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以主观幸福感(Subject Well-Being,以下简称SWB)为研究主题,以青年保安群体为研究对象,借助质性研究方法中的现象学方法为手段,旨在通过了解数名青年保安人员主观幸福感认知状况、自身主观幸福感状态、理想幸福感状态以及影响其主观幸福感体验程度的因素等,揭示出这一群体主观幸福感的本质。本研究一改传统对保安群体进行研究和关注的忽视,以及倾向于从心理学视角以定量研究方法为手段来研究主观幸福感所造成的不足,而以青年保安人员为研究对象,以质性研究方法来对保安人员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力求在研究领域、研究视角、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方面,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2.
已有研究发现寻求“自我发展”是青年典型而普遍的旅行动机,为了进一步揭示青年通过旅行获得自我发展的具体内涵,并尝试探讨其实现机制,特此对“天涯”、“猫扑”、“豆瓣”及“人人”网上青年旅游文本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旅行可以成为国内青年寻求、实现自我发展的一种人生历程;青年“自我发展”之旅由两个面向构成:“现实自我的逃避”之旅和“理想自我的寻求”之旅。青年旅行与自我发展的关联机制有二:其一,在日常世界中遇到同一性危机的青年可以在旅行世界中反复“逃避现实自我一追寻理想自我”而建立自我同一性,进而获得自我发展;其二,青年亦可通过旅行主动增加阅历、获得社会化而获得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虹  王光文 《前沿》2002,(10):59-6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中国的入世 ,经济领域中的商务谈判越来越多 ,了解商务谈判基本知识及技巧尤显重要。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澄清了有关商务谈判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4.
随着年龄的增长,18-30岁青年经历了职业流动周期由短到长,职业流动速度由快到慢,职业由不稳定到相对稳定的变化.随着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的提高,职业流动周期曲线的走势呈倒U型,大专、本科文化程度青年职业稳定性最强,月收入在1201-5000元范围青年职业的稳定性要强于月收入低于1201元和高于5000元的青年.职业流动周期反映了青年职业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当代青年的职业发展过程可分为社会闯荡期、职业磨合期和事业起步期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是根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于青年流行语的现有研究成果从原因、类型、影响力、态度及其对策等方面进行概括和分析,旨在呈现我国青年流行语的研究状况,为青年流行语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群体大学生思想状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国内的有关专家和学者对此做了很多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还比较欠缺科学、深入和长效的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是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研究方法,探讨这种方法在群体大学生思想状况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学生是一个富有特殊意义的群体,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看法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我国关于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研究需要在三方面加以完善:关于青年学生心理特点和思想特点的分析、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重视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个体终极关怀的作用。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环境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只有及时反思我们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应对之策,才能使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杨楹 《新东方》2009,(12):17-20
不可否认,随着对“和谐社会”探究的深入,人们将理论视焦从关于“和谐社会”的外在规定推移到其价值基础的追问与考量,于此,“宽容”渐成为当下和谐社会研究的一个理论焦点与热点。在对宽容的本质、特征、功能、限度等的研究基础上,政治宽容、社会宽容、经济宽容、法制宽容、文化宽容等领域成为宽容研究拓展性领域,由此形成了多视角、多层面、多向度会诊宽容的研究态势。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高科技作弊问题的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判断抽样与滚雪球抽样的基础上,通过深度访谈法对大学生高科技作弊问题进行了质性研究.研究发现:1.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作弊的大学生亚文化群体有着相对清晰的区隔标识;2.大型考试中的高科技作弊突破了行为、道德失范的界限,引发更为强烈的机会不公感;3.内嵌于大学生群体之中因利益、关系和人情而纠结在一起的公开而隐秘的关系网络以其相当程度的参与、理解和纵容,在有意无意中为大学生高科技作弊完成了最后的助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研究方法的视角,对发表在《青年研究》等核心刊物上的297项调查研究的方法运用与介绍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大多数青年调查研究中的方法介绍还不够规范,后期在抽样方法、测量方法、资料收集方法介绍和运用方面有了明显的改观。由此笔者指出了在青年调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如何促进调查研究的规范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对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质性研究发现,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关涉的主要问题是:专业期待低、工作职责乱、制度和设施跟不上、缺乏专门的学科与课程体系、缺乏研究和创新空间、缺乏科学的学科背景与知识结构。而根据主要问题提出的专业化建设的路径抉择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方向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青年研究的理论为工具来分析人类社会从古代向信息时代的变迁,与此同时来追溯青年期的历史与发展。首先从青年期起点的研究出发,通过时钟作类比,分析了沙漏、模拟钟表和数字表三种计时系统演变所对应的青年进入成年的三种替代模式;再把目光放向未来,对21世纪初出现的青年模型提出了多重悖论,并将之命名为“@代”;最后作为追溯的结语,回顾了包括泰山、彼得番和银翼杀手在内的这些经历了漫长精神探索过程的银幕形象,对青年人的时间构建做出了诠释。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苏南谏壁镇进行的实地调查,从消费需要、消费观念、消费选择和消费情感四个方面描述该镇青年居民的消费行为状况,并从社会学视角加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苏南小城镇青年的消费行为在以上四个方面呈现理性化特征,与以往研究发现的城市青年消费行为的特点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青年的社会流动,使青年的横向社会流动和纵向社会流动呈加快之势。横向地域流动改变了青年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纵向阶层流动则改变了青年的社会地位。阶层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变动同时也改变了代际流动的频率,子代阶层地位大多明显高于亲代。就其实质而论,垂直向上的社会流动既彰显着青年阶层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同时又代表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进步方向。  相似文献   

