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论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性的理论研究,其研究对象主要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驱动主体及其表现样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性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性有效发挥的规律性把握等三个问题而展开.  相似文献   

2.
文章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问题,认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唯一主体.围绕这个问题而展开的争论聚焦在:马克思主义是不是科学真理,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功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几个主要阶段的特点.文章拟就以上问题阐述看法,就教于同仁,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研究.  相似文献   

3.
从主体方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党的主体自觉性规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性.党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历史自觉和方法自觉,坚持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科学国情观和科学方法论,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贯的科学性、鲜明的民族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点内容,但要顺利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键环节,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力工具.毛泽东、邓小平是最好的表率与典范,他们丰富的方法论思想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强有力依据.当今中国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通过正确的途径,采取一定的方法,而精通马克思主义、熟知中国文化、把握时代脉搏、深入调查研究、进行科学抽象思维等是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是一定的人或者人的组织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进行的理论创新或实践创新。在全球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力量主体构成主要有:知识精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主导力量;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力量;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居于特殊而关键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中,对中国化认识主体本身的研究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既是一个具有统一的理论基础和共同信念组成的阶级性的政治组织,又是一个由具有不同的经历、经验、文化水准、职业、年龄的人群构成的复合文化体,这种由个人、群体组成的中国化主体本身的阅历经验、知识结构、个体价值取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  相似文献   

7.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理论建构、理论诠释、理论运用与发展的主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人的作用,特别是领袖群体、知识精英、人民大众的作用.限于篇幅,这里只就领袖群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进行初略探讨,其他主体另文再论.  相似文献   

8.
文化视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一个重要的新视域.从文化视域切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有其自身的理论依据和重要意义.文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主要维度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文化背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学研究方法等.  相似文献   

9.
《探索》2015,(3)
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研究的时间还不长,所以有一些基本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分期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研究的基础性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属于历史学科,其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分期要综合考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涵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据此,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分为两个大的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20年共产党组织出现到1978年真理标准讨论之前,这是以毛泽东思想为主要理论形态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从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至今,这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形态的时期。  相似文献   

10.
拓展研究视野是新时期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方向.在全球化视野下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时代化以及"一体化"学科研究方法的角度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维度,既回应了全球化的社会变革,又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接受问题是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探索社会实践主体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接受情况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由于社会变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切身需要、学科建设的科学研究需要,我们对接受问题予以提出,为学术界进一步开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接受问题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实践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素 《学习论坛》2007,23(1):10-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在于实践性,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与本土化、民族化具体实践的结合而使之现实化。这可以从以下几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来说明:第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构主体和体系实质;第二,实践性及其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导范式;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逻辑与中国实践过程的统一;第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是及于实践方式的、通达现实的社会主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怎样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环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毛泽东经历了由信仰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应用马克思主义到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系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认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调查研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加深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状况的了解,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准备了干部基础和群众基础,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推陈出新,并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理论运动,这个理论运动含有六个结构要素,即:主体、目标动力、客体、介体、手段、结果效用。以上六个要素的互动,展开了"化"的过程。其中主体、客体、目标动力、介体四个要素是既定的,是不能改变的,而只有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相对自由的,是主体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是主观条件和主观努力能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效用施加影响的真正舞台,因此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主要就是主体选择和运用手段的经验得失。主体所采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手段主要有三条。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联动型动力机制指的是有效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历史与逻辑、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等逻辑互动的各种动力构造要素的有机组合;其精神实质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及发展的契机,促进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协调发展、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性和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姜喜咏 《学习论坛》2009,25(3):55-58
当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推进过程中,有几对"关系"问题值得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世界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这些"关系"及其定位问题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拓展、深化的基础性前提性问题,对它们的理解和回答,特别是学术上的定位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学理建构的路径、目标、体系和结构,因而需要展开积极深入的讨论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最根本的一条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现时代展开的中国现代化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之目的竞合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现代化历程在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因中国现代化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而具有历史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决定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不同时期中共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变化的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脉络为:1919年~1948年,由传播马克思主义到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揭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幕;1949年~1977年,跳出苏联模式樊篱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尝试;1978年至今,包容异质思维、切准主体诉求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时代化大众化的延伸。  相似文献   

20.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中国的实践、中国的历史传统和中国的民族文化相结合;其主体人民群众、无产阶级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创新性原则、现代化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