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无论是民事诉讼还是刑事诉讼,证据都具有核心价值,而鉴定意见是对诉讼中所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判断、鉴别所形成的意见,是证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法医鉴定人出庭作证是程序法定原则的必然要求。1我国法医鉴定人出庭作证的现状目前,无论是在刑事审判还是民事审判中,法医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比率都非常低。以笔者所在的江  相似文献   

2.
构建我国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诉讼中,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的,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实践中,鉴定人应当出庭而不出庭的情况很多,直接影响了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随着我国审判方式的改革和完善,庭审功能的进一步加强,法律对鉴定人出庭各方面规定的完善,鉴定人出庭将成为一项正常而必然的法律活动。从鉴定人出庭程序、保障机制、法律责任、权利义务等方面构建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将成为完善司法鉴定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关系审判公正的实现。2012年3月14日全国人大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进一步完善了我国证人、鉴定人出庭制度。其中,关于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条件及不出庭作证时证人证言、鉴定意见的效力,规定  相似文献   

4.
<正> 法医学鉴定人出庭作证,不仅为法律程序所规定,也是审判工作的实际需要。它对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制,提高审判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法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一项严肃任务。  相似文献   

5.
新《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七条、一百八十七条之规定,使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在我国得到确立,鉴定人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本文就法医鉴定人如何应对这一角色转变所带来的问题,着重讨论以下几方面内容:1法医鉴定人的定位与出庭作证法医鉴定人出庭作证,与一般证据证人、翻译、辩护人等诉讼参与人有着不同的要求与作用。首先,  相似文献   

6.
司法会计鉴定人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出庭作证,是其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也是司法会计鉴定意见升华为诉讼证据的关键所在.司法会计鉴定人应当结合对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进一步强化证据意识,积极研究出庭作证实务,认真落实鉴定人责任制度,不断增强职业的风险意识;平时要认真做好司法会计鉴定工作,注意总结在出庭作证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通过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鉴定业务水平和出庭作证能力.  相似文献   

7.
周维平 《证据科学》2009,17(4):496-505
作为一种科学证据,法医DNA证据在凶杀、性犯罪等案件的审判中被广泛运用。但是该证据能否最终被法庭采纳,取决于其提取、保管、送检以及鉴定过程中是否受到一系列严格的诉讼程序加以规范,并经过庭审的质证,从而最终通过法庭的审查判断。而庭审质证能否有效进行,又与警察、鉴定人出庭作证以及交叉询问制度的真正确立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科学证据,法医DNA证据在凶杀、性犯罪等案件的审判中被广泛运用。但是该证据能否最终被法庭采纳,取决于其提取、保管、送检以及鉴定过程中是否受到一系列严格的诉讼程序加以规范,并经过庭审的质证,从而最终通过法庭的审查判断。而庭审质证能否有效进行,又与警察、鉴定人出庭作证以及交叉询问制度的真正确立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鉴定人出庭作证是对其作出的鉴定意见进行核实的重要举措,不但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核实关键证据、实现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质证权,便于法院作出正确裁判有重大作用,而且还涉及一些基本原则如无罪推定的成立与否以及非法证据排除的适用与否.但目前司法领域鉴定人出庭作证率普遍不高,究其根源是鉴定人出庭制度制定不够明确,出庭作证相应的权利得不到应有保障,鉴定人出庭还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当前司法领域鉴定人出庭作证困境进行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关于鉴定人是否应当出庭作证.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11条规定:在诉讼中,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的.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但对于鉴定人的当庭陈述属于何种证据分类。有着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法理依据1.从诉讼权利的角度,鉴定人出庭作证是实现当事人诉讼权利的重要保障。强化当事人主义模式的审判方式,就是加强当事人举证、质证的职责,并从制度上保障当事人举证、质证的权利,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质证、辩论后,由法官居中做出裁判。因此,在新的审判模式下,规定证人、鉴定人必须出庭,是实现当事人质证权利和维护审判秩序顺利进行的基本要件。2.从证明内容的角度,鉴定人出庭作证是司法机关审查、认定证据效力的必要前提。就鉴定结论来说,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案件中所涉及的专门性问题,是鉴定人员运用科学知识和特殊经…  相似文献   

