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哎——今年去,明年来,冷的去,热的来,饿的去,饱的来。老天老爷呀祖宗爷,保佑凡间儿女哟,来年风调雨顺,谷子扭成绳,苞谷像牛角,有吃又有穿,我们感谢天神!我们感谢祖宗!歌声飞扬。笑声朗朗,9月13日,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乡“风情隆林广场”上,来自四面八方的各族群众和游客欢乐云集,载歌载舞,与当地仡佬族同胞共度广西隆林仡佬族尝新节。  相似文献   

2.
正12月19日,砚山县首届"尝新节"在砚山县民族团结文化旅游示范村盘龙乡法土龙村开幕。"尝新节"俗称"吃新节",是壮、苗、彝等少数民族为了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而举行的传统农事节日,是展示厚重文化积淀的舞台,也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载体。此次"尝新节"活动安排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棒棒灯"展演,品尝壮族、苗族、彝族特色小吃,苗族  相似文献   

3.
吴俸学 《当代广西》2008,(13):55-55
年年坡节,今又坡节。自从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成功地举办了“2000年首届隆林德峨苗族跳坡节”之后,农历正月初九就成了隆林各族自治县的跳坡节。过了除夕过大年,过了大年等跳坡。过去民间的坡节是大年初二到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隆林民间的“了年”,因此,不过跳坡节,隆林的春节就没算过完。隆林各族自治县的苗族跳坡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承载着民族繁衍的特殊使命。  相似文献   

4.
贵州仡佬族既有春节、元宵节等与汉族一样的传统节日,又有诸如祭山节、吃新节、牛王节等属于本民族的传统节日,透过这些传统节日及其独特的节庆活动,表现出仡佬族人有如下精神特质:包容与开放的心态、勤劳与节俭的品质、对生命心怀敬畏与关爱,懂得感恩与乐于分享,自尊自律自强.  相似文献   

5.
布依族节日民俗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依族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富有民族色彩的节日民俗。它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布依族的历史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布依族节日民俗内容丰富,展示出一幅幅绚丽的风俗画面。一布依族有许多的传统节日,在一年之中,有关的节日和聚会大约达八十余次。其中,为全民族人民所重视的有过大年、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赶查白、赶干洞、尝新节、重阳节、鲜果节、对歌节等等。这些  相似文献   

6.
清初以来仡佬族居住区域的改变与民族融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仡佬族是贵州高原和湘西丘陵地的土著民族。战国至西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夜郎国,其主体民族濮人即为仡佬族的先民。魏晋至唐宋时期,活跃在西南地区的僚人,是从濮人中发展出来的。自南宋起史籍上出现有仡佬族之称,仡佬族的族源与僚人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 “夜郎自大”的典故,素已脸炙人口,但夜郎国主体民族的后裔,仡佬族的历史,有待深入研究。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仡佬族的分布区域变化很大,逐渐与其他民族相融合,而人数则趋减少。解放以来,仡佬族是全国人数较少的一个民族。据1982年7月1日全国人口普查,共有仡佬族53,802人。以贵州仡佬族人数最多,达51,204人。其余分布在广西、云南等省(区)。本文仅就清初以来仡佬族居住区域的改变与民族融合,试作粗略的探讨。由于文献资料的不足,探讨范围仅限于仡佬族的主要居住区域。为了说明问题,有必要回顾历史,亦略涉清代以前仡佬族的分布情况及其居住区域的建置沿革。  相似文献   

7.
白族尝新节     
杨玉藩 《今日民族》2012,(11):26-26
秋风送爽,稻穗初黄的仲秋时节,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村寨里的农家,又喜气洋洋地欢度本民族的传统农事节日——尝新节,“初享”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劳动果实。  相似文献   

8.
一哈尼族是个有众多节日的民族。其中重大的节日就有十月年、六月年、正月年、祭龙节、尝新节、“里玛主”节等。哈尼族绝大部分居住在云南南部红河下游与澜沧江之间的山岳地带。由于山区造成的差异,方言土语的不同,支系的繁多,就使得各支系过节的时间、形式和内容乃至节日本身都不尽相同。但是,一些重大的节日是基本相同的,“六月年”就是这样一个节日。哈尼族的“六月年”,云南红河地区称“苦扎扎”节,是该民族一年一度重要的传  相似文献   

