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机制的村规民约,在传统社会管理中,是国家法律的有效补充。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村,村规民约仍然是农村社会治理中重要工具。村规民约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准确地界定村庄公共利益,利用与改造村规民约的传统因素以及建立村规民约与国家法的互动机制。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村规民约的效力空间会逐渐萎缩,但通过村规民约的约束,有助于提升村民的自主性能力,有利于实现农村社会的自治型自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作为村民共同制定遵守的行为规范,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治的制度化体现,是基层民主的产物。在农村社会建设的新形势下,强化村规民约的自治性、约束性有助于基层民主完善和平安农村建设,而推进村规民约的法治化则是改善乡村治理机制、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重要路径。面对村规民约"价值显然、问题突出"的现状,亟需通过相关措施来应对解决存在的问题,以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周铁涛 《求实》2017,(5):89-96
传统中国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发源于乡土社会的乡规民约成为农村基层治理的基本规范。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国家政权直达基层,乡规民约被废弃。乡政村治体制下,传统村规民约得以复苏并开始现代转型,部分村规民约被改造后失去了原初的价值和功能,形同虚设;部分村规民约转型为法律、政策的地方化版本,重获新生。在目前的农村基层治理中,村规民约成为推进村民自治的重要载体、整合农民利益的重要平台、农村民主治理的基本规范。应通过基层政府的指导和备案引导村规民约良性发展,其内容则须突出村域特色、坚持不突破法律"底线"。  相似文献   

4.
村规民约作为基层自律的产物,在传统乡村社会治理中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村规民约产生作用的社会基础、村规民约自身性质及其与国家法的关系都发生了相应变化。如何处理好自律与他律的关系、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律的关系等问题都是我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文章对已有的相应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展望了村规民约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一种现行法律制度的有益补充,村规民约与村民自治权牢牢联系在一起。在法治社会的今天,应当看到村规民约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及价值。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开始考验基层的执政水平。农村生活方式在变,要"管"的东西越来越多,农村中许多上升不到法律层面的事情,运用行政手段管理,效果不一定理想。仅靠行政管理这只"有形的手"远远不够,还要借助乡村道德约束这只"无形的手"。这就需要村民之间订立契约,重构乡村道德、凝聚人心,村规民约按需出炉。用民意订新约2013年5月,中江县规范推广村规民约工作启动,作为试点镇,东北镇以党委  相似文献   

6.
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律协同衔接的法学逻辑,可以从概念维度、经验维度和实践维度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二者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又具有外在的区别性。实现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律的协同衔接,有助于推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此,需要确立起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律协同衔接的契合理念,健全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律协同衔接的制定协调机制、实施沟通机制、冲突排除机制等内部融通机制,并建立起村规民约的外部转化机制,将成熟可行的村规民约逐步上升为国家法律,以完善国家法治体系。  相似文献   

7.
一、“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内涵(一 )“依法治国”的内涵。依法治国就是“根据法律治理国家”或“按照法律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 ,即“法律的统治”。它是国家权力机关为维护国家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而制定的带强制性的法律、法规、规章 ,用以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政治行为。依法治国是一种历史必然 ,是一个渐进演变的过程。法的产生是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随着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随着私有制在生产已有剩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社会结构由于社会的大分工而开始分裂为阶级 ,法是国家与法制在…  相似文献   

8.
人们往往只是站在法理学和法哲学的角度来研究法律的价值,而忽视了法律的价值实际上是体现在各个部门法,贯穿于法律的各项制度中的。人们习惯于就制度论制度,就法条论法条,没有去深究这个制度或法条为什么是这样,它反映了一种什么理念。本文拟将法律价值和具体制度相结合来探讨 CISG (即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违约救济制度是如何体现“效益”这个商法的最高价值的。  相似文献   

