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鹏 《理论学刊》2005,2(4):68-73
当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效率与公平、"市场"与"计划"的矛盾。矛盾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不是试图一劳永逸地消除它们,而是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不断地解决它们。解决矛盾需要有正确的方式,正确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对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特点的把握,效率、公平、市场、计划分别来看, 都是社会发展追求的目标,联系在一起却相互矛盾,这就是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基本特点。对这样的矛盾,正确的解决方式不是一方克服"吃掉"另一方或矛盾双方"同归于尽",而是"矛盾双方并存"或"矛盾双方在相互博弈过程中融合成一个新事物"。这种方式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对象化形式即是民主和法治。  相似文献   

2.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特点及其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否定人民革命争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历史为重点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有着深刻的国际和国内的背景.所谓"告别革命"论,既是这种思潮的集中表现,又是它不加隐讳的真实目的.它起到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搞乱人们思想的恶劣作用,是从根本上动摇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其对立性表现为斗争关系和替代关系,其统一性表现为历史继承关系、相互借鉴关系、合作共处关系、相互转化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统一性的地位和作用也在不断上升,科学地把握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统一性。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关键。坚持资本主义的一切成功经验都应该并且能够为社会主义制度所借鉴,社会主义要充分发挥优越性,并最终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内在逻辑统一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法治"逐渐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矛盾已经不能回避,解决这个矛盾,需要在"法治中国"的建设中培育与践行以"法治"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罗贤娇 《理论建设》2020,36(3):37-43
现代化"中国方案"是指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以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为目标,在应对现代化过程中人类共有问题时所形成的一整套战略、策略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是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先辈们前赴后继地一次又一次的试错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这个过程先后经历了从中国现代化的"西式方案"到中国现代化的"俄式方案"再到中国现代化的"中国方案"的历史演进。它是在成功解决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目标与中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现实国情、直接过渡与迂回过渡三对矛盾的实践过程中得以生成的。  相似文献   

6.
2011年,一部以真实历史故事为素材的电视连续剧《中国地》,在广大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电视剧出于艺术的需要,对史实作了一定的演绎和加工,那么历史上真实的“中国地”究竟发生了哪些故事,作为故事发生地一名党史工作者的笔者将带你走进中国地,走进那段气壮山河的历史传奇。  相似文献   

7.
关于1947-1949年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研究成果很多,但鲜有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借助政治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透视这一特定时段的土地改革问题的新特质:它是以"访贫问苦"和"诉苦"运动作为中国共产党吸引人口众多的农民参与解放战争的有效"政治动员"形式、以农会作为赋予农民"政治权力"的组织形式、以适合农民特点的政治社会化方式作为将广大远离政治的农民塑造为"政治人"的教育形式的政治过程.这使对该历史问题的研究导入了一个与传统研究有明显区别的认识层次,即走出了就中国共产党这个政治主体自身研究的范围,使土地改革这个已经被中国革命历史实践证明是正确、科学、成功地引导农民加盟革命的决策,在政治社会学的意义上被人们更理性地认识,从而更真实地揭示出中国共产党成功获得农民认同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8.
独山花灯是中国民族民间的传统艺术.它以"贵州元素"、"独山花灯元素"为主线倾力打造.艺术主题以独山为缩影,真实的反映了贵州少数民族欠开发、欠发达地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经历了"思想上的大解放、观念上的大创新、方式上的大手笔、行动上的大动作、实践上的大变化"这一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辩证法批判改造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现实观念和主体观念,<资本论>的辩证法完整地展示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涵:通过发现社会历史的内在矛盾,运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确定现实;以把握现实为"钥匙",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叙述总体历史的矛盾运动过程.现实原则与历史原则相统一是马克思辩证法的灵魂.马克思的辩证法作为科学的方法论是其自由学说的理论内核,自由是社会历史科学的最高命题,马克思的辩证法是社会历史科学方法论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赵少华 《求是》2012,(16):51-53
文化是沟通人与人心灵和情感的桥梁,是国与国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作为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文化交流始终坚持以增进民众对中国的理解、沟通民众的感情为目的,在文化的交流借鉴与合作发展中,努力向世界真诚、真实地展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同时又充满活力、开放自信的中国,一个改革发展、文明进步、倡导建设和谐世界的中国。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对外文化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  相似文献   

