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
弘扬优良历史文化传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矢志追求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青年运动近百年来的基本主题.近现代以来中国革命的传统在青年中以继承、断裂、改造、新生的模式不断得到强化;实现中国富强、民主的现代化目标是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共同追求,并成为中国青年集体记忆的现代性特征.从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从"新青年"到改革开放的一代,从单一政治斗争模式的青年运动到以青年文化为主体的青年运动多元格局,中国青年和青年运动的历史风格和时代内涵不断发生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2.
探究“内卷化”背景下青年“躺平”思潮流行的成因与应对策略,对于引导青年正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在“内卷化”背景下,青年社会获得感的缺失是青年“躺平”思潮流行的内因,主要体现为“习得性无助”降低青年的自信感、“主动污名化”宣示青年的抗议,以及阶层焦虑导致青年斗志消沉。而亚文化中部分消极文化的流行与扩散是外因,主要体现为“丧文化”下青年情绪消解方式的扭曲、消费文化下青年认同危机的加剧、网络文化下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引导作用的削弱。为了应对青年“躺平”思潮的不良影响,亟待加强心理健康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青年社会经济保障体系,甄别研究青年合理社会利益诉求,强化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和强大思想武器。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中,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对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好新形势下的青年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青年群体的形成和青年观的由来“青年”作为一个有着自己特征的社会群体,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古代社会,人们进行劳动准备和接受专门教育的时间非常短暂,青年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特征并不明显。到18世纪工业革命后,社会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社会化大生产中,为数众多的年轻工人有…  相似文献   

4.
马峰 《中国青年研究》2023,(11):109-118+89
从“青年震荡”到“哥布林模式”,欧洲青年的社会参与与欧洲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一起发生了共振,其背后是欧洲社会发展危机的长期化、持续化。一方面,更多的欧洲青年从价值观到行为模式,倾向于极右翼等激进政治思想,渴求以“青年震荡”带来“改变”;另一方面,“哥布林模式”下的“躺平”成为欧洲青年新的行为选择。这些所折射的是欧洲社会日益固化的社会阶层和利益格局,所反映的是欧洲日益陷入的复合危机。欧洲青年正常的社会参与渠道受阻,社会排斥和各种“隐性”的社会屏蔽无处不在,加重了欧洲青年可能的未来选择和人生发展规划。这也让曾经被欧洲人引以为傲的欧洲社会发展模式失去了往昔的光泽,其教训值得反思,要努力为青年创造更好的发展未来,促进青年发展与社会发展正态循环。  相似文献   

5.
“上岸”作为当代青年在“内卷式奋斗”与“佛系式躺平”之间寻求暂时平衡与稳定的权宜之计,是青年在文凭通胀、就业难和个体发展路径不确定性激增的背景下,走向成年个体、探索自我生平的“悬浮”之旅,也是在生命事件“夹缝”中形成自我身份认同与成年社会角色的“两难”之旅。青年在社会时间表与制度结构中,发挥自主性与反思性建构个人生命历程,探索生活方式,寻找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面对“岸”的想象和现实困境,社会应当给予青年试错与探索的机会,营造包容友好的社会氛围,帮助青年寻找“生活之趣”,拓宽“人生之岸”。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当以青少年群体为研究对象的青少年研究进入新的时代与社会环境中,以往的研究视野也应有所拓宽与创新。上个世纪70年代前:青年群体庞大,研究者极少;70年代后:青年虽然吸引了学界目光,但并没引起关注。而对“80后”的研究则是:从果断定论其为“垮掉的一代”到尴尬反思其为“鸟巢一代”,这促使青少年研究出现了目前从高调走向低调,谨慎对待“90后”研究的状况。实际上我们也需要从主观走向客观,理性对待“90后”研究,具体而言做到:理性——全面关注;客观——平等对待;公正——研究对象的扩展。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的调查数据,探讨了社会阶层、阶层流动和社会资本对当代青年社会治理效能感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社会阶层和社会资本对当代青年社会治理效能感具有显著正向作用;阶层流动对社会治理效能感的影响并不显著。从交互效应来看,社会阶层没有产生调节效应;阶层的向上流动可以有效调节社会资本对当代青年社会治理效能感的影响。同时,从“先附—后致”视角对青年社会治理效能感的现实分析认为,在青年个体发展过程中,个体后致性因素不断强化,青年群体社会资本水平不断提升,其社会治理效能感得到提高,而效能感的提高反过来促进青年群体参与社会治理行为,两者之间产生互为促进、互为影响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革新推动着数字社会的到来,流动性加剧使得人地联结方式发生了改变,流动社会下移动主体的地方感形成机制值得探讨。在现代竞争环境与社会时间挤压下,青年数字游民通过技术中介主动从高度组织化环境中剥离,以获取自我时间的回归;在不同生活“扇面”下,数字游民成为场景化存在的个体,其身份处于“地域人”与“区域人”之间动态切换过程,由此也带来了个体认同机制从“属地认同”向“属人认同”的转变;个体认同的转变重塑了人地联结的方式,多样地方感杂糅成的“流动地方感”,构成了青年数字游牧人群地方感的主体特征。  相似文献   

9.
专家评论     
“非典”事件是对人类生存能力的挑战,自然也是对青年一代的挑战,2003年4月,一些大学生得悉“非典”袭来四处逃散,成为人们指责当代青年的一个口实,甚至一时成为舆论的焦点。这不能不引起我的深思。毫无疑问,一些大学生成惊弓之鸟逃之夭夭,暴露了某些青年缺乏理性思维与责任心的弱点。但是,由此而否定一代青年并非科学的态度,而是“瞎子摸象”的错误评说。试想,一些大学生“溃不成军”,而更多的大学生坚守校园,即使被隔离也乐观顽强依然,如北京交通大学的学生。如果说到一代青年,那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奋斗在抗“非典”一线的医护…  相似文献   

