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华文化作为一种道德色彩极其浓重的文化,其轻功利而重德行的特质迥异于其它各种实用主义文化,这体现在中国传统政治、经济、艺术、习俗等各个方面,在这种文化滴灌下,德治成为一种主要的社会治理途径。  相似文献   

2.
清末革命志士的理想追求与道德文化密切相连。详言之,这主要体现在民族道德忧患意识的激发、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感召、历代杰出英雄人物的影响与传统重德文化精神的驱动等方面。这与他们所进行的祛除固有纲常礼教弊害的道德革命具有内在思想一致性,共同推动中国传统道德近代化。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进程中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落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进程中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落差叶南客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分解,是二元人格结构中历史最为久远的一种划分了,中国古代所谓圣贤与庶民、君子与小人便是这两类人格的早期表述,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中,英雄和平民也分别体现了这两种人格精神。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种最高的人生与社会境界,具有美的价值。我本人就写过《和:审美理想之维》的著作。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将“和”与“同”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加以区别,这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和谐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孔子在谈到朋友交往时就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君子交往时是有原则的,充许不同的意见成立,而不是不讲原则,沆瀣一气,这就是“和而不同”:而小人则“同而不和”,即不分是非,只求同一。所谓“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哲人从天地自然的生长与发展中悟出的的素朴而…  相似文献   

5.
诗可以怨与物哀分别为中日诗学中传统而重要的观点。由于日本文论的形成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因而这两个诗学观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另一方面,因为自然、文化环境的差别,造成这两种观点在本质意义上的差异,从中折射出两国民族不同的文化精神、文学传统及美学追求。通过辨析可以为我们确切把握中日民族各自的独特面貌,促进两国的文学对话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6.
人文精神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对人的关注 ,对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注。这种精神分别存在于中美两种文化中。我们通过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哲学家梭罗与孔孟思想的某些不谋而合之处以及梭罗对于孔孟思想的接受 ,可以发现人文精神在这两种文化中有相通之处 ,更能发现人文精神在这两种文化中不同的发展方向和本质差异。一梭罗于1837年出生于马萨诸塞州。那里是新英格兰清教主义的根据地和超验主义的发源地。他所处的时代是美国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即资本主义发展的兴盛时期。梭罗在以此为自豪的同时 ,深感奴…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德力并重的传统与市场经济戢斗勇一认识的偏误中国是礼义之邦,中华民族是崇尚道德的民族,这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文化积淀所表现出来的民族传统和特色,中华民族“重德”说的正确性是毫无疑义的。然而,在如何理解、评价以及承续这一民族传统和特色的问题上,却存...  相似文献   

8.
林坚 《探索与争鸣》2008,1(3):20-24
马克思的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主要有:文化不仅表示精神生活、知识、意识形态,也具有社会生活方式、文明形态的意义;唯物史观是研究文化问题的方法论基础;文化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人类文化产生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把自然史与人类史划分为两类文化;各民族社会有不同的文化、历史形态,随着普遍交往,正在形成一种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9.
“两种文化”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 )的对立是现代性的困境之所在 ,其实质是人文价值的边缘化和人类终极价值的丧失。这一深重的文化矛盾实质上内蕴于西方近代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之中 ,表现为二元论和实证主义 ,表现为“心”与“物”的对立和学科帝国主义。因此 ,如何从哲学上揭示精神(“心”)的存在地位和存在方式 ,把握不同知识和文化形式之间的关系 ,是未来哲学的重要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正君子是我国古代对品德高尚、才能卓越之人的通称,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反映了传统文化中深层的精神追求。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指出,君子的才德主要有三项,即仁德、智慧和勇敢,集中体现了君子人格的深刻内涵。高校党员教师担负着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重任,应当以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形象为参照,学习其高尚的人格品性,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做有品格、有品行、有品味的"大先生"。常若有过勤检身。  相似文献   