9.
仡佬族是一个很早就定居在云贵高原上的古老同族。依据史料,仡佬族大致经历了濮人、僚人和仡佬族三个时期。在云南和贵州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仡佬族先民开荒辟草、开发这片高原的传说;说明仡佬是很早就在云贵高原上生息繁衍的民族之一。 仡佬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方面,与其它一些民族相比。有不少独特之处。仡佬族的道德及其观念就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仡佬族社会中个人、群体的行为规范及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准则在观念上的反映;它所内涵的传统的力量在仡佬族社会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勤劳聪慧的仡佬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历史悠久的一个少数民族。据《后汉书》等有关史籍记载,早在西汉时期,仡佬族的先民僚人,已经在夜郎、立牂(今贵州省大部地区)一带活动,是这里的主体民族之一。据一九七八年统计,仡佬族总人口为二万六千余人,除极少数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仡佬族母语生态的现状以及仡佬族母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 ,并针对仡佬族语言濒危的状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仡佬族民间文学的区域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丽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4):125-129
仡佬族民间文学传统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现就已出版的部分仡佬族民间诗歌、传说、故事,来分析仡佬族民间文学中体现出的区域性特征———生存环境、图腾信仰、思维方式及其表现形式,并在历史变迁中体察仡佬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宽容开放、博大善良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乡愁绵绵     
贵州朋友出了个谜语:"头上一个罩罩,耳边两个吊吊,腰间两个扫扫,脚上两个翘翘。猜一个族群的妇女服装。"她解释道,"罩罩"是指妇女头上扎的四指宽的白色或青色头帕;"吊吊"即银耳环;"扫扫"是下垂于腰间的青丝腰带;"翘翘"指的是尖头倒勾的绣花鞋。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彝族、瑶族……大家几乎将贵州境内的少数民族都猜遍了,  相似文献   

14.
余群 《传承》2013,(5):124-125
近代以来,仡佬族聚居地区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历代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下,仡佬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反抗残酷的压迫与剥削,英雄的仡佬族人和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与中外反动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在中国近代反抗封建压迫和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写下了辉煌的一笔。  相似文献   

15.
丁俊锋  宁小丽 《传承》2013,(7):124-125
近代以来,仡佬族聚居地区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历代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下,仡佬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反抗残酷的压迫与剥削,英雄的仡佬族人和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与中外反动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在中国近代反抗封建压迫和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写下了辉煌的一笔。  相似文献   

16.
钟金贵 《传承》2012,(8):70-71
仡佬族是云贵高原中部一个古老的土著民族,其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内涵独特的民俗文化,并具有审美价值、文化传承等现代价值功能。阐述仡佬族民俗文化并对仡佬族民俗文化的现代价值功能作一初步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仡佬族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会议于1994年5月17日至18日在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召开,到会省内外代表212人.仡佬族先民濮人、僚人,曾是古代人口众多、分布很广的族群.很早就定居在今贵州境内及广西、云南、四川和湖南相毗邻的广大地域.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各种复杂情况使人口发生变动,到解放前夕,仡佬族已成为国内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仡佬族仅有5.3万余人.随着民族政策的全面贯彻和落实,经过民族识别和更改民族成份工作,恢复仡佬族民族成份的仅贵州省就有24万余人,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共有430519人,主要分布在贵州务川、道真、正安、松桃、江口、思南、石阡,云南、广西.四川三省也有少数分布.戴裔煊、凌纯声、芮逸夫、鲍克兰等中外著名民族学家于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对仡佬族的研究,主要成果有《僚族研究》、《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僚为仡佬试证》等.解放后,写出了《仡佬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  相似文献   

18.
仡佬族的族称有自称、互称与他称之分。遵义、仁怀、关岭等县仡佬族自称“哈仡”,织金县仡佬族自称“埃审”,大方普底乡、黔西县仡佬族自称“布尔”,大方青山乡仡佬族自称“濮”,普定县仡佬族自称“布告”,平坝、安顺仡佬族自称“褒佬”,六枝特区仡佬族自称“当佬”。仡佬族内各支系间相互称:红仡佬称白仡佬为“布欧奥”,称花仡佬为“布欧挂”,称打铁仡佬为“布那舍”,称雅意仡佬为“布搓外”。披袍仡佬称打牙仡佬为“那”,篾仡佬称找牙仡佬为“夺搂娄布郎”。彝族称仡佬族为“濮”。苗族大多数称仡佬族为“克”,亦有称为“友”、“直蚩”或…  相似文献   

19.
董素云 《前沿》2011,(24):166-168
勤劳聪明的仡佬族人民创造、发展了丰富而独特的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但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和问题。本文系统介绍了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分析了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并探讨了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对策,以期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申健强  申利丽 《前沿》2011,(18):135-137
务川仡佬族自治县留存最多、最精美的仡佬族民间工艺要数雕刻。这些雕刻工艺,丰富多彩、技艺精湛、栩栩如生,是中华民族之瑰宝。然而,仡佬族雕刻工艺却后继乏人,濒临灭绝。所以,必须把仡佬族雕刻艺术提高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来认识,发挥政府的主导功能,创立各种保护措施,形成一系列继承和发展仡佬族雕刻艺术的长效机制,使这一民族瑰宝得以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