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命的起源是什么,生命的起源和进化遵从什么规律,一直是科学家和哲学家共同关心和探究的重大问题。80年代末,北京清华大学的赵玉芬院士与她的合作者提出并论证的“磷是生命化学调控中心”的学说为探究这些问题提供了一条途径,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90年代以来,他们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更深一步的研究。目前,他们提出的基于磷酸化氨基酸的核酸和蛋白质共起源的学说再次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众所周知,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核酸和蛋白质是生命的存在形式,其中核酸是遗传信息分子,而蛋白质是执行功能的分子。只有当核酸一蛋白…  相似文献   

2.
凤凰南翔     
白蓝 《台声》2000,(12)
我国年轻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芬教授,近期欣然南下,离开了她工作多年的北京清华大学到厦门大学任教。她风华正茂,才华出众, 1991年她才 43岁就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凤毛麟角,这在我国科学界也是少见的。由于她的加盟,使厦大化学系的中科院院士增至 6人,真正成为南方之强。   日前,我见到了赵玉芬院士,并与她进行了深入交谈。她是河南人, 1948年生,从小在台湾念书, 1971年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后即去美国纽约州立石溪分校上学,因入学测试成绩优异直读博士, 1975年获博士学位后就在该校和纽约大学化学系进…  相似文献   

3.
新年前夕,熟门熟路地来到赵玉芬院士的办公室,她一如往常满脸春风地站在门前等候。 就是眼前这位和祥的女院士,福建人谈起她的经历如数家珍。赵玉芬,1971年毕业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化学专业研究生直攻博士,1975年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并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1979年回到祖国大陆,先后在中国  相似文献   

4.
新年前夕,熟门熟路地来到赵玉芬院士的办公室,她一如往常满脸春风地站在门前等候。  相似文献   

5.
赵辉 《台声》2013,(12):96-98
在台湾政坛,很难找到像她一样,如此充满戏剧性和话题性的人物。从事演艺事业18年后,经营婚纱事业却遭遇火灾夺取6名员工的生命,在人生的低谷被查出罹患肝癌。当她走出病痛,仿似才找到真止的自己。那一天,她从金素梅变成了高金素梅、也变成了古娃斯·阿丽。此后投身政坛或许意外的成分更大,但她却一步一步走得努力而精彩。  相似文献   

6.
潘俊明 《台声》2001,(8):39-41
因工作之便,笔者最近在山西太原先后采访了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的几位台胞,他们的年龄不同,经历各异,但对祖国和平统一、两岸加强交流的殷切期盼却那样的一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山西大学生命科学系副教授林美珍女士是一位出生在台湾屏东的大陆台胞,今年62岁,l岁时随父母来到福建,后来父母回到台湾她留在大陆读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山西,目前在山西大学生命科学系从事食品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林女士只身落户到山西后,与在台湾的父母和亲人将近40年没有见面。林美珍女士回忆说:“我留在山西工作后,我父母、哥嫂和大部分亲戚…  相似文献   

7.
楚子 《统一论坛》2003,(3):51-52
在旧金山有一位在美国享誉很高的华裔女士,这就是方李邦琴,她的祖籍是湖北汉川。李邦琴11岁时随家人从祖国大陆到台湾,后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1960年9月到美国,并结识了后来成为她的丈夫的方大川先  相似文献   

8.
78岁的老太太孙罗秋对诗有着一份痴迷,写诗已经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她甚至到台湾去看望离别4O多年的丈夫时,也没有忘记带着写诗的本子.她经历了太多的变故与沧桑,她从诗中得到解脱和慰藉.孙罗秋和丈夫都是山东枣庄人,早年她丈夫是小学教员,1949年随着学校校长去了台湾.当时  相似文献   

9.
姚同发 《黄埔》2012,(6):82-84
她是最早到祖国大陆访问的"海归"人士,在1979年大陆改革开放初期便"回到了家";她亦步亦趋地踏着前辈的足迹,在岛内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与统一运动用生命书写着灿烂人生;她曾在美国出版专著《一国两制在台湾(英文版),并赠送给五百多位参众议员,一时引起不小的轰动。她就是台湾著名律师、中国统一联盟主席纪欣。  相似文献   

10.
在监狱中阅读、创作、出书,这对于绝大多数的受刑人来说,不啻新奇和梦想,甚至从来都不曾想过。然而在祖国宝岛台湾,却有这样一位青年作家,为众多身陷囹圄的受刑人打开了生命的故事盒,让他们在文学的天地之间获得了心灵的解脱,重新找到了人生的出口。这就是被昵称为文坛“神奇魔法师”的欧银钏。欧银钏出生于台湾澎湖,大学毕业后,曾任台湾《皇冠》杂志编辑,现为台湾《民生报》记者。1996年曾应邀来南京参加第八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作为作家,欧银钏以散文、小说创作为主,她下笔有情,常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与读者一起倘…  相似文献   

11.
易靖茗 《台声》2014,(1):76-79
她在台湾17年,他在大陆17年,两个人都在对方的“家乡”扎下了根,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自己的人脉,有了自己的习惯。但即使天各一方,爱情依然甜蜜,婚姻保持温度。她说,我们这才叫——  相似文献   

