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中国双语教育的发展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双语教育”是指多民族国家或地区实行的少数民族语言和主体民族语言这两种语言的教育,是指少数民族语文和主体民族语文相结合的语文教学形式。马克思列宁主义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这两个术语,但却强调了少数民族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概括说来,就是:(1)少数民族学习主体民族的语言文字具有重要意义,但这种学习只能自觉自愿,不能勉强和强迫。(2)应该赞助、扶植少数民族使用并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 19世纪以前,少数民族语言在传统教育体制中几乎没有任何地位。19世纪至20世纪初,出现了一些转机。  相似文献   

2.
元明和清前中期是广西民族关系发展变化的又一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广西民族关系比较尖锐和复杂.这种民族关系的尖锐复杂性不仅表现在广西被统治少数民族与统治民族之间,而且也表现在统治民族内部之间即土司土官内部及其与流官之间.  相似文献   

3.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三代在我国西南地区普遍推行的行政管理制度。其基本内涵是用当地的各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各级、各类土官,如土司、土职、土弁等。在土司制度执行的过程中,朝廷又多次执行"改土归流",以至于此前有的学者将土官与流官视为截然两分的行政机构,甚至将土司视为游离于朝廷之外的"化外"酋邦。然而,仔细排比元、明、清三代史志的相关资料后却不难发现,即令是在执行土司制度的地区,朝廷任命的流官始终在土司衙门中任职。土司被"改土归流"后,其后裔还可以在当地充任各级土职,与流官一道治理当地各少数民族,有的土司甚至还能以土司的身份因功受奖,未经科举考试而直接充任高级流官。这些事实的客观存在足以表明,土司与流官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都是朝廷职官制度中的两个有机构成部分。其间不仅可以并存,还可以互换,而且还能够相互制衡、互为补充,因而"土流并治"理当是土司制度推行中的常态。  相似文献   

4.
杨洪林 《前沿》2008,(12):101-104
改土归流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民族同化过程,革除土司,设置流官只是它在土司层面的一个反映,还涉及限制土民旧俗,推广国家文明的过程。容美改土归流上自明弘治十年,下止于清道光二年,对容美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发展少数民族教育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立坚 《前沿》2009,(3):89-91
我国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包括民族语文教育和接受其他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是国民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体现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共同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胡锦涛同志指出:“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就是贯彻和落实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是全面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6.
隆金华 《湖湘论坛》2007,20(3):19-21
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江泽民民族思想可从六个方面进行概括:坚持和保障民族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中华大地上改革的大潮把一切有志之士推上了时代舞台。云南省昆明佳美糕点食品厂白族厂长杨家贵就是一位这样的有识之士。1989年,杨家贵被评为首届全国少数民族企业家,出席了全国19个民族89名少数民族企业家的颁奖大会。当时,他激动地说:“丈夫生世能几时,要能蹀躞垂羽翼!”时间飞逝,至今4年过去,杨家贵的铮铮  相似文献   

8.
昭通市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地处滇、川、黔三省接合部的乌蒙山区,既不属于民族自治州,也无民族自治县,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散居地区。全市辖19个民族乡,有24个少数民族560414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0%。由于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勇 《今日民族》2003,(9):60-63
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做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为此,本刊特约请云南省民委副主任李勇介绍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在云南的实践及成就。  相似文献   

10.
《今日民族》2011,(9):4-8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边疆省份,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个,16个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毗邻而居,少数民族人口1534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3.4%。全省有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是全国民族自治地方和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相似文献   

11.
覃翠生 《桂海论丛》2004,20(5):91-93
党的十六大把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我国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奋斗目标。把握新时期干部培训的发展趋势对做好干部培训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创新干部培训的理念和方法;创建学习型组织,提高教师素质充分开发和利用学员资源;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等等,是搞好干部培训工作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的公安事业需要高素质的公安人才,教育创新是培养高素质公安人才的重要前提。本文从操作层面对其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实践进行系统的理性分析,试图探究高素质公安人才的培养方略。  相似文献   

