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波──为改变生活而奔波的人周家树纵观兰波纷繁的作品,悲剧般的一生,从他写的第一封信到临终前的最后一封信,从他十六岁到三十七岁这整整二十一年中,我们可发现他奔波的身影。1880年8月17日兰波在亚丁写的一封信中说:“与老板和工程师发生争执后,我带着四...  相似文献   

2.
今年十月将在武汉大学召开兰波国际讨论会。在此之前,简述一下兰波研究现状,也许是有意义的。自兰波作品问世以来,评论文章与专著逐年增多,到目前为止,假设把它们编成目录索引,也有好几百页。从这么多的评论文章和专著中,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几种基本的倾向。第一种倾向就是从生平出发,把诗作的分析与生平联系起来,在通读诗人的作品时,随即追求诗作中有关现实世界的标志。由于兰波特别富于想象,其作品中表现出很少的参照  相似文献   

3.
一兰波关于“通灵人”的两封信分别写于1871年5月13日和15日:头一封是写给他先前的老师伊藏巴尔的,第二封的收信人是当时的诗人德奠尼。1928年,伊藏巴尔在《欧罗巴》杂志上刊布了第一封信;第二封信辗转落入兰波研究者贝利松之手并由他于1921年  相似文献   

4.
仁慈的事业     
一兰波迷恋上魏尔伦,主要发生在他呆在巴黎的最后几个月里。那时幻像的冒险已经显出虚假骗人,支离破碎的一面。自从他们第一次相会以来,他从没有逃避过他那友谊的欲望。兰波突如奇来站在面  相似文献   

5.
诗人兰波     
兰波不是诗人。兰波是超诗人。不能用一般诗人的尺度衡量兰波。本文的任务却只能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对诗人兰波谈一点肤浅的体会。在法国和国际间,早已有千千万万评论家谈论过兰波。关于兰波,人们已经发表过数不清的看法和意见。  相似文献   

6.
刘娟 《法国研究》2006,(3):46-48
1872年5月,兰波写下了他那一时期最忧郁黯淡的诗《五月的旗帜》(Bannières de mai)。明亮的表面基调,难失的植物情结,还有忧伤绝望的心情,我想,这是《五月的旗帜》的表达主旨。“明亮”,“欢笑”,“飞舞”,“天空美得像天使”,其实,这都不难解释。当时,兰波刚满18岁,尽管遭受挫折,遭遇痛苦,受到生活的诅咒,但他毕竟只是一少年,是早上8、9点钟的太阳,未来仍在,前途仍在,改变命运的可能仍在;而且,兰波仅仅把痛苦归结在一个季节--夏季里,过了这个季节,也许,柳暗花明,一切都会有转折。生活就是这诅咒与希望的混合体,而兰波永远都保留着他对生…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孤独和交流障碍的主题贯穿马尔罗全部作品的话, 它在《人类的命运》中尤其突出。人从根本上说是孤独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正交流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整个作品的悲剧主题。《人类的命运》这一题目让我们联想到帕斯卡尔,他把人类的命运看作死囚犯的命运,而马尔罗把它比作禁闭者或失语症患者的命运, 从而暗示了人类注定无法沟通的悲哀。在谈到这部作品时,马尔罗在一封写给加埃唐·皮康的信中写道:“这部小说的历史背景当然不是首要的。最重要的显然是您称之为帕斯卡尔特性的东西。”本文从这个思路出发,旨在对《人类的命运》中人的孤独和不可沟通性在文本中的不同表现进行分析,从这一侧面揭示出马尔罗作品的现代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俾斯麦之梦》是兰波的作品,一直到2008年5月才出版。文章登载于期刊Agone第38-39期上,收录在七星丛书的新版《兰波全集》里,该全集由André Guyaux主编,于2009年2月问世。《俾斯麦之梦》是一个重要的文学发现,值得向中国读者推介。兰波在文章里以寓言的形式嘲弄了醉心于战功的俾斯麦,作者表达了推翻旧制度的渴望。作品的发现过程,以及专家对其真实性的鉴定也是饶有趣味的轶史。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孤独和交流障碍的主题贯穿马尔罗全部作品的话,它在<人类的命运>中尤其突出.人从根本上说是孤独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正交流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整个作品的悲剧主题.<人类的命运>这一题目让我们联想到帕斯卡尔,他把人类的命运看作死囚犯的命运,而马尔罗把它比作禁闭者或失语症患者的命运,从而暗示了人类注定无法沟通的悲哀.在谈到这部作品时,马尔罗在一封写给加埃唐·皮康的信中写道:"这部小说的历史背景当然不是首要的.最重要的显然是您称之为帕斯卡尔特性的东西."本文从这个思路出发,旨在对<人类的命运>中人的孤独和不可沟通性在文本中的不同表现进行分析,从这一侧面揭示出马尔罗作品的现代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歌德在他的《谈话录》里对莫里哀有很高的评价。他说:“莫里哀是很伟大的,我们每次重温他的作品,每次都重新感到惊讶。他是个与众不同的人,他的喜剧作品跨到了悲剧界限边上,都写得很聪明,没有人有胆量去摹仿他。”①歌德这段评论,说明了莫里哀的喜剧已打破了悲剧和喜剧的传统界限,很值得我们重视,因为最高的剧体诗  相似文献   