12.
近五年来,我省公安机关鉴定人出庭作证88例,其中法医55例,占绝对多数。在命案、非正常死亡、轻重伤鉴定等案(事)件的刑事、民事庭审过程中,法医的出庭为正确处理案(事)件提供了科学证据保障,同时也给法医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法医出庭作证存在着不容乐观的现状和困境,现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以审判为中心的庭审模式是当今诉讼改革的主要方向,案件庭审实质化是诉讼改革的主要目标,在此背景下,法医鉴定人出庭质证将会实质化、常态化。为此,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出台了保障鉴定人出庭的相关规定、规则。法医鉴定意见质证实质化要求法医鉴定人在出庭时履行相关义务:尊重法庭、如实回答提问、释明鉴定意见。当前法医参加庭审质证中存在法医鉴定人出庭率低、鉴定意见的法律性质不明确、鉴定人出庭的具体要求不明确、与包括专家辅助人在内的其他专家证据形式的冲突等问题。为此,笔者向法医鉴定人提出三点建议:不断学习,提升专业技能;加强修炼,提高法律知识;注重实践,强化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新实施的《刑事诉讼法》~([1])把法定证据之一的鉴定结论修改为鉴定意见,并且规定用作证据使用的鉴定意见须经过法庭质证,同时规定:"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经人民法院通知,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法庭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提出意见。"《刑事诉讼法》~([1])的上述规定,对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运用鉴定意见,特别是如何通过庭审的诉讼活动,保障鉴定意见正确地得以采信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为此出具鉴定意见的鉴定人员出庭作证并对鉴定意见进行相应的表达,是鉴定人接受质证必须要面对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近五年来,我省公安机关鉴定人出庭作证88例,其中法医55例,占绝对多数。在命案、非正常死亡、轻重伤鉴定等案(事)件的刑事、民事庭审过程中,法医的出庭为正确处理案(事)件提供了科学证据保障,同时也给法医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法医出庭作证存在着不容乐观的现状和困境,现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以庭审为重心的审判中心主义的实现,需要通过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应该到庭的证人、鉴定人出庭,才能充分利用法庭调查、辩论程序核实证据,助推庭审真正成为法官审核证据材料、查明案件事实、整理诉辩争点、形成内心确信的必经程序。本文从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实践困境出发,论述了新刑诉法规定的证人、鉴定人出庭必要性的认定,并在此基础上,对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的相关保障机制的构建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司法鉴定制度是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之一,在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目前的司法鉴定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尤其是鉴定人几乎从不出庭作证,成为庭审中鉴定意见质证时最大的软肋。201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八条规定"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并针对拒不出庭作证的鉴定人制定了处罚措施。但该规定仍不够细致,尚需建立具体的配套措施,以完善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对法官采信正确鉴定意见、消除当事人对鉴定意见的怀疑、提高鉴定质量都有重要作用。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率极低,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其原因,完善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数量逐年增长,随着社会公众法律意识和证据意识的不断提高,当事人在民事诉讼过程中申请司法鉴定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司法鉴定工作对于明确案件事实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立法的不统一和出庭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鉴定人出庭率极低。2012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八条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了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从而确立起了民事诉讼中鉴定人出庭作证的义务、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具体情形和相应的法律后果,为鉴定人出庭作证以及法院鉴定意见的采信提供了法律依据,便于法院公平、公正、合理地审理案件,有利于维护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利。本文拟从我国民事诉讼中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立法演变,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必要性,出庭法律效力的认定以及如何保证鉴定人出庭作证等方面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便于使我国的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20.
刑诉法修正案草案在证据制度中明确,鉴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但是其对出庭作证的范围、不出庭作证的后果、出庭鉴定人的保护等的规定都有一定不足。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新刑诉法对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的规定更加完善,更具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