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竞争广泛展开.青年是社会竞争的先锋队与突击队,同时也面临社会竞争适应阻碍.产生阻碍的原因有青年自身特点、社会竞争状况、西方文化影响等方面.克服阻碍、适应社会、实现超越,需要坚持增强主体性与提高社会化程度的统一、坚持自身全面发展与促进社会科学发展的统一、坚持转化竞争压力与获得精神动力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各大虚拟趣缘社区快速成为女性青年交换行为的主要场域,在这些线上交换行为之中,悄然萌生了与费孝通指向的“去人情化”分殊的情感与理性的交融关系。这样的嵌合看似构成了消费领域的反资本逻辑,然而,情感与熟人因素的介入实则可能暗含了新的权力结构。本文以女性青年消费主导的时尚类虚拟趣缘社区为例,通过对20位受访者的深度访谈与6个网络社群的网络民族志研究,深入探讨虚拟趣缘社区及其中交换行为的秩序。研究发现,在虚拟趣缘社区下形成了在信任、趣味、工具三重关系和情感、理性两重倾向下的不同交换逻辑,交换逻辑代替“买卖”成为群体分野的关键要素。群体分野造就了社群结构,情感作为结构权力的一部分不断隐藏和矮化工具理性,造成了社群关系的不平等与对成员合理利益诉求的侵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以青年女性为目标消费群的影片在内地电影市场上频繁出现。以《小时代》系列影片为代表的该类型片在获得票房成功的同时受到多方的抨击。本文通过回顾与考察好莱坞"小妞电影"模式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现阶段国产"小妞电影"的构成要素,进而讨论其价值危机是单一现象,还是时代症候。在内地电影市场日趋多元化、类型化的情况下,以青年女性观众为主要电影受众的本土"小妞电影"应当通过大数据手段,与观众进一步协商,在满足日益增长的女性观影市场需求的同时,激发自身的原创性,淘汰肤浅媚俗的快速消费元素,强化积极的价值导向,发挥该类型电影扎根于本土市场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美女崇拜的社会大潮下,当今城市社会形成了一种以城市职业青年女性为主体,以形塑女性美、展示女性美为主题的“美女时尚”潮流.美女时尚让城市职业青年女性活得精彩与自信的同时,也带给她们审美压力、消费压力、风险压力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引导城市职业青年女性清醒地认识并理性地追求美女时尚潮流,同时强化美女时尚所涉及的行业监管及行业自律,是避免和缓解城市职业青年女性美女时尚压力的基本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中国妇运》2009,(9):33-33,38
“上海市青年女性职业飞翔计划”旨在帮助青年女性树立职业精神,规划职业生涯,促进其早日成功成才。这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对促进青年女性的就业、创业具有重大意义。刚刚过去的2008年,“上海市青年女性职业飞翔计划”在上海20所高校、2所中学、1所职校及11个街道社区内相继开展,近18000名学生及社区女性从中受益,向全社会广泛宣传了青年女性职业飞翔计划所倡导的助人自助、服务社会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循米歇尔·福柯有关“自我技术”的阐释,以青年女性的健身运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她们进行“自我审视”和“自我修炼”的实践过程,并对她们身体审美的转向进行了成因分析。研究发现,青年女性在对“身体美”的认识上,积极突破传统思维中对女性形象的固化认知,接受更为广义、多元的女性美;在对“身体美”的获取方式上,选择通过严格训练、量化饮食、身体恢复等途径科学合理改善体形、提升身体素质。青年女性“身体美”的审美转向体现出女性身体观念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变化,这种变化则主要源于国家制度层面推动、健康意识觉醒、女性社会地位提升以及自我意识成长等因素。  相似文献   

7.
《中国妇运》2002,(1):40-42
浦东新区十年开发,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跨越,并迅速成为全国的人才聚集之地。高级专业人才——“白领”在这一地区逐渐开始成为具有特定标识的社会群体。在这日益庞大的社会群体中,知识女性尤其是青年知识女性,以其特有的亮丽风采,活跃在大开发的各个领域,并崭露头角。她们的异军突起,给传统的妇女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一向在女性弱势群体中有着良好工作声誉的妇女组织,如何在青年知识女  相似文献   

