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导向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内涵体现为思想引领性、人民主体性、文化创新性、价值指向性、目标渐进性,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思想共识、价值共识、精神力量与智慧支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价值向度在于,以富于凝聚力和先进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以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培育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风尚;以发展文化事业产业满足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2.
杨志纯 《群众》2022,(23):10-11
<正>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强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我们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新部署新要求,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提到伟大建党精神,要求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伟大建党精神蕴含和流淌着我们党强大的红色基因和红色血脉,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吴明永 《思想战线》2023,49(1):22-30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包括在根本要求上坚持“一个中心”、在基本方法上立足“两个基本点”、在发展节奏上把握“三步走战略”、在内驱动力上重视“四化同步”、在总体布局上推进“五位一体”等五个方面。它们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而产生的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理论、落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理论等科学理论的全面贯彻和创新发展。理清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及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奋力推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进程。  相似文献   

5.
红船精神蕴含的首创、奋斗和奉献精神是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动力。改革开放彰显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新方位上,我们要继续从红船精神中汲取力量,坚持首创精神,通过创新不断开辟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前景,坚持奋斗精神,以不懈奋斗的状态完成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坚持奉献精神,继续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6.
张悦 《创造》2023,(2):11-15
<正>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涵盖精神之源、精神动力、精神之钙和精神价值四个层面,体现为感知现代性困境并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意识、辨别现代化路径并建构自立自强现代化的科学理论认知、厘清现代化本质并构筑人民本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拓展现代化道路并推进自信自强的核心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的百年奋斗,尤其是新时代的十年奋斗中,凝聚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为民”价值取向为灵魂、自立自信自强为面貌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奋进新时代新征程,要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精神动力,自觉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不断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8.
纵观民革七十多年的历史,民革事业之所以能够继往开来、不断发展,依靠的是对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不忘合作初心的坚定坚守,依靠的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依靠的是孙中山先生崇高风范和博大情怀的精神引领。深化政治交接成果,民革将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精神,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发挥在社会和法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三农”等参政议政重点领域的特色优势,切实履行参政党职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责任担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相似文献   

9.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和中国革命实践的开篇和奠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红色基因,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精神动力。我们要牢记这一永恒的思想丰碑,将弘扬"红船精神"与新的时代要求相契合、与新的实践目标相适应,继续发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健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制度根柢;继续强化"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牢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信仰之基;继续秉持"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夯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0.
陈鹏 《人民论坛》2020,(25):135-137
在新时代挖掘和弘扬黄河文化,需要把握黄河文化的内涵和特质。黄河文化所具有的博大精深、磅礴雄伟、忧患悲壮、崇德尚品、融合包容、强大生命力等精神特质,成为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奋勇前进的重要动力。我们要深刻理解和继承发扬黄河文化所承载的华夏儿女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努力实现黄河经济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讲好并继续书写"黄河故事"。  相似文献   

11.
董三仁 《今日海南》2022,(11):55-56
<正>中央在部署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时指出:“要紧密结合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问题的认识,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战略部署,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精神上来。”  相似文献   

12.
在第二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层论坛”上,与会专家聚焦论坛主题,结合深入学习和研究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体会,深入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领域的一系列前沿问题: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勾勒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多个视角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论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深刻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并就继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重要的见解。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百年奋斗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站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新的历史起点上,宣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深刻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必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相似文献   

14.
周莉雅  沙磊  薛玮 《群众》2023,(5):69-7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江苏综合实力雄厚,实体经济发达,科教优势明显,人文底蕴深厚,有能力有条件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探索协同推进“富口袋”与“富脑袋”的特色路径,进一步促进物质富足、精神富有,高水平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江苏图景。  相似文献   

15.
陈勇 《群众》2022,(9):8-10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的目标任务,对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作出全面部署。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南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  相似文献   

16.
群仲平 《群众》2022,(23):1-1
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战略安排、重大原则等,为我们奋进新征程、创造新伟业指明方向。江苏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要自觉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好“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理论表达和实践呈现,也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中华文明正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重焕荣光。在文化布局上,要以守正创新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在文化主体上,要以“两个结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在文化建设上,要以“两个文明”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在文化传播上,要以现代化共同体超越西式现代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内涵相结合,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开创、坚持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找到了一条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整体概念,从思想的整体性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由之路,有助于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实践中,更加坚定、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坚持中国道路是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为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由之路提供了实践遵循。党的二十大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为新时代新征程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由之路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桂海论丛》开设“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现特向广大专家学者征集佳作,择优刊用。一、征稿内容来稿请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主题进行研究阐释。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现代化并非凭空产生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中,历尽艰辛,百折不挠,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步形成的引领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也打破了“东方从属于西方”与“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历史格局,并为建构更加美好的人类社会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是充满张力的进行时,从跟跑、并跑到领跑,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需攻坚克难,接续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