11.
普列汉诺夫认为,最彻底的思想家都倾向于一元论历史观,即用一个基本原则去解释自然和历史现象。他坚决地反对二元论,因为物质和精神二者相互独立且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它们之间不能相互影响。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所主张的"环境"与"意见"的相互作用,复辟时代的法国历史家及空想社会主义者所遇到的"人的天性"和"社会发展"的矛盾,德国唯心主义者所陷入的"绝对观念"和"历史的过程"的泥潭都是二元论历史观的体现,他们都没有找到社会历史运动的根本原因。直到马克思的以实践为核心的现代唯物主义的产生,才标志着近代二元论历史观的终结,唯物主义史观的创立有其特有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弄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实际包括中国现实、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经验相结合。"三个结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每一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是"三个结合"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正值全党全国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之际,<中国共产党阳泉历史>正式出版了.阳泉党史一书的编著,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中央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为准绳.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在具体编写过程中注意了把握好以下几条原则: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秉笔直书.沿着历史的发展进程,客观公正地反映其本来面貌,写成绩,也写失误;写顺利,也写曲折,尽可能用所掌握和收集的史料,以事实说话,客观真实地记述当时的历史,不搞人为的杜撰和刻意粉饰.二是突出党史主线和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4.
正值全党全国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之际,<中国共产党阳泉历史>正式出版了.阳泉党史一书的编著,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中央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为准绳.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在具体编写过程中注意了把握好以下几条原则: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秉笔直书.沿着历史的发展进程,客观公正地反映其本来面貌,写成绩,也写失误;写顺利,也写曲折,尽可能用所掌握和收集的史料,以事实说话,客观真实地记述当时的历史,不搞人为的杜撰和刻意粉饰.二是突出党史主线和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5.
指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发轫,在军事、工业、文通、通讯、教育、科技诸多领域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脚步,从而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和社会向前发展;洋务派的历史贡献与其开放意识和引进举措、重视经济和科技的思想分不开;洋务运动自身存在难以解决的矛盾:变与不变的矛盾、"制洋"与"羁縻"的矛盾导致其无力完成近代化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6.
系统论是本世纪四十年代由美籍奥地利学者贝塔朗菲创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从全局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之间,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化处理问题。 党史学是以党的历史为研究对象的,而中共党史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任何政党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产物。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与发展,必然有它的历史背景和条件。如果把中国近代史看成一个大  相似文献   

17.
公平具有二重性:工具性公平和目的性公平.公平二重性源于个人与社会、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的矛盾.工具性公平和目的性公平虽然具有不同的出发点和价值取向,但二者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随着个人与社会、人作为目的与手段的矛盾的发展而历史地发展着.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通过对不平衡发展的历史辩证法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科学提出了如何认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以及革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毛泽东那里,问题的关键不再是如何建立一种对中国社会历史"全部内容"巨细无遗、兼收并蓄的哲学的、经济的、历史的叙事,而是在于如何从封闭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从世界基本矛盾和各民族社会内部特殊矛盾相互制约的理论高度,深层挖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资源。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人科学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和领导力量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成功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19.
张树平 《探索》2020,(1):50-65
国家、议题与政策的互动是理解转型中国国家能力建构的重要视角。当前中国以"三大攻坚战"为典型代表的政治议题处于中国社会发展多领域相互交叉的节点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由国家形态所决定的政治制度体系和政治议题偏好,共同塑造当代中国独特的议题能力。政策能力是议题能力的延伸,交叉指向的议题设定决定审慎平衡的总体政策取向。中国作为特定现代国家的国家形态赋能于当代中国独特的议题-政策能力,而"交叉指向"的议题塑造与"审慎平衡"的政策过程又影响和改变着当前中国国家形态的现实构造。在议题、政策与国家的互动关系中,中国政治发展将进入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发展与治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理论与价值、政策与制度、技术与艺术之间相互规定的政治发展景观。  相似文献   

20.
高宝柱 《党史文汇》2006,13(3):4-10
1949-1952年间我国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提出了一个客观历史要求,即:按照社会主义方向,实行"经济基础的变更"和上层建筑的"变革"①,以推进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但这个要求能否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能否依照这个要求而在中国全面确立起来,却并不仅仅取决于这个基本矛盾本身的自发运动.处在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它的路线和政策制定得是否正确,推出得是否适时,即是否科学地体现这一客观历史要求,才是上述"变更"和"变革"能否胜利进行的根本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