8.
当代青年群体的社会参与是激发社会活力的主要来源,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的分析,对青年女性群体不同类型的社会参与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当代青年女性群体的社会参与具有类型多样化特征,整体上表现为积极正向的社会参与状态;除个体特征和婚姻家庭因素影响外,阶层与体制的社会结构性因素会影响到青年女性的社会参与,尽管不同类型社会参与中的阶层因素影响不尽相同,但青年女性群体的社会参与呈现体制内外的显著差异化特征,进入到体制内就业且实现经济地位提高的青年女性群体更能够积极主动开展社会参与活动,而体制外就业的新社会阶层青年女性的社会参与整体偏弱。为实现女性在社会领域的全面发展,在提升其社会经济地位的同时,为新社会阶层青年女性开辟利益诉求表达的渠道,构建积极有序的社会参与机制,激活其社会参与的能动性,仍然是今后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针对以往研究对农民工消费多现象描述、少机制分析以及同一化、 刻板化的状况,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嵌入在日常实践中的弱合法性机制对青年女性农民工群体实现细分.对北京地区多个女工的访谈发现,在合法性的趋同机制作用下,女工会出现趋向城市消费习惯的偏好,但这种消费习惯的转变程度却由于其生活史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女工采取不同的消费策略,消费因此表现出不同的功能与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审美活动是一种群体性的互相交融影响的共识、共鸣活动。在社会变迁过程中,青年群体不断更新换代,审美模式呈现出时代性差异。通过纵向比较可以发现,当代青年与父辈之间业已形成鲜明的审美代际差异,其中折射出审美观念的变化、审美环境的重构,以及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所产生的微妙情感互动。在互联网审美语境中,以“90后”和“00后”为审美主体的青年一代,与“70后”“80后”呈现出风格迥异的审美观念。本研究通过历时态的观察,尝试厘清各个时代的审美偏好、分析审美迭代的原因、探究审美转向的内在逻辑,从而为引导当代青年形成健康的审美判断、培育良好的审美能力提供认知基础和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在数字经济的发展驱动下,就业环境、就业结构、就业观念较以往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数字原住民”,青年群体正在成为经济转型格局下数字职业衍生、数字文化延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在社会细化分工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蓬勃生长的、新的青年文化选择和文化映射,成为社会心态变迁的重要反映。因此,有必要对数字化转型关键期的青年职业衍生与青年文化延展之现状、发展机制做深入探究,为推动新青年文化与主流文化秩序的互动、协调与激活,规避数字化、多元化发展趋势下的社会文化认同危机提供理论依据与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马峰 《中国青年研究》2023,(11):109-118+89
从“青年震荡”到“哥布林模式”,欧洲青年的社会参与与欧洲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一起发生了共振,其背后是欧洲社会发展危机的长期化、持续化。一方面,更多的欧洲青年从价值观到行为模式,倾向于极右翼等激进政治思想,渴求以“青年震荡”带来“改变”;另一方面,“哥布林模式”下的“躺平”成为欧洲青年新的行为选择。这些所折射的是欧洲社会日益固化的社会阶层和利益格局,所反映的是欧洲日益陷入的复合危机。欧洲青年正常的社会参与渠道受阻,社会排斥和各种“隐性”的社会屏蔽无处不在,加重了欧洲青年可能的未来选择和人生发展规划。这也让曾经被欧洲人引以为傲的欧洲社会发展模式失去了往昔的光泽,其教训值得反思,要努力为青年创造更好的发展未来,促进青年发展与社会发展正态循环。  相似文献   

