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风窗》2013,(2):10
很庆幸选择了在广州度过自己的大学时光,不仅因为它的繁华面孔,更因为这座城市开放、自由的精神内核——广州媒体功不可没。初次接触《南风窗》是在大一时,我敬畏于它的严肃和高深。因为"敬",至今仍记得第一次阅读时的逐字逐句、反复咀嚼。又由于是中文专业的学生,也难免从专业角度敬佩于记者编辑们的开阔视野、严密逻辑和娴熟的文字功底;因为"畏",我很长  相似文献   

2.
《国外理论动态》是中央编译局主管、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主办的理论性月刊,1991年创办。它依托中央编译局编译国外重要社科著作的深厚经验和传统,以译介和评述国外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为主旨。本刊作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  相似文献   

3.
《南风窗》2016,(9)
正如果说北京是一个"现实",上海是一种"可能",深圳是一组"概念",那么,广州就是一款"应用"(程序),一款创业时代平易近人的超级"应用"(程序)。广州,它是那座对中国人最充满善意、最平和的"一线城市"。但有人可能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广州正在被"一线城市集团"淘汰,一些机构的楼市报告中,已经开始堂而皇之地把广州归为"二线城市",和杭州放在一起。在这一轮房价狂飙中,广州的确"表  相似文献   

4.
崔卫平 《南风窗》2011,(4):88-91
哈维尔试图表达的责任感,是一个人意识到了自己全部独立的力量,它不是因为自身匮乏而不得不寻求一个依托,因为感到自身没有意义而寻找一个意义。而是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唯一真正的创造者",你自己的意义首先应该在你的手中,而不依赖任何别人乃至任何外部事业。  相似文献   

5.
专家的风险     
石破 《南风窗》2013,(19):9-9
你住进一栋新楼,你相信它不会倒塌,因为这是一群有资质的专业人员设计和建造的,并且经过了房屋质量管理机构的验收。同样道理,你搭乘飞机飞到了1万米高空,你相信它不会坠落你乘坐时速300公里的高速列车,你相信它不会出轨;你去医院看病,最相信的是"三级甲等医院",并且要挂"专家号";遇到官司时,你首先想到的是  相似文献   

6.
正亲爱的龚晓光:您好!辽宁的天气逐渐变热了,你们那里如何呢?在你的上一封来信中,我感受到了你的不安。你说,自己太渺小了,工作太平凡。同时,你跟我分享了自己的工作遭遇:因为在工作中"太死板",没有"好人缘",为此你感到苦恼。在你看来,我是一个有"好人缘"的人——不管谁遇到困难,我都会主动跑去帮忙;不论谁跟我提什么私人要求,我都会尽量满足。实际上,你只说对了一半。我是个认死理儿的人,如果违反了我心中的原则,那么,即使是再容易办到的事儿,我也不会"抬抬手"的。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法》的课堂中,我力求两大转变,即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情景案例为中心",采用案例式、互动式、辩论式、总结式的教学方法。案例是载体,教师通过案例可以实现教学目的,学生通过案例可以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8.
李炜光 《南风窗》2008,(17):45-47
预算法之"老",并不在于它的条款多么陈旧过时,而是民主法治的精神、约束政府的宪政理念未能浸润于其中,过多的未经界定的财政支配权力被赋予了行政部门以至官员本人。  相似文献   

9.
《纸神》     
正不起眼的纸片中,隐藏着神灵。揉烂、撕破、扯坏、水洇、火烧,有着无数种方法毁坏甚至彻底消灭它,但纸还是顽强地活着,甚至在鼠标一点就能消失的电子化便捷时代,它仍然在人们的心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它诚然生来弱不禁风,却又成功地抵御着时代的风暴。因为纸是如此地贴近人,它承载着人书写的一笔一划,任由人将它折成千变万化的形状,它寄寓情感,也滋养趣味。不愧是作者大平一枝所亲切昵称的"纸神"。  相似文献   

10.
《南风窗》2016,(7)
正我心里始终有一个"乌托邦",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美好的社会",在一条平常化的轨道上,每一个人都对其他人尤其是陌生人自然地释放善意。如果说还有一点情怀,这就是情怀的来源。以前我不时会使用"情怀"这个词,而现在用得少了,因为情怀在公众认知中已被异化了,异化后的样子,比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比如用古文写辞职信。以前我的乡下有一种职业—养一头大公猪,每天拿根棍子赶着它去各村各户给母猪配种,我们称为"赶猪人"。赶猪人的职责就  相似文献   

11.
《南风窗》2016,(17)
正"是空调救了我一命!"夏季里,乐观而有趣的人们,总喜欢这样调侃时下的炎热天气。进入7月以来,广州更是热浪逼人,气温一直徘徊在35~37摄氏度之间,有时甚至更高。燥热的天气如果遭遇停电,将是怎样令人煎熬的场景?毫无疑问,这不仅让工作无法持续,连睡眠等日常生活,都将受到极大影响。但—这不是"如果",而是一度普遍存在于广州的城中村。目前,经近三年的城中村专项整治行动,八成以上广州城中村的用电难  相似文献   

