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周琰 《中国司法》2014,(8):53-56
正一、司法权与律师执业权利司法是与立法、行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专司法律适用和司法裁判的权力。司法权通常是指司法机关适用法律对具体案件进行裁决,依法解决利益争端,围绕诉讼活动展开的一种专门权力。司法权是一种权力,就存在与所有权力一样的弱点——权力的异化。司法权的异化有时比行政权的异化后果更为严重,因为司法权是最终裁决权,如果被滥用,轻则涉及财产和权利的损害,重则危及自由和生命。被视为"社会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司法权一旦失守,不但正义不复存在,连挽回正义的可能也很渺茫。波斯纳法官曾经提醒我们:"如果独立性意味  相似文献   

2.
司法权的性质——以刑事司法为范例的分析   总被引:88,自引:0,他引:8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司法是与裁判有关的国家活动 ,司法权也就是裁判权 ;司法权存在的目的 ,一方面是给那些受到损害的个人权利提供一种最终的、权威的救济 ,另一方面也对那些颇具侵犯性和扩张性的国家权力实施一种中立的审查和控制。相对于行政权而言 ,司法权在程序上具有其特性及独立性 ;在组织方面则体现为裁判者的职业化、社会公众的参与、合议制以及上下级司法机构的特殊关系等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认真区分司法权与行政权在统一性、行使特征、价值追求、性质、社会功能、独立性、公开性、依据、程序性等方面的差异,对于寻求矫治司法权之行政化倾向的对策和途径,克服司法权的行政化倾向,促进司法改革的顺利进行,维护司法的公正性,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仲裁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与司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处理仲裁裁决的终局性和司法审查权的关系,涉及到仲裁的独立性与效率、公平的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5.
行政终局裁决直接影响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关系行政相对人的权益保护,是行政法理论中较为敏感的问题。将行政终局裁决排除在司法监督之外,会使本就相对弱小的司法权更加无法制约强大的行政权。本文认为应当坚持司法最终裁决原则,取消行政机关终局裁决的权力,有效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从而推进行政法治,树立司法权威。  相似文献   

6.
司法权威探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司法权威的认识应坚持两点论 ,既要从司法权体制构建中认识司法权威的重要性 ,又要从司法权运行机制中认识司法权威的应然性。从司法权体制构建维度出发 ,要通过司法改革构建权威型的司法体制 ;从司法权运行机制维度出发 ,要通过司法改革建立起权威型的司法权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7.
行政复议制度近期可能的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行行政复议制度的施行效果不彰,应当对之进行改革。在改革方向上,宜在保留行政复议范围的同时增强其司法性;在具体方案上,目前可以在复议法所容许的范围内制定行政法规,以增强复议制度的准司法性为重点,增强复议机构的独立性,完善复议程序、复议裁决的作出等程序规定。  相似文献   

8.
“以审判为中心”不等于“以法官为中心”,司法审判并非法官的独角戏,司法裁决结果的合理性与正当性绝非法官的一己之力所能成就,它应该来自司法参与主体之间充分的商谈沟通与协作。司法商谈机制以一种全新视角诠释了司法的目标与意义,完善了司法权的合法性,解决了司法裁决的合理的可接受性,并促成了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有机统一,能够迎合和满足中国现实语境下人们对于司法正义、民主、参与、自由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9.
古代罗马与古代中国司法权的几点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 《法学杂志》2004,25(6):81-83
“司法权”一词在古代罗马和古代中国有着不同的含义。古罗马司法权起源于以公力救济私权利的要求,从而具有了被动性、中立性、独立性、民主性等现代司法权的本质特征。古代中国的司法权出于君王镇压乱政的目的,从而使司法权远离了现代司法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行政裁决是行政机关或其他特定组织依照法律授权,应当事人申请,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特定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一种行政司法行为。在西方国家,作为一种准司法行为,行政裁决是传统三权分立思想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其作为法院司法权的补充,对处理特定社会纠纷有独到的价值。我国应尽快制定《行政裁决法》,建立统一、完善的行政裁决制度。  相似文献   

