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复兴之路的自信,关系着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问题。现阶段依据中国的实际国情,既要抓经济增长这一核心动力,又要抓住重点群体提低扩中,更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和财富积累机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全体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相似文献   

2.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探索新时代司法保障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以权利和价值为切入点,阐释共同富裕的法理内涵通过梳理共同富裕的司法逻辑总结出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以高质量司法保障创新驱动发展;依法促进资源高效配置。通过这些措施,加强司法民生保障,提高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以优质的司法服务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王国新  黄亚如 《创造》2023,(11):44-48
<正>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和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共同富裕成为迈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的一项重要任务。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必须从多层面深刻把握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不断探求实现共同富裕的多种途径,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共同富裕作为人类永恒的追求与愿景,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旨归,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共同富裕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是从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富裕,从两极分化到适度差距的普遍富裕,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全面富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对共同富裕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中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5.
6.
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重要体现。站在"十四五"新的历史起点上,多层次理解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多视角评价地区发展经验,通过树立全新的共同富裕观,多维度测算共富系数,建立兼顾富裕共享性和差异性的指标评价体系,才能促进共同富裕任务目标如期实现,让全体人民共享建设成果。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早期共同富裕思想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严重不均衡性和非共享性问题而形成的理论成果.恩格斯通过对工人阶级与工人运动实际情况的亲身考察,得出了与马克思在经济学和哲学研究中相同的结果.通过对以《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恩格斯早期经典著作的文本考察,以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为基本线索,进而梳理出对共同富裕社会目标的实现路径在生成逻辑、实践进路与合理性阐释三个层面的研究成果,为研究恩格斯早期共同富裕思想提供理论基础,科学把握共同富裕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共同富裕道路上最艰巨的任务是实现农民的富裕。农民发展权与共同富裕具有内在统一性,二者均是发展性和集成性的概念,且目标一致,共同致力于新时代新矛盾的解决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农民的发展权经历了城乡二元体制时期缓慢艰难的进步,城乡统筹时期的爆发式反弹,以及新时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时期的行稳致远三个阶段。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应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同发力,贯彻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良法善治为保障,以高质量的农民发展权来补齐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短板,以期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9.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人民的热切期盼,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理想追求,其具有内在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共同富裕的核心内涵主要体现为: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富裕、渐进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支撑共同富裕,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保障共同富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共同富裕,着力改善民生兜底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0.
11.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受历史、自然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桂滇两区省在迈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面临多重挑战,文章对此进行剖析,进而提出桂滇两区省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路径,主要包括:通过推动产业体系现代化应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困境;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分配制度应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问题;通过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应对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健全的难题;通过完善交通设施、医疗设施与服务应对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通过强化人才支撑应对人才供给不足问题;通过推动产业绿色发展,保护修复生态环境以应对生态优势转化困境与生态环境保护难题。  相似文献   

12.
共同富裕如何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大政策”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另一方面,地区发展差距拉大,居民收入贫富悬殊,也成为客观事实,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就“大政策”实施的连续性而言,在继续推进强国富民的同时,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应该提上日程了。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进行制度及政策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刘杰 《前沿》2003,(3):7-9
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已成为社会各界共识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尽快采取措施,缩小贫富差距,确保国民经济的发展.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辩证分析部分先富和共同富裕的关系,正确认识贫富差距扩大的现象,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  相似文献   

14.
在邓小平理论中 ,实现共同富裕与实现现代化是同步的 ,从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起 ,我们就要把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作为“中心课题”“突出地提出和解决”。实现共同富裕不但是一个长期性的历史过程 ,而且也是一个阶段性的有层次的历史过程。在新世纪之初 ,重新深入领会邓小平同志关于实现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实现共同富裕是促进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价值目标,促进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行动途径和制度保障。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与推进共同富裕具有多维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价值理念维度、构建内容维度、参与主体维度、覆盖对象维度等方面。新时代应以推进共同富裕为根本指向,增强社会保障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全面实现包含制度质量、体系质量、服务质量、管理质量和发展质量为主要内容的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与完善,助推共同富裕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6.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是以社会主义性质为前提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共同富裕,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共同富裕,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富裕。消灭两极分化、依靠制度优势与共同奋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促进区域协同进步、坚持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切实可行的具体路径。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还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索维尔陷阱”“福利陷阱”“塔西陀陷阱”“修昔底德陷阱”等发展陷阱,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全新范式。  相似文献   

17.
蓝天、白云、阳光;绿树、青草、奶牛。山西大同良种奶场有限责任公司的这一派田园风光,是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自建设以来,从“目极烟沙草带霜”转变为“无边绿色惹人爽”的一个缩影。作为大同最大的奶牛龙头企业之一,大同良种奶场位于南郊区口泉乡张留庄村,周边环绕着从战国到明代的古长城和烽火台、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的白登山、云冈石窟、穆桂英坡、孟良城等历史遗址,厂矿林立,商贾云集,是晋、冀、蒙三省区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以口泉乡为中心的大同煤田是我国的主要煤田之一。长期传统方式的煤炭开采给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有着久远历史积淀的口  相似文献   

18.
徐鼎亚 《理论月刊》2004,(10):34-3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的21世纪前20年的奋斗目标。本文从邓小平分三步走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思想角度,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邓小平共同富裕战略思想的丰富和创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发展战略上的科学运用,是最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叶海芹 《前沿》2003,(5):15-17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稳定的基础。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而在实现这一理想和奋斗目标的过程中 ,走过的道路则是曲折的。本文探讨了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意义和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林毅夫 《政策》2006,(1):27-29
(一)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20年经济翻两番、平均每年增长7%的目标。过去的26年间,我国经济实际年均增长率高达9.4%,国内生产总值规模扩大了10.3倍,远高于按每年7%来增长的5.6倍;外贸年均增长16.7%,增长了56倍,到2004年底,我国成为全世界第3大贸易国;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很大发展,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4年的 2610万。尤其是在“十五”期间,我国战胜了非典疫情,克服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迎接了加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