11.
说在前面     
阿尔蒂尔·兰波(1854—1891)是法国诗歌史上的奇才。他在十五岁到十九岁不足五年的时间里,在为灵与肉寻求新的归宿的极度痛苦和狂奋中,写下了奇异瑰玮,激昂叛逆,震撼人心的传世之作。在解放诗歌语言,更新文学观念,变革诗人的宇宙观  相似文献   

12.
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问世后,人们完全可以认为它满足了所有的期望:同一切有价值的著作一样,它的出版恰逢其时,不负众望,使尚未成形的意念只好作罢。从此以后,我们对谁都没什么可羡慕的了,我们也有了自己的“荒诞人”与多斯·帕索斯(Dos Passos)或斯坦贝克(Steinbeck)作品中的主人公相比,他还有着不容置疑的优势:他们是从远距离、从外部去描述的,而他却是从内部来描写的,采用的是心理学业余爱好者热衷的内省的  相似文献   

13.
赵雨舟 《法国研究》2002,(2):181-191
关于《鼠疫》 ,我不宜妄言它是加缪最好的作品 ,但我认为它是加缪作品中最令我震撼的 ,甚至可以说是少数能令我心脉随之共同搏动的作品之一。它奏出了生命中抗争的主旋律 ,它系人类的共同命运于个人 ,它表现了人在“自由选择”之后的伟大 ,更有摧枯拉朽的力量。诺贝尔文学奖对他褒奖的原因便是“阐明了我们的时代对人的良心提出的问题”。不过在这部作品中 ,我更关注雷蒙·朗贝尔 ,而不是故事的“同叙述者”、作品中最具奉献精神的里厄医生。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 40年代的某一年 ,地点在奥兰城 ,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沿海的一个省城。但是就…  相似文献   

14.
……有一天加缪突然心血来潮跟我打赌说,他很想证明他也能写短篇小说,能写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品来。毫无疑问,他赢了。面对这些“沉默的人”,真是无话可说,我们只会将作品一口气读完,脑子里留存着书中主人公们的身影,他们那可怜的幸福,他们作为工匠的自豪,他们的愤怒和他们的软弱无力。这是一个雄浑的世界,严峻、粗野,每一个字都有千钧之力。  相似文献   

15.
兰波致乔治·伊藏巴尔 1871年5月13日于夏尔维尔亲爱的先生! 您如今又作老师了。人对社会是负有义务的,您曾经这样对我说过;您已经进入教师行列:您现在是走上坦途正道了。——我也一样,我坚持我的原则:我仍然玩世不恭地由人豢养;我要把学校那批蠢材校友全部发掘出来:一切我能想出的愚蠢、肮脏、恶劣,不论是在行为方面还是在言语方面,我都一并抛给他们:他们赏我喝啤酒和姑娘。Stat mater do-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说:“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这就是说,凡上乘文学作品,都应是鲜明的主题思想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结合体。对西方文学作品的评介中,我们也是思想和艺术的辩证统一论者;我们力图将那些给人以一定教益,使人悟出某种人生意义,同时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能给人以美之享受的作品介绍给广大读者。为此,我们从偌大的法兰西文苑中选采了科莱特培植的几朵小花儿。  相似文献   

17.
1970年9月1日,法国著名作家弗朗索阿·莫里亚克(Francois Mauriac)在巴黎与世长辞。戴高乐将军在致莫里亚克夫人的悼念信中写道:“他的呼吸停止了。一阵严寒向我们袭来。一不论是涉及上帝,或是人,或是法兰西,或是它们三者的共同作品——思想,行动和艺术,他那美妙的天才通过作品触及并搅动了心灵深处,而其方式又是令人赞叹不已。“至于我,我对他感激不尽,因为他曾经常使我得到快乐,因为他是我国皇冠上最珍贵的花饰之一……”。戴高乐将军一直是莫里亚克的热情读者。1943  相似文献   

18.
梁奇达同志是暨南大学在广州时期的主要开拓者和领导人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他先后参与暨南大学的重建和复办的领导工作,为暨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从梁奇达同志的工作业绩中,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暨南大学从1958年重建以来艰苦创业的历程,办学的成就和经验.  相似文献   

19.
曾然 《法国研究》2013,(1):77-81
法国的飞行员作家圣埃克絮佩里以他的一部哲理童话《小王子》而为广大的中国读者所熟知。从他其他有关飞行的作品中,从他作为飞行员的职业生涯中,我们了解到的是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传奇的人生境遇。他的突然离世又给后人留下太多的想象和未知之谜。而他的妻子龚苏萝留下的作品《玫瑰的回忆》则为我们揭示了一个真实的圣埃克絮佩里。本文试图通过对《玫瑰的回忆》这部作品的解读,卸下围绕在圣埃克絮佩里周身的各种光环,从而为读者还原一个原本的圣埃克斯,揭示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存在的小王子。  相似文献   

20.
瘦竹 《新民周刊》2012,(36):90-90
正是在他的成长经历中,在他的作品中,隐藏着他内心深处最深的秘密,隐藏着他的生、他的死、他的爱、他的欲,也隐藏着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天使和魔鬼。转眼顾城去世已经将近20年了。按理说,人们对他的评价早应该是盖棺定论了,但事实是,即使过去了这么多年,人们面对他时依然是困惑的、迟疑的。人们把最高的赞美给了与火车不期而遇的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