12.
邓晓芒 《南风窗》2010,(1):100-100
<正>近年来,"潜规则"这个词频频出现于媒体,比如某某女星被"潜规则"了,或某某向某某行贿是业内的"潜规则",等等。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到底什么是"潜规则"?为什么要"潜"?既然"潜"了,又何来约束力?人们为什么要服从它?直到最近,我才略有所悟:原来所谓的"潜规则",就是中国  相似文献   

13.
陈平原 《南风窗》2012,(15):100-100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版书中展示的是一片郁郁葱葱、期待有心人徜徉其间并评头品足的"读书的风景",在这"风景"里既有学识,又有趣味;既有"关键问题",又有各种"八卦",更有作者的治学经验。  相似文献   

14.
正说起"五月的鲜花",我今年才第一次知道它,并深刻地了解了它。因为,在街道总工会今年举办的"五月鲜花红歌大赛"中,我参与了相关的组织活动。正是这次的活动,让我产生了诸多感想。刚刚接到要举办这个活动的时候,我第一反映是,对于一直偏重业务工作的单位,尤其像我们街道辖区内的那些非公企业来说,这类唱歌跳舞的东西,应该兴趣不大。尤其是那些青年人,唱红歌这样的活动,更  相似文献   

15.
李佳 《法制博览》2010,(10):37-37
我曾是广州某网站编辑,生于1986年,我即将选择从大城市广州回到老家萍乡生活。 我刚来广州的时候,就已经抱着要回家的想法。因为广州有的家里都有,家里有的广州不一定有。我喜欢老家,喜欢家里的小吃,喜欢家里的方言。我找男朋友就想找个老家的,因为不想吵架的时候还要用普通话。  相似文献   

16.
阳敏  姚洋 《南风窗》2007,(15):52-56
1979年4月,《读书》创刊。其后28年,这本小小的杂志不时掀动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风云,无论是创刊号上的名文《读书无禁区》,还是10年来讨论诸种中国问题乃至重构世界图景。在它努力为社会发展拓清思想道路的同时,自身也成为了思想与知识界种种纷争的活化石。2007年7月,负责《读书》长达10年之久的汪晖、黄平卸任。一月以来,种种不同渠道的声音和消息四处传播。当本不该是"新闻"的正常内部人事调整不期然成为知识界人人关注的"新闻事件"时,《读书》再一次显示出它在当代中国思想版图上的重要位置。而在本刊记者试图避免纠缠于单位人事纷争与知识界派系纠葛,努力通过多元视角,还原10年以来《读书》与中国思想界流变之关系时,却发现"《读书》事件"之为"新闻",它的价值可能正在钱理群先生提出的问题:"我们所有的知识分子,不管我们原来是什么派,现在都共同面临着体制的扩张和官僚化,这是对我们的自由空间的挑战,我们要共同来面对!"《读书》随着陈原、沈昌文、汪晖3位主编所处的时代变迁而变。无论今后《读书》往何处去,陈原先生"解放思想,开动机器"的办刊宗旨,乃至"切中时弊"的刊文理念,都当是所有曾受益于《读书》的读者最真实的期待。  相似文献   

17.
1987年春节有,我路过陶然亭公园东门,一眼看见书摊上摆着一本《南风窗》。自从听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介绍,我就一直在留意这书杂志。学习社会学以后,我着了魔似的从各种渠道开阔视野,搜集更多的信息,关注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广州的《南风商》杂志便是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好帮手之一,我“捉”住了它,从中定期提取“营  相似文献   

18.
邓佳,一九五八年生。他家那间经稍水暖五金器材的店铺,原来叫"佳记",后来易名 "兴华",说是取"振兴中华"之意。实不相瞒,我的档口后来改成 "兴华',,是为了跟潮流。(笑)不过也好,我后来不做"个记"(广州个体户对自己的俗称)了,"佳记"当然就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9.
"老婆饼"与晚炉面包皮如果说广州是一座不夜城,那未免有点夸张;但如果说子夜时分的广州,远非"万籁俱寂",那一点都不过分。这除了"归功"于那些越晚越兴旺的夜宵大排档之外,星罗棋布的面包屋也是功不可没的。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晚炉面包糕点  相似文献   

20.
《南风窗》2016,(8)
正最近,"财经舆论场"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国家应该给企业"减负",才能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对此,我举双手赞同,并觉得这个"舆论场"开始充满正能量。但我马上发现事情有些不对劲。一些在职的部级干部、企业家和专家,纷纷开始向现行《劳动合同法》"开炮"。他们的观点是,给企业"减负"首先要修改《劳动合同法》,因为它"片面地"保护劳动者权益,增加企业人工成本,实体企业很痛苦。对此,我感到费解。"最低工资"和"长期合同"是《劳动合同法》最受争议的两个问题,实际上,它们对企业的"伤害",早已被批评者过分放大。《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