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网络暴力是具有网络暴力动机的网民在缺乏网络监管者与保护者的情况下实施针对他人的言语攻击、道德审判,甚至侵犯、暴露个人隐私的行为。网络暴力现象与网民自身素质、平台监管力度、法律法规完善程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日常活动理论来看,网络暴力的治理应当从减少具有网络暴力动机的网民、加强对网络用户与被网络暴力者的保护以及建立合理的监管控制体系入手,促进网络空间的良性发展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上那些看似“不那么重要”的言行,经过互联网放大传播,很可能让网民的“声浪”变成伤人利刃。哪些行为属于网络暴力?谁是网络暴力的最大受害者?如何避免将“网络正义”变成“网络暴力”?以上种种,都成了当下需要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公安研究》2011,(11):40-40
侯瑞雪在《河北法学》2011年第6期撰文认为,公民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是构建法治社会的心理基础,网络暴力和侵权的最深层次原因在于我国网民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缺乏。要认清网络暴力的本质并有效预防和治理网络暴力问题,必须厘清网络暴力与公民法律意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白净 《人民论坛》2020,(11):98-100
从网络赋予网民对话与沟通的那一刻起,网络暴力便已存在。网络暴力的传染性更强、传播性更广、危害性也更大,给个人、群体以及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是灾难性后果。我国针对网络暴力的立法,分散在未成年人保护、人格权保护、个人信息保护等相关法律当中,网络暴力的存在形式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动态变化的,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网络暴力。  相似文献   

5.
1月24日,15岁的寻亲男孩刘学州自杀,他在自己最后一条微博中含泪控诉网络暴力带给他的巨大影响。随着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暴力事件接连发生,寻求针对网络暴力的治理方案是信息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在中央网信办“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中,第一项任务就是集中整治网络暴力、散播谣言等问题,切实维护网民利益。  相似文献   

6.
1月24日,15岁的寻亲男孩刘学州自杀,他在自己最后一条微博中含泪控诉网络暴力带给他的巨大影响。随着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暴力事件接连发生,寻求针对网络暴力的治理方案是信息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在中央网信办“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中,第一项任务就是集中整治网络暴力、散播谣言等问题,切实维护网民利益。  相似文献   

7.
治理网络暴力必须疏堵结合,综合防治。要加大网络文明宣传力度。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提高网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道德自律意识,增强他们的分辨能力、选择能力和对低俗文化的免疫力,培养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8.
刘小刚  何涛  顾习龙 《前沿》2013,(15):106-109
网络舆论危机是就网络舆论非理性的偏激所可能引起的破坏性舆论倾向而言,其本质是公民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在应对网络舆论危机过程中,要秉持以及时、客观、正当为核心的自由原则,以负责、问责、反馈为核心的责任原则,以完善、深化、促进为核心的公正原则.在处置网络舆论危机的具体实践路径中,要强化政府主导意识,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加强网络伦理建设,提升网民道德修养;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创新网络参政问政.在政府、媒体和网民的共同努力下,有效发挥网络舆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构建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创造良好的公共网络话语空间,以促使其更好地为实现中国梦的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9.
蒙云龙 《前沿》2007,3(2):232-235
网络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一些网民在网络上的失范言行给社会、家庭和他人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本文旨在探讨用儒家文化核心的“仁”、“礼”来规范网民的网络失范现象并消除其不良影响,建立和规范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0.
网络暴力是近年来影响我国网络社会正常发展的突出现象,但是对这一现象如何定性始终含混不清,原因在于其概念未能得到准确定义。在对学术界关于网络暴力的概念定义进行深入辨析的基础上,认真考察了"网络暴民"的自我辩护,把网络暴力定义为网民对当事人或者组织实施的以制造心理压力为手段,以迫使当事人或者组织屈服的网络攻击性行为的总称。网络暴力是一把"双刃剑",不能简单地视为贬义词  相似文献   

11.
网络失范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虚拟特性让法律、道德规范在网络空间里几乎无法发挥作用。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引发大量的网络失范行为,具体表现为人肉搜索引擎的集体无意识、权利义务关系的虚拟化、“三人成虎”的言论传播模式、网络色情和网络暴力污染等。高等院校要改革法律教育方式,加强对网络社会的规范和引导,建立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评估和预警机制,全方位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相似文献   

