构建一个全面协调的综合治理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网络谣言的长期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网络技术的方便快捷使得网络谣言经常弥漫于社会各个角落,不仅使个人难以辨别信息的真伪,而且也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和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完善政府治理机制迫在眉睫。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包括最初形成、初次传播、定型和终结四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网络谣言受众的行为趋同机制和内容渐变机制是网络谣言得以迅速和广泛传播的两个核心机制。相应地,完善政府治理机制就需要建立和完善网络谣言产生前的监测和预警机制、传播过程中的阻断机制以及终结后的恢复机制。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在线社交网络给人们交流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加速了不良舆论及谣言的传播与扩散,对公共安全甚至社会经济造成不可忽视的破坏。如何预防和治理网络谣言传播成为重要课题。本文通过研究当前社会网络谣言传播的四个阶段,根据其传播的特点,从三个角度提出预防和治理社会网络谣言传播的措施,力求为广大网民构筑安全诚信、天清气朗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各国均带来诸多法律问题,而网络谣言的治理问题首当其冲。美韩政府针对网络谣言的治理进行了很多努力,从民事、行政、刑事等方面全面对网络谣言进行治理,但是美韩两国在网络谣言治理之初分别采取了完全不同的路径:美国政府因自由言论的宪法屏障而退居二线,以社会自主治理为主;韩国政府则主动出击,建立了网络实名制度。两国在十多年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以寻求网络谣言治理的平衡点:对谣言既不过度管制,也不过分放任。两国在实践中的经验值得我们很好总结并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14.
网络是互联网时代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平台与工具。网络谣言具有覆盖广、传播快、影响大等特征。网络谣言会造成严重经济损害,严重危害社会秩序。我国刑事立法对制造传播网络谣言行为进行了规制,两高司法解释针对网络谣言犯罪规定根据不同情形明确可以分别适用诽谤罪、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罪和非法经营罪。推进网络谣言刑事治理,需要准确把握和运用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完善相关立法和司法,加大对网络谣言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15.
自微博客等网络技术新应用诞生以来,每天裂变式滋生的网络谣言频繁引发网内外群体性事件。美国著名学者桑斯坦曾在《谣言》一书中阐述了网络谣言传播与治理的规律,这些规律在北京市的现实中得到了验证与完善。从理论与现实两方面来看,北京乃至全国在治理网络谣言方面应当提高微博行业准入门槛、探索谣言预判模型、推广政务微博辟谣指南、健全谣言群防群治机制。  相似文献   

16.
网络谣言型寻衅滋事罪的认定标准在信息反响的充分性、类型和数量上存在一些难点.通过分析公共秩序和网络秩序的关系以及寻衅滋事罪的构成要件可知,一定数量的信息反响是成立本罪的充分条件;网络谣言由于其风险属性,应当以较诽谤罪更低的信息反响数量定罪量刑.基于寻衅滋事罪的结果犯属性,发布谣言的内容和次数不能成为认定本罪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数量增长日趋明显,各色谣言伴随其中。谣言是在网络社会抗争场域中资本情况与生产惯习塑造的聚光风暴与信息流瀑、群体极化、偏僻吸收等三大机制的作用下自然生成的。这类谣言具有四个特征:根植于深层的社会矛盾,与社会结构是一个互构过程;是一个“集体交易”过程;是一个含有真实成分的集合;意见领袖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这类谣言一般通过信息供给与消费、资源动员、极化群体、话语塑造等路径扮演着角色。要有效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有必要正确对待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谣言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自微博客等网络技术新应用诞生以来,每天裂变式滋生的网络谣言频繁引发网内外群体性事件.美国著名学者桑斯坦曾在《谣言》一书中阐述了网络谣言传播与治理的规律,这些规律在北京的现实中得到了验证与完善.从理论与现实两方面来看,北京乃至全国在治理网络谣言方面应当提高微博行业准入门槛、探索谣言预判模型、推广政务微博辟谣指南、健全谣言群防群治机制.  相似文献   

19.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快捷有效的方式,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助推器。网络谣言的滋生和传播,对群体性事件的孕育、发生、演变甚至结束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谣言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在对公安机关处置网络谣言危机实践的实地调研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探究网络谣言的管控策略,契合了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谣言管控的现实需要;同时将为科学合理地构建公安机关应对网络谣言的管控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支撑。  相似文献   

20.
谣言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其危害不言而喻。特别是战争时期,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变化、战争对民众的心理影响等各种客观因素加速了谣言的产生与传播,因此战时谣言的消解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通过对谣言产生与传播的机制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战时谣言消解的一些具体措施,以及战时谣言消解需要注意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