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在对各社会形态人的自由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指明社会主义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道路的真正开启,而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则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的价值实现.是谋求社会进步和个人价值追求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要充分肯定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和遵循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孙文营 《实事求是》2006,1(1):16-18
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的和谐社会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二是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三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和谐社会的三个本质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必须遵循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具体说来包括坚持群众史观,自觉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处理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等;二是必须遵循唯物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以系统联系的观点和对立统一的观点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三是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意蕴,关注人的自然性需求的满足和社会性价值的实现,逐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苗贵山 《求实》2005,2(2):18-20
"以人为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要充分肯定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和遵循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统一的结合中,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分别论述了走向人类社会发展更高阶段的思想,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进行了探索.论述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当代全新的社会发展观.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国情相结合的基础上做出的重要论断,其最终指向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实现要求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要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必须科学厘清共产主义是运动、理想、思想和制度的有机统一,在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基础上,坚持统筹兼顾、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总和,不断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7.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尺。在当代中国,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在人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每个人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在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解放生产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发展生产力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又是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解放生产力本质是解放人;发展生产力,目的是为了人;消灭剥削,实质是消除奴役人;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赵丽华 《世纪桥》2008,(7):47-4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基础,就是为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经济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几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0.
人自身的协调与和谐是社会其他要素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相统一的历史使命,这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征程中,以培育“四有新人”为基本立足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原则、人人都有平等发展权利的原则、全面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外开放的原则,不断开拓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1.
王传志 《党建文汇》2007,(11):75-7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和进步的事业。在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十七大报告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按照“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工作精心谋划,进行了全面部署与科学安排,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期待,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只要我们坚持“四个建设”一起抓,推动“四个轮子”一起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定能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是科学的世界观。“人是社会的本质本原”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人为本在国家政治学说中坚持以民为本,在伦理道德领域坚持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即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必须培育合格的现代人。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要以人为本,才可以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从制度评价的角度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性的实现要坚持国家长治久安、生产力发展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国家长治久安是基本标准,推动生产力发展是根本标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最高标准。上述标准,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经验总结,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在实践中,需要遵循制度人民性实现的要求,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保障并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14.
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是社会进步的评价尺度,也是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辩证统一,并以此来评价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引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生产力发展,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同样,也必须高度重视人的发展,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是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的发展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基础,人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保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把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贯穿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原则,人的发展问题始终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问题,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辨证统一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是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明娣 《求实》2006,2(7):60-61
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中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核心思想,也是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理念科学内涵的实质。由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妥善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基本途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十八大报告中鲜明地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八个必须坚持”是我们党全面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立足当今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顺应实践发展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而提出来的科学论断,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坚定信心、凝神聚力、攻坚克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发展前景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8.
袁雷 《实事求是》2016,(1):50-53
从前提上看,社会建设理想的科学设定是建立在科学认识和把握社会形态演进的人的维度、共产主义的预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之上的。从原则上看,实现社会建设理想必须坚持现实选择与未来指向的统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从主体上看,实现社会建设理想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不仅要科学认识到真正的"人的历史"靠人自身来完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劳动人民自我创造幸福生活的过程,还要坚持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立足于我国社会发展实际,形成了不同时期各具特色的社会风险化解思路,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从新中国成立初到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十年动乱时期,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70年来,党和政府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风险化解经验,即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形成科学的社会风险认知体系,必须强化干部作风和能力建设力度,必须推进思想建设同制度建设的有机统一,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及参与。进入新时代,党和政府面临的社会风险具有了许多新特征,借鉴历史经验,当前必须形成更为全面的动态评估机制、更为细致的预警监控机制、更为具体的责任落实机制及更为紧密的协同参与机制,推进新时代党和政府执政的社会根基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相似文献   

20.
崔玉祥  尹凯峰  高军 《奋斗》2005,(9):20-2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黑龙江省作为边疆省份,构建县域和谐社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处理好本地区人与人的各种利益关系,人与自然和谐顺应关系,创造县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环境,是反映县级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如何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