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它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一探讨,敬请学界朋友指正。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探索国家的起源,揭示了国家的本质,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邓小平在"一国两制"构想中,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本质的理论观点,而且有所突破。一方面,坚持了国家本质的阶级性,强调为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坚持中国主体地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不变;另一方面,指出国家本质除  相似文献   

2.
金羽  林胜 《前线》1991,(12)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当今和平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创造性的政治蓝图,它的理论内涵十分丰富。本刊《理论研究》专栏发表的金羽、林胜的《“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从六个方面阐述了“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两种生产”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质资料和人类自身“两种生产”相互作用 ,推动社会的进步。第一种生产越不发达 ,第二种生产的制约作用就越大。私有制是妇女被压迫产生的根源。社会发展的结果 ,最终必然实现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从当代国际和国内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突出了国家的统一和缓和社会冲突的作用,为统一祖国找到新的国家结构模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学说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5.
徐琳 《求实》2004,(Z4)
“一国两制”理论是上个世纪 80年代邓小平同志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 ,根据中国国情提出来的。这一理论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又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在它的指导下 ,我们成功地解决了港澳的回归问题并保持了港澳回归后的繁荣与稳定。目前 ,台湾问题令人瞩目 ,“台独”分子猖獗。在这种形势下 ,重温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理论 ,对我们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一国两制”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坚持(一 )“一国两制”理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是阶级…  相似文献   

6.
“一国两制”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为解决中国统一问题而提出来的一个全新的战略构想。本文将力图从政治学角度分析这一构想的理论价值。一、“一国两制”构想在一国范围内容纳两种异质制度,是对传统的国体和政体理论的重大突破。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国家的本质就是一定阶级的专政。因此,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逻辑上只能存在单一性质的政权,落以保证一个阶级占统治地位,而不允许其他阶级尤其是对立阶级分掌政权。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国家是一个阶级的范畴,社会各阶级在国家…  相似文献   

7.
“一国两制”构想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注人了新鲜的内容,使它更有生命力。这主要表现在:首先,“一国两制”的构想突破了传统的国家统一观,提出了国家统一的新观念。在国家统一问题上总有一种传统观念左右着人们,认为统一即“同一”,认定一个国家大体上实行的是一种制度。纵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曾出现不同社会制度并存的现象,但这种两制并存是不稳定的,不是执政当局主动自觉提出并实行的,而且没有法律保障。邓小平的高超之处就在于他在这个问题上突破了传统的统一观的束缚,提出了全新的统一观,这是史无前例的。它新就新在既允许…  相似文献   

8.
论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格斯十分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确定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基本任务,即要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各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在各国具体化,用具有民族特色的具体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各国的具体行动;指明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根本途径,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积极参加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把各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重要意义,即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开辟自身发展道路的要求.深入挖掘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对于正确理解和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经历了从"国家统治"到"国家治理"的发展轨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其职能包括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而政治统治必须建立在社会职能基础上。列宁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提出无产阶级国家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改革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共十八大提出"国家治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发展到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徐崇先 《唯实》2000,(6):48-50
1884年,恩格斯发表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引文出自该书人民出版社1972年单行本,只注页码)一书,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考察了国家发生、发展和不可避免地要消亡的历史,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起源》被列宁誉为“研究国家问题”必读的教科书(《列宁选集》第4卷第43页)。 国家的起源和本质问题是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论述的主要问题。列宁在《论国家》中指出,资产阶级思想家千方百计地掩盖国家的实质。一些人把国家说成是神的意志,另一些人把国家看成是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11.
王晓春 《求实》2000,(8):9-11
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的基本规律 ,使新世纪党的建设目标更为明确 ,更富于鲜明的时代感。“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 ,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 ,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而且对于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新理论、新内容。“三个代表”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新时代特征伟大的时代必然产生伟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是适应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时代需要而产生、发…  相似文献   

12.
古典政治哲学将国家学说建立在自然法基础上,自马基雅维利以来的近代政治哲学则是将国家学说建立在“国家理由”的基础上,如果说格劳秀斯还严格遵循着自然法传统,那么霍布斯对自然法的情感非常复杂,他认为国家是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社会契约论的逻辑前提遵循了自然法,但在他论述国家主权和国家功能中却遵循了“国家理由”,这影响了斯宾诺莎。“国家理由”后来逐渐演化为国际关系原则,不仅产生了积极作用,也产生了峭极作用,为了人类发展需要,反思“国家理由”观念,应该把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世界作为人类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3.
郑建 《前线》2016,(6):58-58
正《国家与革命》写作于1917年8至9月间,它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的秘密状态下写成的。19世纪末以来,在国际工人运动内部,国家与革命问题成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围绕该问题一直存在激烈的斗争。列宁在侨居瑞士期间,从1916年下半年到1917年初,认真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伯恩施坦、考茨基有关国家与革命问题的大量著作,写下了《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的读书笔记,因笔记本封面为蓝色,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现象进行深入观察、思考和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进行深刻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恩格斯晚年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我们能够从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中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状况,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江泽民同志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及其社会本质要求上,把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少年恩格斯入手,分析了这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从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的过程。阐述了恩格斯与马克思相识并携手创立马克思主义,并之后又成为马克思主义继承者和完成者的经过。  相似文献   

17.
恩格斯晚年维护、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国家问题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论断,包括对资本主义从否定到扬弃的新认识、无产阶级解放途径实现了向综合运用革命与和平的策略转变、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革的社会、社会发展动力的“历史合力论”思想等。这些理论基于唯物史观视角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学科多领域阐释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不仅直接被用于指导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具体实践,而且对于当前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文明之治等问题,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第一次提出了党风建设,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重要创举。今天,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中提出的党的作风建设的有关教导,这对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对贯彻胡锦涛同志在第十七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阁  李春华  李文颖 《唯实》2011,(3):72-75
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为我们追溯中西法治文化差异的渊源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和重要的研究方法。物质资料生产在西方形成了法治文化,在中国则通过部族战争这一中介,形成了人治文化;人类自身的生产在西方成就了个人本位和意思自治的理念,在中国则由于礼治文化的影响,个人被置于团体之中,个人本位没有得到张扬。  相似文献   

20.
正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随着苏东剧变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相对低潮期,一些西方学者迫不及待地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然彻底失败,资本主义制度成为人类历史的终结。在国内学界,经济学研究中的新自由主义、历史学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政治学研究中的宪政民主思潮等互为表里,在不同领域挑战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政治学而论,阶级、革命、人民民主专政等马克思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