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回顾长征的历史,目的是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中的革命精神,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本刊特约了石仲泉、罗开富、褚银、姜廷玉等四位著名专家,围绕长征精神的内涵和意义.阐述各自的真知灼见。现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75年,沧海桑田,但长征胜利的史诗却牢牢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75年,世事巨变,但长征伟大的精神却依然激励着中华儿女的前行步伐。在那次震撼世界的远征中,我们党领导着以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平均年龄不足20岁,  相似文献   

3.
七十年前的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结束了历时两年、历经十几个省、总行程达数万里的长征。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红军是一支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作为党和军队主要领导人之一的王稼祥同志,对遵义会议的召开和红军长征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戴安林 《世纪桥》2008,(9):10-13
7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历经磨难、久经考验的彭德怀元帅,曾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战略转移,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是长征胜利的标志,也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6.
七十年前,曾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怀着坚定的理想与信念,征服了人迹罕至、鸟兽绝临的雪山蛮野,粉碎了力量数十倍于己的反动势力的围追堵截,创下了一个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今天,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本刊将陆续发表以长征亲历者为主的回忆、纪念文章,以志怀想。本期所编发的几篇回忆文章原刊载于上世纪90年代初沈阳军区内部编印的《革命回忆录汇集》,其中既有对“左”倾机会主义者给中国革命造成严重危害致使红军被迫长征的憎恶鞭挞,也有对工农红军在艰苦卓绝的伟大长征中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讴歌赞美。这些长征亲历者如今都已不在人世,但通过他们的口述,却给我们后人留下了那个艰苦岁月的永恒印痕,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对我们今人的启示与鼓舞。  相似文献   

7.
70年前,为了挽救革命的危机,红军开始了伟大的长征。那是一次人类历史上举世无双的壮举,没有它;中国革命不会取得胜利,新中国也不会诞生。而那些在长征中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艰苦战斗的老红军们,更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在天津市,还有22名老红军健在。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市委老干部局的有关同志和本刊记者对这些老红军进行了走访。倾听他们追忆那动人的长征故事。  相似文献   

8.
统战工作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之一。红军长征取得胜利固然是毛泽东等领导人英明指挥和广大官兵浴血奋战的结果,但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也是关键性的重要因素。长征途中,争取和利用“南天王”,顺利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联络和争取西南地方实力派上层人物,减少红军行进的阻力;创造西北局部合作新局面,取得长征的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9.
1935年9月,中共中央在甘肃省通渭县榜罗镇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会议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正式作出了将中国革命大本营和红军长征落脚点放置到陕甘苏区的重大决策,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长征以来始终困扰党和红军的战略目的地问题,而且在政治上彻底肃清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对党和红军的消极影响,事实上确立了推动中国革命实现伟大转折的政治路线和行动纲领,为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和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形成,在思想、政治和军事上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无论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都经历了不同于任何一个政党所经历的历史进程。这100年来我们在应对危局和困境中成长,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成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使我们党一次次绝境逢生,在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转危为安。苦难辉煌,正是党100年来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1.
西北学说是大革命后期由鲍罗廷等提出的挽救中国革命的一项策略思想,其核心观点是中国革命只有到西北建立军事基地才能取得成功.通过对1934—1935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对战略转移目的地取舍的历史考略和选址原则的分析,可以得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在长征伊始并没有事先计划把革命落脚地选在陕北,而是先后经过了北上湘西、初定川黔、再定川西、最后落脚陕甘四个阶段的动态调整,中共中央和工农红军最终确定在陕甘地区落脚是当时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中共中央和工农红军转移陕北并取得民主革命的不断胜利,并不是贯彻西北学说的体现,也不是西北学说关于中国革命只有在西北建立根据地才能取得胜利的历史印证.把红军在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进而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视为是西北学说于中国革命之必然,实际上是典型的意志裁剪论、外力决定论和历史宿命论,从而必将陷入是非颠倒的历史虚无主义、主客倒置的历史唯心主义和动静混淆的历史先验主义,从而得出关于中国革命的错误结论.  相似文献   

12.
我们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我们列队进入了这个镇子。早就听说,吴起镇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名将吴起的功绩而命名的小镇。可是走进镇子一看,除了一条河,一排古老的窑洞之外,却看不出有什么纪念吴起的古迹,倒是一个窑洞口旁边挂的一块牌子吸引了我们。  相似文献   

13.
《福建党史月刊》2006,(11):40-40
由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主办,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究会承办的《福建:长征从这里出发——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于10月16日在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展出。展览分“长征前夕”、“浴血长征路”、“三年苦斗”和“今日长征”4个部分,生动再现了长征中福建子弟兵的英  相似文献   

14.
长征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较量。红军长征的胜利,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命运: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由共产国际束缚到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伟大转折,实现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战略转变,实现了中国革命由波折起伏走向胜利发展的伟大转折。  相似文献   

15.
王树声,我军著名的高级指挥员、无产阶级的军事家,1905年5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他的一生戎马倥偬,军功卓著,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在红四方面军长征时,他一马当先,指挥部队强渡嘉陵江,拉开了红四方面军长征的序幕.在长征途中,面对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王树声以善打恶仗、硬仗令敌胆寒;他也曾受张国焘蛊惑,陷入政治"沼泽",产生错误的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16.
70年前,历史见证了一次伟大的胜利——中国工农红军胜利会师。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论起它对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建立所作出的贡献,任何语言的描述都显得苍白。长征的奇迹虽然属于20世纪,但红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长征精神,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朽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纪念长征,就是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相似文献   

17.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7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将士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是人民军队的光荣,是中华民族的自豪。我  相似文献   

18.
70年前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英雄壮举。从1934年10月开始,中央红军主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困境中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踏上漫漫征途。广大红军指战员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长途跋涉,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征服了无数艰难险阻,跨过了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纵横14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在此前后其它各路  相似文献   

19.
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广大红军指战员坚定的信念和大无畏精神,沿途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反动军队之间矛盾重重,难以合力“围剿”红军。  相似文献   

20.
刘晖 《党史文苑》2006,1(11):4-6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工农红军被迫长征,进行地缘性战略转移,成功地将中国革命大本营从东南移至西北,其过程充满艰巨性和曲折性,显示出红军惊人的智慧,体现了丰富的策略性.红军战略转移的最终定位是北上抗日,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