13.
美国早期民主政治对后续的社会制度有着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律师业也在19世纪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目前关于美国早期民主对刑事辩护权发展之影响的研究却鲜有作品涉及。本文梳理了美国早期刑事司法环境,描绘了19世纪末期的辩护制度发展历程,对比了古代中国集权体制下的刑事司法制度。将美国刑事辩护权发展的实质性因素归纳为:人民主权原则在刑事司法制度中的贯彻,多元分权制度给予辩护权发展的空间,以及司法的最终权威是辩护权发展的强力助推。最后,刑事辩护权发展的最终归属将是权利自由。  相似文献   

14.
西部大开发与西部民族地区法制建设问题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大开发作为我国面向21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其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在于法制建设。本文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状况,论述了西部大开发对西部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影响与要求,讨论了新形势下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主要思路。作者认为,西部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应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坚持国家法制统一与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依法行政、秉公执法和完善法制监督则是当前和今后西部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民族主义思想浅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慧英 《思想战线》2005,31(1):26-30
民族主义学说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这是一种关于政治合法性的理论。民族主义的斗争矛头指向外国人控制的政府,因为当时欧洲的政府形式不具有从国民中产生的主权,它是一个王族拥有的财产,它的归属、大小和完整性是通过继承、联姻或者战争来决定的。民族主义要求进行政治革命,提出了一个"自然疆界"的概念,认为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应该是一致的。民族主义把文化当作政治问题,强调政治和文化不可分割。民族主义理论多有悖理,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的积极作用是不能否定的。  相似文献   

16.
洪颖 《思想战线》2006,32(6):15-23
国外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滥觞期大致可上溯到19世纪中后期,与作为其主体学科的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联系密切。西方学者在人类学视野、理念指导下所进行的艺术研究按照其立场取向的不同可归纳为艺术审美的、社会学的、文化学的3种类型,呈现出审美艺术还原和社会文化还原的学术旨归。其研究对象范围的确定及立场取向的变迁表征了一种自觉趋近于社会思潮背景及现实生活的学术姿态,并客观地对国外学界在该领域基本限于个案阐论而较少学科理论建树的总体研究状况负责。  相似文献   

17.
盛行于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的欧洲浪漫主义思想文化运动,对后世欧洲哲学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浪漫主义思想精神的价值在性质上足哲学的,在形式上是诗歌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凸显了人本关切的意蕴以及寻求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扬弃人的生存悖论、追求永恒与绝对的精神,唱响了现代性批判的序曲。  相似文献   

18.
从现代国家构建的视角看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国家制度的构建是国家崛起的基本政治前提。从本质上讲,上世纪以来中国围绕以现代国家构建而展开的政治实践,为社会管理体制的完善提供了强劲的动力。面对新时期的复杂形势,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全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提出的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改革主张,将进一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实现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当19世纪末世界妇女运动掀起第一次高潮时,中国妇女运动受报刊舆论对西方妇女运动报道的影响而深受其启蒙,成为世界妇女运动的一部分。晚清时期社会舆论已经形成规模,各种政治派别大多办有舆论机构,宣扬对妇女运动的立场和主张。通过整理这些报刊舆论,我们能够发现当时报刊刊登的各种妇女权利主张之间的区别。报刊等社会舆论对中国近代妇女运动的启蒙作用主要是暗示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在表现出多种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误读、早熟、笼统等缺点。  相似文献   

20.
马来西亚槟城海珠屿大伯公信仰,实源于当地华人敬重领导大众开拓邻近地区的会党先贤,慎终追远、崇功报德,以后凡事归功大伯公英灵冥冥中庇佑。到19世纪中叶,当地华人虽因矿区经济等等利害关系发生争执,但分裂各方,尤其是来自闽广客家府县的先民,即使互相血战,依然在照顾共同信仰出钱出力,由此不放弃未来和解机会。等到庙产主权经历长期变化,在19世纪末落入嘉应、惠州、增龙(增城与龙门)、大埔、永定五属共管,以客家人为主的五属同仁一方面根据三位大伯公的客家原籍,以尊神作为曾经分裂对抗的五属建立客家认同的象征,另一方面回归到尊神带领先民开拓南洋的民族先驱意象,强调信仰大伯公的客家精神是以回归与服务整个民族为主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