11.
与时俱进,已成为一个当前中国媒体出现频率最高、妇孺尽知的流行词汇之一。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对中国思想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蕴涵在“与时俱进”这一词汇里的精神品格早已深深地奠基于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之中。位于五经之首的《周易》以其精约之至的文辞推演出变幻繁复的世事,极尽变易、通汇之所能。《易传》在解释“乾”卦九三爻之爻辞“君子终日乾乾”时说:“终日乾乾,与时偕  相似文献   

12.
江凌 《长江论坛》2011,(6):25-29
每个城市的文化因其底蕴不同而各显特色,因而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状态。城市文化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当前,培育和确定城市文化精神已成为一种积极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竞争策略。它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把握:一是历史文化传统;二是城市精神文化建设与城市文化精神培育;三是市民共识与城市文化精神认同。黄冈的城市文化精神可以定位于"承继先贤,自强不息,敢作敢为,开拓创新",亦或"承继先贤,开拓创新,开放包容,有所作为"等。  相似文献   

13.
论体制转轨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不同类型的经济形式 ,两种体制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过程中 ,两种体制所固有的文化交织在一起 ,必然伴有激烈的碰撞、磨擦和冲突 ,当代中国文化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嬗变。在这一文化变迁中 ,价值观层面的文化构建显得尤为重要。构建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文化精神 ,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统分析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核心内容,并认为它主要表现在整群意识、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和为贵的团结精神、重德修身的精神等几个方面.这些内容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建构具有不可替代的结构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西宪政文化传统的差异与宪政理念的殊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切文化现象都是一整套相互关联的价值观、利益和信仰的体系的呈现。作为两种不同文化形态背景下的中国和西方宪政文化,存在着诸多差异,这种差异性决定了中国和西方两种文化视域下对宪政理念的不同理解,影响了各自的宪政实践。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性恶与性善的人性预设、社会契约的“契约政府”与家国同构的“父家长制”、人本主义的现代法传统与义务本位的官僚法传统等的区别。性恶与性善:人性预设的不同任何一种制度安排,都应该是建立在对特定的人性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性善”与“性恶”这两种不同的人性预设,构成了传统中国的“德治”…  相似文献   

16.
陈晶晶  何明跃 《人民论坛》2012,(17):146-147
中国玉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一直承担着文化载体的重任。中国儒家文化核心思想之一的"君子"观与玉文化息息相关、唇齿相依。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的玉德思想依旧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言行举止。时至今日,中华民族仍然秉承着祖先对玉石的崇敬,执著于对玉石般高尚品质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阐述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不能不涉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的关系问题,即毛泽东思想是否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以及毛泽东思想在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居于怎样的历史地位?一、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来源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分别是“一源”说、“两源”说和“三源”说。如果按是否承认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为毛泽东思想的来源划分,则有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这就是“一源”说与“两源”说、“三源”说的对立。“一源”说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唯一来源。该说否认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是毛泽东思…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眼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生价值观的矫正这一现实难题,从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联通之处,深入考察解析了孔子关于君子人格的若干规范在人生目标上志存高远;在人生涵养上知书达礼;在处世之道上忠恕守信;在人生得失上重义轻利;在人格形象上正大光明;在人生境界上和而不同等。把握上述君子人格内涵的精髓,不难领悟到中国传统教育所着力宣扬的儒家理想人格的理论魅力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儒、墨思想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扎根有着诸多原因 ,但他与中国传统文化 ,特别是儒、墨思想有着某些可以结合的因素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中国的文化是古老的 ,但这古老的文化中却有诸多的闪光的因素 ,如大同思想、崇实思想、民本思想、大公无私思想、重德思想等。正是这些闪光的因素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思想土壤。  相似文献   

20.
论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乔清举在吸收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错误见解。一是根本否认传统文化有可吸收、借鉴之处,一是过分地夸大传统文化,认为未来中国文化只是传统文化的复兴。这两种见解都是不正确的。任何一种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