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价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论的实践价值是指理论满足人们实践需要的属性及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价值是由其实践品格所决定的内在属性,即它是为实践服务的。对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执政兴国的根本方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领导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这一伟大实践产生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观.这一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坚持了从中国实际出发,用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极大地推动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四大报告确定了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政治路线。最近,中央又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把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是进一步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同时,给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提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革命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伟大的社会变革需要理论的重大突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借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在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密切结合,继承、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开始了中国历史的又一次伟大飞跃,特别是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问题上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是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下简称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实践基础和动力源泉,马克思主义"三化"是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只有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正确解决影响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6.
实践特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神实质最为突出的外在显现,也是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的最为根本的内在依据。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以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三大基本问题的创造性探索和回答,清晰而又深刻地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特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完善和丰富的发展理论,对处于改革和发展的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系统的回答,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成为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正确理论,是无可替代的执政治国理论。  相似文献   

8.
实践观是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的哲学根基。从"实践的优先性"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实践的主体性"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主体力量的发挥,属于亿万中国人民自己的伟大事业。从"实践的价值性"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依归,立足中国实际探索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从"实践的理论性"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破浪前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进行实践观的解读,有利于拓宽其研究视阈,夯实其诠释力度。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的伟大创造,从理论到实践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对增强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党的十二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同志在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它是我们党三十几年来继承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三十年经验的结晶,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所取得的又一个光辉成果。粉碎“四人帮”,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则为这一指导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是共和国成长历史上的伟大社会变革,也是变革中国社会的伟大实践。它不仅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合法性、人民政权合法性、党的执政合法性和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以及社会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合法性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合法性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九十多年接力探索的理论成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源于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源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必须不断增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侨务思想是邓小平同志从中国的国情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立足于当今世界的新格局、新变化、新形势,着眼于中国的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在对过去侨务理论及实践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进行冷静分析、全面概括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提出的一整套系统的思想。邓小平侨务思想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关于侨务工作本质和规律的反映,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对我国侨务  相似文献   

14.
试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为理论基础,以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为社会实践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原则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一、理论工作的形势和任务。 伟大的革命实践需要伟大的革命理论,伟大的革命理论指导伟大的革命实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创造出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从根本上讲,是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取得的。政治、经济形势与理论工作形势是密切相关的。在组织学习、宣传、研究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全省各级党政和思想理论战线上的同志做了大量  相似文献   

16.
实践观是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的哲学根基。从“实践的优先性”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实践的主体性”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主体力量的发挥,属于亿万中国人民自己的伟大事业。从“实践的价值性”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依归,立足中国实际探索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从“实践的理论性”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破浪前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进行实践观的解读,有利于拓宽其研究视阈,夯实其诠释力度。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科学地总结了十年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民族人民全面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和概念,汇集了邓小平同志在形成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最重要、最富有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之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从理论、发展、建构三维度入手。理论维度是指导,发展维度是基础,建构维度是关键,三者辩证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9.
"四个伟大"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又是对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最新要求和具体阐释。"四个伟大"以内在的强大合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它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逻辑主线,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更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实践的强大支撑,具有丰富的当代意蕴。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它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反映了当今世界和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对文化发展的新要求。深入推进的改革开放、曲折前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目益凸显的文化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