12.
2001年6月13日,一份生命的礼物从一位台湾男青年体内争分夺秒地传递到了大陆一位美丽姑娘的血管中。大陆、台湾、香港三地,千万人都在为这个年轻的生命祝福,两岸三地都关注着这场时间与爱心的赛跑。生命,在病魔的摧折下是那般的无力陈霞,今年22岁,是江苏省泰州姜堰市王石镇东塘村人。在学校,她是一位优秀的学生;在家里,她是一个孝顺、懂事的女儿。小时候,因为父母做生意很忙,陈  相似文献   

13.
永文 《八桂侨刊》2003,(3):42-43
永文,36岁,生于台湾鹿港,东吴大学毕业,后在中学当老师。因其多篇小说在台湾《联合报》上获奖,有明星教师的称号。1988年专事写作。此篇写的是她的亲身经历。她至今未婚。  相似文献   

14.
富国庆 《台声》2001,(1):25-27
2000年10月,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举办的第二届“海峡南岸妇女发展交流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记者专访了台湾女企业家协会理事长马爱珍女士。(一)  马爱珍1941年10月出生于中国内地,祖籍河南省南阳。当时正是民族危亡时刻,其父义无反顾投笔从戎抗击日寇。她在炮火硝烟的马背上度过了近4年的时光,民族的危亡、战火的洗礼,使她懂事特别早。后来,国民党军队败退台湾,马爱珍和母亲也随在军中任军医的父亲到了台湾。1950年,马爱珍随父亲的部队落脚台湾新竹。在恶劣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她一天天长大。  高中毕业后,由于当时家中经济…  相似文献   

15.
有一位非常独特的女作家,在台湾被誉为文坛“极为优秀的掌门人”,在大陆被赞为“两岸交流的第一批候鸟,两岸文学界祖母级伯乐式的核心人物”。她是“台湾姑娘,北京规矩”,公开表态要做一个“在台湾的中国作家”,甚至还把自己的台湾籍贯,先改为父亲的祖籍广东,后又改为母亲的祖籍福建。她为海峡两岸的“不分彼此地合而为一”,殚思竭虑,作出了巨  相似文献   

16.
夏冬梅是呼和浩特市第二十六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她1981年走上讲台,20年中有17年任班主任。她的工作是平凡的,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她的生命是闪光的,她用闪光的生命谱写着一曲希望的乐章。 希望的耕耘 夏冬梅1981年开始当班主任。那一年她才18岁,以为自己没有做不了的事情,可是几年下来发现自己设计的带班蓝图并没有实现。一封没有署名的学生来信使她猛醒,把她从美好的梦境中拽回到现实 当中。从那 封信 中她 读懂 了学生对她的不满,也读懂了对她的期望。那是一封呼唤沟通和理解的信,出自一个有…  相似文献   

17.
鲁豫 《台声》2003,(2):17-18
解说:林丽韫,是一位“台湾女儿”,7岁时随家人来到日本,高中毕业后,她执著地回到日夜思念的祖国,并赴北京大学学习。20世纪50年代起,她便开始担任毛主席、周总理的日文翻译。1972年她全程参与了中日建交的谈判,随后成为中央对台关系的重要负责人。她的一生伴随着台湾历史的沉浮,是两岸关系丰富多彩的明证。走近林丽韫的生活,会发现她至今保留了许多在台湾时的生活习惯。她请我们喝了家乡的高山茶,用闽南话和家人交流。祖籍福建的林丽韫出生在战火纷飞的30年代,7岁时她和父母来到日本,并在那里接受教育。在日本即使…  相似文献   

18.
沐泽 《台声》2007,(7):79-82
清末,改良图存呼声撼动着积贫积弱的中国社会根基,催化民智的需求呼唤着社会价值与人生观念的变革,导致了传统戏曲的改良和“新剧”的创建。1907年,由中国留日学生组成的“春柳社”在日本东京中华基督教青年会馆演出《茶花女》片段,被史学家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到今年整整100年过去了。回首百年,中国话剧在跌跌撞撞中一步步成长,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之路上沧桑无数,亦荣光相随。 1921年由从大陆返台青年学生组成的“鼎新社”在台湾上演《社会阶级》、《良心的恋爱》等剧目到今天,台湾话剧也走过了她近90年的风华。当我们回望台湾话剧发展史时,看到的不仅仅是台湾话剧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所占有的重要位置,更是台湾话剧中所承载的对民族历史、生命体验的反思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  相似文献   

19.
在1992年和1993年的经济大潮里,不少人遇上了好机遇而先富了起来。可是,这两年对于广西北海市航海公司的女工曹美云来说,却是她一生中最悲凉的日河F。曹美云老家原在台湾。1992年2月她父亲第一次回台湾和久别48年的亲人团聚后,返回北海才两个月时间就离开了人世。曹美云用泪水为父亲送行不到1年的时间,下岗的厄运又降临到她的头上,1993年4月她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出了她工作了多年的公司大门。曹美云虽然性格乐观,对下岗问题看得开,但在家里待着的日子长了,心里总免不了产生惆怅和寂寞的感觉。可是要重新找一份工作对于一个年过功的…  相似文献   

20.
郭雪筠 《台声》2023,(5):83-84
<正>作为在大陆长大的台湾人,彭翊如对大陆的看法当然不同于台湾本地年轻人。但她对台湾也并非全然断了联系,从小到大她每年寒暑假都回台湾,甚至在到达台湾法定打工年龄(16岁)之后,寒暑假还会在台湾餐饮业兼职。对她而言,这些年来周围的大陆同学对台湾的态度、台湾年轻人对大陆的态度、甚至是台湾上一代人,都因为客观环境变化,而改变了固有认知,或是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