10.
沈毅 《人民论坛》2023,(1):70-73
“选择恐惧症”日益成为当代中国青年面临的突出问题。每一代青年都有每一代的“选择”,当代青年群体拥有相比于过去青年更多样的就业道路,却也更加不知、不敢做出人生中适合自身的各种选择,特别是一些学历较高的青年甚至出现了“逃避就业式考研”以至“逃避就业式读博”等新现象。部分青年在职业或学业方面的“选择恐惧症”,常常是各个行业过度“内卷”的后果,而客观层面较低的退出可能性与主观层面家庭主义导向的过度成就动机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过度“内卷”的再生产。“选择恐惧症”不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特有现象,东亚地区日韩等国早已显现了“内卷”现象与青年“选择恐惧症”问题。某种程度上,缓解青年对于未来焦虑而难以决断的“选择恐惧症”,需要更为完善的分配制度与更为宽容的多元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50年代至60年代,美国一位作家将海明威作品的情绪归为“迷惘的一代”;继而,“垮掉的一代”又随着嬉皮士、吸毒者的增多而成为那一时代的欧美青年特征。 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第三世界国家的反抗浪潮,美国的反越战等风暴,法国、西德的学生运动,形成了这一时期青年的共性:“反抗的一代”。 90年代,欧洲青年们的思想生活轨迹又伸向何处? “他们是收起锋芒的一代”。欧洲问题专家说。  相似文献   

12.
1949年大军进城,全国青年学生唱起《延安颂》——“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在全国青年心目中既神秘又圣洁,令他们无限向往,心醉神迷。1949年以后,“延安出身”成为新社会的入门券,“延安一代”成为新中国知识界的主导群体,他们在将马克思主义带进城的同时,也成为红色意识形态的掌门人。  相似文献   

13.
一个历史机遇:青年将在参与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运”已成为当今一代青年人极其重要的精神象征符号 参与“奥运”,青年将成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的高度结合者“奥运”将构成青年公益型参与及现代思想素质提升的一个平台“奥运”将为青年成才和实际利益的满足,创造一定的具体条件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五四运动七十五周年。七十五年来,五四运动所体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科学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为民族的崛起和振兴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在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向21世纪的伟大进军中,纪念这个传统而光辉的节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青年人口流动态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形势中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人口空间分布的剧烈变动,人们在不同地区之间频繁地移动,人口流动成为常态现象。在流动人口中,青年是主体。本报告所指的“青年流动”,既包括改变了户籍的“迁移人口”中的青年,也包括未改变户籍但离开居住地半年以上的流动青年人口。青年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青年的世纪”,这是黄志坚教授新作《世纪之交论青年》一书的首篇佳句。 作者认为,关于青年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历来推崇的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芳林新叶摧旧叶”,“世上新人换旧人”。处于世纪之交的当今时代,这种社会新陈代谢的观点,已不足以表达当代青年  相似文献   

17.
中国艾滋病社会政策的推进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艾滋病社会政策的推进与改革正在经历最关键的时刻。国际社会的经验表明,艾滋病政策推进及改革对解决或缓解艾滋病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必须改变将艾滋病易感人群陷于危险境地之中的文化、价值和做法。在经历了从对抗到协作,从道德至上到多元理性,从“以病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之后,中国艾滋病社会政策正走向理性。但是,要真正达成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目标,还必须从制度层面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不仅仅经历发展与繁荣,也经历风险与危机。不同的经历对于青年的成长成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003年"非典"(即传染性非典型肺炎)、2020年"新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及其防控过程就是青年成长中的特殊体验。研究发现,这两场疫情对青年的成长成熟产生较大的影响,锻炼了青年一代的承受力,也提升了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具体体现为:一是青年投身疫情防控,成为参与治理新力量;二是青年理解严格管控,成为配合治理新力量;三是青年辨识抵制谣言,成为网络治理新力量;四是青年踊跃建言献策,成为治理发展新力量;五是青年借助科技防控,成为社区治理新力量;六是青年志愿服务拓展,成为治理合作新力量;七是青年围观社会直播,成为治理监督新力量。经过研究,我们获得几点启示:第一、青年关注是从个人安危到家国情怀;第二、青年体验是从惶恐担忧到临危不惧;第三、青年承担是从接受规则到倡导普及;第四、青年参与是从居家贡献到网络建言;第五、青年贡献是从自觉防控到治理创新;第六、青年成长是从脆弱一代到勇敢一代。  相似文献   

19.
青年发展:21世纪青年研究的主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类进入 2 1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 !人们在吹呼新世纪到来的同时 ,无不关注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更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决定未来发展的年轻一代的发展。如果说 2 0世纪我国青年研究的主题是“青年教育” ,2 1世纪青年研究的主题则将扩展至“青年发展”。探究青年的发展 ,当然不能离开青年发展的时代背景。 2 1世纪中国青年的发展面临社会发展的两大趋势 :一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二为世界范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长在这个时代的我国青年 ,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造就成为新世纪的优秀人才 ,可以说…  相似文献   

20.
青年社会问题的"社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的研究主题之一,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社会问题最根本的特征是“社会性”和“问题性”。该文着重分析了青年社会问题的“社会性”特征,分别从青年社会问题的产生、内容、表现、影响和解决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并对“社会性”在青年社会问题研究中的价值、意义做出阐述。这对于我们更理性地认识与把握“青年社会问题”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