13.
对当下城市与乡村生活价值的认知重构和认同转向,吸引了更多青年回到乡村。相较于经济利益上的吸引,对乡村文化与生活价值观念的重塑,驱使更多的青年主动离城返乡,投入乡村新经济、新产业模式和新生活方式的实践。返乡青年从"半城半乡"到"伴城伴乡"的生活方式的自我建构,又不断重构和复兴乡村文化及其生活方式。同时,因身份认同与发展诉求方面仍存在一些"失落空间",有可能引发返乡青年的再度离乡,使乡村遭遇"二次空心化"危机。需要通过更精准化的政策"赋能"维持并强化这种基于认知重构、文化认同和价值重塑的返乡驱动机制,有望统筹解决乡村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发展所面对的人力资源、意义世界、特色文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为审美活动提供了全新的舞台,也重构了青年审美的内在框架,在多元化展现当代青年审美意趣的同时,也影响着青年审美价值观念的走向。互联网世界的泥沙俱下与多元文化的价值冲突,令互联网美丑交织,也让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欠缺判断美丑的能力,甚至出现了以丑为美的现象。在移动互联网成为社会的主流媒介之后,青年审美趣味的更替和演化也与新媒介技术的发展高度相关,会对青年的观念与行为产生难以预估的影响。对此,须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对青年群体进行正向引导,积极培养和强化青年审美的主流价值观,塑造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5.
目前,香港青年研究倾向于追逐相关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论述,以为数量的增长必定带来质量上的改善,他们似乎只看到研究的未来,却看不到研究的过去和现在。借用法国思想家福柯的“成问题化”(Problematization)的概念,来探讨“香港青年滥用药物研究是如何构成的”这个根本问题,这就是对香港青年研究进行的再研究,同时,借此来探讨青年研究的方法学和研究哲学的议题,这在当前的形势下显得颇有必要。深入分析香港的39个青年滥药研究报告,探讨这些研究中“谁在命名和谁在研究”、“怎样将主题呈现”、“如何制造权威的版本”等问题,这将启发我们不妨以后现代主义的观念来对青年研究进行重新认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张寒 《中国青年研究》2023,(1):21-27+61
审美本应是着眼于精神满足的理性活动,但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审美实践呈现出狂欢的态势,并有出现异化的可能。通过对审美活动作出分类与比较,本研究聚焦于青年短时效性的审美行为。网络社会的泛娱乐化、社交媒体的双向互动、青年群体的情绪需求,促成审美狂欢;异化边缘的审美活动对个体、群体,以及主流文化造成威胁;狂欢式的审美体验,既是欲望的投射,更是温和的抵抗,诸多审美实践由此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作为当下较为热门的网络词汇,“内卷”意指外部条件约束下的内部精细化、过密化发展及其内部懈怠与消耗,“躺平”意指以“低欲望”和“低姿态”的顺从消解社会现实困境和获取内心世界的平和。在由科技高效驱动的现代社会,社会劳动也逐渐呈现出“内卷化”竞争的特征。“现代性”不仅是一种社会历史过程,也是现代人的社会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伴随社会转型与现代化进程,现代性焦虑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理。作为一种网络文化症候和符号化表意实践,从“内卷”到“躺平”体现着从概念到流行话语的青年亚文化建构与流变过程,并通过社交媒体的多向传播和与社会热点事件相关的多元解读引发大众的共鸣。改善社会心理产生的现实社会环境,是优化社会心理结构和规避病态文化心理的有效途径,应合理区分社会消费中的物质主义与正当物质消费的区别,应警惕“内卷”和“躺平”文化对青年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等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尤其需要将“内卷”和“躺平”文化的抗争性转变为青年对于社会责任的创造性承担。  相似文献   

18.
严霞 《中国青年研究》2023,(1):44-51+78
本研究通过对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劳动管理制度和从业青年的工作经历的调查发现,工作的不稳定性不只是节约劳动成本、提升用工灵活性的灵活雇佣策略产生的后果,也是控制知识劳动的重要机制。互联网企业的相对绩效考核和“优胜劣汰”的劳动赏罚制度构成了一种新型内部劳动力市场,即“莫比乌斯环形”劳动力市场。在缺乏工作保障和资历存在高贬值风险的“莫比乌斯环形”劳动力市场,“优胜劣汰”的劳动回报制度使工作岗位兼具“致富梦”和“青春饭”的两极化属性。互联网“大厂”青年被卷入无止境的绩效竞争中,在追逐“致富梦”和担忧工作沦为“青春饭”的双重驱动下自主提升劳动效能。不稳定性构成驱动知识劳动进行自我管理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调查显示,当代黑龙江城乡青年继承了传统孝道中养亲、悦亲、敬亲的内容;孝敬父母不分儿女;精神慰籍方面,女儿女婿作用比儿子更突出;尽孝心存在重物质轻精神满足倾向;“顺亲”心态淡化,随年龄递减认同度降低;学业、事业及经济条件成为影响青年尽孝的主因。  相似文献   

20.
周海霞 《前沿》2010,(24):147-149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词首见于战国文献《孟子》。其实,早在春秋时期,由于"孝亲""男女有别"礼制思想的强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礼制即已形成,对春秋男女的恋爱婚姻自由均形成一定束缚。然而,就女性角度而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代表的是社会、丈夫家庭、丈夫等对新妇身份的认可,对处于弱势群体的女性体现更多的是一种婚姻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