15.
李志  龚丽  王林 《青年探索》2008,(1):15-18
通过对1287名青年学生对和谐社会建设的认识、信心程度以及责任心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重庆青年学生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相对全面,但带有一定的理想色彩;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信心程度不高;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心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此基础上,研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培养建议,以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和谐社会观”,促使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入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来。  相似文献   

16.
本文借助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使用关键词共现分析、前沿知识图谱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等方法考察近10年来中国青年研究领域的关键话题、前沿演进与引证关系。研究发现,近10年来中国青年研究领域的关键话题主要包括青年价值观、青年国家认同、共青团等;重点研究对象包括大学生、青年女性、农村青年等。我国青年研究的主流话题的持续性与时代性共存,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话题多有增加,理论建构逐步深化。未来的中国青年研究应立足时代发展,创新研究方法,重视理论思维,筑实理论根基,统筹学术资源,构建青年研究领域学术共同体,以推动我国青年研究水平持续提高。  相似文献   

17.
徐莉 《中国青年研究》2012,(2):39-42,116
通过对湖南24名团干部的个案深度访谈和对质性资料的分析性归纳,对共青团工作特性做了深入的质性挖掘和理论分析,融合当前组织行为学和领导学的解释视角,用六个维度描述了共青团工作特性。  相似文献   

18.
石仲泉“走走党史”的治学理念,大跨度、长时段、大时空的比较视野,总结经验教训和评价历史事件的两个不同标准,以及由即时点向将来某个时间点的历史跟踪,无疑对党史研究中的“概念化”、狭隘性、“苛求”历史和个人以及浮躁的“跟风”现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然,学无定法,法无绝对,这也是应该注意的。  相似文献   

19.
青年亚文化研究起源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学者开始关注青年亚文化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介青年亚文化迅速发展,对主流文化的塑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年来,我国青年亚文化研究历经了1999~2006年的萌芽期、2007~2012年的发展期、2013~2019年的高潮期。主要关注网络青年亚文化、影视中的青年亚文化、文学中的青年亚文化、日本青年亚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伯明翰学派的研究范式等。研究视角逐渐多样化,但本土化理论研究偏少;研究方法逐步多元化,但质化偏多量化偏少;研究取向聚焦国内,国际视野有待拓展。未来可尝试从量化研究的角度,发展本土化理论,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的多维解读,关注青年亚文化在公共传播中的建设性作用;引发的对话模式与话语体系的变革;对群体传播与组织凝聚力的启示;青年亚文化内外的融合与区隔;新媒介技术下的风格变化等。  相似文献   

20.
黄志坚 《青年探索》2012,(3):92-96,101
本文回顾了作者走上共青团工作岗位62年和从事青年与青年工作研究57年的历程,意图通过其个人从事青年和青年工作研究的经历,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年和青年工作研究事业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