11.
人性是人所共有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质和属性.它既与神性、兽性、物性等相区别,又与非人性、反人性等相对立.人性并非是一个超历史、超时空的先验的本质,或是一成不变的抽象存在物,它始终是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生成、展现和变化的.人性要素论是人性构成的理论形态,也是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心理特质.人性价值论是关于对人性内在本质善与恶、好与坏、美与丑的评价性的理论.人性不仅是哲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心理学、生物学和社会学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商事仲裁兼具契约性和司法性,商事仲裁员既是民间法官又是服务提供者。作为民间法官,为完成其裁判争议的职能,仲裁员应当享有一系列与法官相同或类似的权力。同时,无论是作为民间法官还是服务提供者,仲裁员又负有一系列约定或法定的义务。  相似文献   

13.
张倩 《行政与法》2008,(6):39-41
农民专业合作社一直被视为是实现农村经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施行,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继设立。然而,在法律的贯彻和实施中,如果不能深刻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民间性、专业性和民主性,不能对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定属性所要求的法律实施机制进行正确认知,那么不仅法律实施的过程不会平坦,甚至立法的本意也有被扭曲之虞。  相似文献   

14.
朱飞 《政法学刊》2004,21(2):28-30
法条竞合现象本源于法条关系,其罪刑关系如何,则需要到社会中去寻找根源。法条竞合的社会本质是犯罪所侵犯而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竞合。法条竞合的社会本质是其最深层次的本质,它揭示了法条竞合发生的根源,也决定了法定刑的适用选择;法条竞合现象在理论属性上既非单纯的法条关系,也不能全然归于罪数形态研究中去,有立法方面的法条竞合(静态的法条竞合)和司法方面的法条竞合(动态的法条竞合即法条竞合犯)之分;法条竞合与犯罪构成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静态还是动态的法条竞合都未改变竞合法条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在逻辑上包容或交叉关系,法条竞合的法律本质是犯罪构成要件的竞合。  相似文献   

15.
回顾与展望:社会危害性理论研究三十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刑法学界在社会危害性的概念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在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日益深入。但是,从整体来看,社会危害性理论的研究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学术界在革新研究方法、转换研究进路的基础上把社会危害性理论的研究推向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16.
生态危机的发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凸显.人们纷纷著书立说探讨如何建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求摆正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在这些研究中,深层生态学之人与自然"深层"关系说独具一格,并对整个生态保护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深层生态学并未真正达到其所说"深层"程度,它依然存在着将人还原为自然存在物的倾向.自然和自然界是两个不同概念,古希腊人将自然看作是涌现和本性,现代人把自然视为自然界和自然物.这种转变表明人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之为人只能与自然融为一体而不能与自然界融合统一.人与自然的"深层"关系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内在一致,是使人能够从中生成为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试论劳动合同性质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穆随心 《河北法学》2007,25(8):130-133
在探析国内外关于劳动合同性质问题的理论观点及劳动合同所依存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劳动合同应是一种私法主导兼具公法性质的复合性质的合同类型.此种定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练军 《北方法学》2010,4(2):153-160
站在魏玛宪法肩上的德国基本法,在总统的宪法地位、宪法的守护者等方面吸取了魏玛宪法的失败教训,并使权利规范成为其核心规范。黑塞教授的《联邦德国宪法纲要》从功能性和开放性两个方面把基本法解析得入木三分。他认为,宪法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国家构建一种功能性的政治统一体,而宪法如果试图将各种历史变迁情形下的问题都解决的话,就必须在内容上保持“向时代开放”。德国基本法的功能性与开放性可以说为我国的宪法改革指明了方向,而黑塞的这本宪法学教科书亦为我国宪法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教义学路径,即注重分析宪法文本的功能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9.
金博 《政法学刊》2008,25(4):49-51
国合同法赋予了赠与合同中的赠与人享有对赠与的任意撤销权和法定撤销权,以此来衡平因赠与合同的单务性而给赠与人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任意撤销权制度的存在又为赠与人滥用权利损害受赠人信赖利益留下了隐患。赠与合同有单务性、诺成性的特点,任意撤销权制度有缺陷,应完善对我国赠与合同信赖利益保护的立法。  相似文献   

20.
青出于蓝——梭罗与爱默生的异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师徒关系的爱默生和梭罗有很多共同之处,梭罗是在爱默生的很多关照和启发下走向成熟的,人们往往把梭罗看成是爱默生理论的实践者。实际上,梭罗却形成了与爱默生截然不同的、在现代社会中更有影响力的敬畏自然的生态观。尽管爱默生的实用主义思想和他本人的师长式派头使得他贬低了具有超前意识的梭罗,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不断增强,梭罗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却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