12.
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治理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桥法 《求索》2012,(11):194-195
当前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困境主要反映在参与途径、参与文化、参与环境等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分层分类明确网站定位,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体系,提高网络政治参与主题网站信息服务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注重引导网络舆论方向,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技术和制度的监督管理作用;不断更新网民网络参政的理念,促进网民网络政治参与理性化,加大网民网络教育力度,提高网民的信息运用水平。  相似文献   

13.
“快闪族”行动与群体性突发事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快闪族”行动是指互不相识的网民通过网络联系而迅速聚集并统一实施某一行为。“快闪族”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具有规模庞大、聚散迅速的特点,因其组织的无序性和成员的复杂性,极易从游戏演变为带有特定诉求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从而对社会治安构成一定的危害。要加强对快闪行动的法律约束,严格控制网络动态信息,有效预防快闪行动演变为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4.
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的出现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积极、消极的环境因素,为了扬长避短,充分利用互联网展开思想教育工作,教育者除了应加强网络建设,净化网络信息等硬环境建设外,还要加强法制建设,培养网民“网络道德”等软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在以往他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腾讯新闻论坛中5个热门话题的讨论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探讨了政治参与中网络意见领袖的形成原因。网络意见领袖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网络技术支持是网络意见领袖形成的物质基础,利益诉求是网络意见领袖形成的社会基础,网民与他人交流看法的需要是网络领袖形成的驱动力,网民的个体特质是网络意见领袖形成的决定性条件。  相似文献   

16.
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网民通过接受、转发、评论网络热点信息,形成网络舆论热点与焦点,如果不能及时疏导负面网络舆论,则容易演变生成网络舆论暴力。本文基于传播议题、传播主体、生存平台重点剖析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条件和生成机理,针对不同阶段提出占据舆论话语主阵地、调适网民舆论心态等调控策略,以期减少网络舆论暴力,构建和谐网络生态。  相似文献   

17.
《人民政坛》2009,(2):43-43
胡国强、林龙在《学习时报》2008年12月15日第466期撰文认为,“对话网民”是对畅通民意的沟通渠道进行的有效实践。作为民意机关,人大的各项工作必须处处体现“民意”,对于网络这个民意集中地,自然不能忽视,并且应该在网络对话中和网络互动中做出表率。虽然现有各地人大及人大代表在加强网络对话和互动沟通上,开始了不少的探索,但许多工作还仅停留在形式上,鲜有实质性突破。因此,如何进一步激活人大与网民的对话机制,如何回应网民的声音,如何使沟通制度化、规范化,这些都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8.
截至2008年1月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人,仅以500万人之差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网上视频裸聊已成了公众生活中一个无法回避和深恶痛绝的话题。 所谓“裸聊”,是指除去脸部外其他身体部位全部裸露在摄像头下,通过网络视频传给聊天对象的聊天方式,以大胆露骨的文字和动作进行交流。它是继网上色情电影、网络诈骗之后又一“异军突起”的网络犯罪形式,成为犯罪分子要挟他人和非法敛财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 :互联网是开放的 ,信息庞杂多样 ,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 ,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 ,争夺青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 ,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他的话对我们抵制网络精神污染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抵制网络精神污染 ,要以抵制网格上的“黑色信息”、“网络色情”、“暴力文化”和“迷信文化”为重点 ,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 ,加强素质教育 ,提高网民的信息识别能力 ,帮助他们形成思想上的“防火墙”。首…  相似文献   

20.
曾润喜 《人民论坛》2022,(14):54-57
在网络舆情处置时存在着“解惑”和“解恨”两大原则,即网民既想知道这个事件的真相是什么,又希望相关涉事人受到应有的惩罚。当前,基层政府应对网络舆情面临着新形势下媒介技术和行政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基层政府在推动落实网络舆情相关的问责工作中,实事求是推进问题和矛盾的实质性解决是关键,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标准是准则,制定质量评估与考核体系是成效保证,高度重视舆论监督的必要性是外部保障,关注问责以后的网民反应是必要反馈。不仅要聚焦问责的过程及个体,更应该注重事件善后、干群关系修复、网络舆情治理意识以及对相关问题的反思,做到及时回应、科学处置和认真问责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