9.
基层治理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等基层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湖南省各地在民政部门等相关单位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探索,走出了特色鲜明的路子,形成了运用村规民约解决难事、烦心事的“新招法”。典型做法用村规民约整治人情送礼风,助力移风易俗。长期以来,滥办酒席、送礼跟风、盲目攀比等让群众苦不堪言。一些地方将严禁滥办酒席纳入村规民约,让广大村民卸下“人情包袱”。比如,江永县潇浦镇向光村创办合约食堂。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社会不断向契约社会迈进的进程中,村规民约是农村社会关系的稳定器、调节器,是社会有序化的重要工具.当前农村,急需在法治框架下对习俗、村规民约进行整合,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而推进中国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11.
当前学术界对农村治理主体多元化的主体要素及其结构所作的探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村民自治已取得的成就和对其未来良性发展的价值期望,更趋向于是基于现实中国民主化建设背景下进行的一种规范性的“应然”的学理分析。而当我们将视线聚焦于实践中的农村治理运行过程时,则不得不注意到,“实然”的农村治理主体多元化状况存在着诸多制约,且随着其发展.这些制约力量逐渐呈现于农村场域,进而构成农村治理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在法律和制度框架下寻求弥补缺陷的方法和路径,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实施的完善来促成理性秩序的达成,是走出这种结构困境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12.
“零污染村庄”是生态振兴视域下实现农村环境善治的重要途径,而技术治理为“零污染村庄”建设提供了新思路。“零污染村庄”的技术治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通过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的相互协作与共同应用来达到生态振兴目标。“零污染村庄”的自然技术治理逻辑体现为以清洁生产技术为起点、以污染预防技术为承接、以资源循环技术来发展、以垃圾处理技术为末端,进而提升“零污染村庄”的治理效益。“零污染村庄”的社会技术治理逻辑则以组织技术、制度技术、教育技术、法律技术为主要内容,形成一个“主体—规则—知识—服务”的治理体系,进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进一步发挥生态振兴视域下“零污染村庄”的环境治理优势,未来需要构建以治理理念、治理场域、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治理创新路径,从而实现农村环境的善治目标。  相似文献   

13.
和谐世界与全球治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锦涛首次提出的“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主张既是对邓小平和江泽民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中国新时期全球战略的总结。“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新的全球战略的主要标志,体现了中国的全球治理观,以这一战略指导的中国外交是一种“和谐外交”。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论与国际上流行的全球治理理论有许多共同之处,在和谐外交的根本目标、国际规制、行为主体、重点领域、主要策略等方面,既共享了国际社会普遍的理想价值,反映了人类在全球化时代的共同愿望,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4.
从价值视角判断,法治的全新理解是:“众人之治优于一人之治”,在于尊重了由多元社会文化决定的多元价值判断的“重叠共识”;正义性的“良法”,在于所确定的价值判断标准符合了客观规律和社会需求;“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在于法律作为人们行为评价和规制标准得到了普遍实现;法律的确定性和稳定性在于该价值判断标准在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相对稳定性。法的制定、法的实现和法律监督,其意义在于法律如何确定科学的价值判断标准并使之得到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村规民约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载体,亟待将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运用到村规民约的制订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思想 ,构成了中国传统法文化的主题 ,这一主题的具体表现就是儒家传统“德治”思想。一儒家传统“德治”思想 ,是儒家法律思想最高原则的体现。儒家所强调的“德治” ,其基本含义是“以德治理” ;其根本出发点是对人的尊重 ,对人性的信赖 ;其基本用心是力图以每个人的内在道德融合彼此间的关系 ,实现人伦社会的和谐 ,从而达到国家的治理和稳定。儒家一向重视人伦关系的和谐 ,崇尚人伦和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在《论语》中 ,孔子反复讲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人伦关系 ,要求做到“臣…  相似文献   

17.
分税制国家财政体制确立以来,农村公共品供给主要采用“项目制”的形式。由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简称小农水)是一种典型的农村公共品,因而项目制成为中央政府供给小农水的制度安排。目前,小农水项目制实践主要体现为以“行政科层”为运行管道、以“行政发包”和“政府购买”为运作过程的项目治理行动,实质上是一种基于“国家的视角”的行政统合治理形态。由于行政统合治理存在着固有缺陷,易致使项目治理失灵,带来诸多治理难题。因此,就需要在“社会中的国家”视角下,推进农村公共品项目治理转向,建构共建共治共享的项目制治理体制,促进协同合作治理行动的,提升农村公共品项目制治理的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18.
刘志海 《学习月刊》2010,(18):73-75
“两型社会”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经济建设上体现为发展的可持续。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理念,在社会建设上体现为形成崇尚节约、环保的意识、行为和社会氛围.在政治建设上形成一套以“两型”为标准的评价政绩的工作标准以及促进“两型”建设的工作机制、法律制度,在文化建设上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9.
赫然 《新长征》2008,(1):48-49
一、移植优秀的法律仪式 仪式是“由传统习俗发展而来被人们所普遍接受并按某种既定程序所进行的活动与行为”。法律仪式是一种特殊的仪式。在现代社会法律仪式具有特殊的权威,它通过法律活动或法律运作的规范形式,使法律和法官获得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和权威。它是法律形式化运动的重要侧面和表征,是法律权威和法律神圣性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0.
《实践》2010,(9):39-39
目前,许多农村牧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村规民约,它对约束部分农牧民不正当的行为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有的地方制定的村规民约变味走形,这类村规民约背离了国家法律,对农村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负作用。其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