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电信诈骗已然成为当下犯罪行为的重灾区,而且各种诈骗手段和方法层出不穷,其社会危害性之大已不言而喻。利用伪基站实施电信诈骗的犯罪方式是电信诈骗同高科技结合的犯罪新方式,也成为电信诈骗的主流方式之一。对该类电信诈骗的方式进行必要的研究分析,一方面能提高公民对该类电信诈骗的防范,另一方面能让侦查机关寻求有效方法,能够及时有效地打击该类案件。  相似文献   

2.
《现代世界警察》2022,(10):16-17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等网络犯罪快速蔓延泛滥,严重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已成为主要犯罪、世界公害。公安机关不断加强国际执法合作,深入推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为世界各地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积累了成功经验,提供了有益借鉴。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打击和治理并重,建立了一整套多部门参与的高效工作体系,并专门制定颁布《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为打击遏制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公安机关针对此类犯罪的特点,进行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3.
“伪基站”违法犯罪是近两年来产生的一种新型违法犯罪活动,但其发展蔓延之迅速、危害范围之广却超过了许多传统犯罪形式。“伪基站”违法犯罪波及人数众多,不仅破坏了正常电信秩序,危害公共安全,扰乱市场秩序,而且严重损害群众财产权益,侵犯公民个人隐私,对其必须施以重拳,进行深人、持久、全面的治理。  相似文献   

4.
郭烁 《法学论坛》2023,(4):84-93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高发态势,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财产安全。虽然连续数年的犯罪治理有一定成效,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强隐蔽化、高组织化的特点愈发凸显,实践中也存在着包括指定管辖适用失衡、证据适用不当、涉案财物处置无序等在内的程序性困境。《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适时出台回应了实践需求,立法重心从打击惩治犯罪转向同预防犯罪并重,为解决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程序性困境提供了原则性规定。本文重点研讨限制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指定管辖并建立检察机关参与制度、进一步完善该类型案件的证据规则,以及构建具备诉讼形态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手机终端的普及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伪装成运营商基站实施犯罪的行为(俗称为“伪基站”犯罪)逐渐猖獗,危害性日益突显。但由于目前国家法律法规对此类新型违法犯罪行为没有专门规定,各地行政、司法部门对该类案件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不尽相同,在罪名罪数认定上都存在一定争议,造成对违法行为防治不利,目前全国各地的“伪基站”案件仍在不断发生,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文章拟根据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及理论学说,结合防治工作现状,就伪基站犯罪中的罪数形态问题进行专门具体分析,意图为运用法律武器应对“伪基站”行为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随着“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改革的全面推进,公安机关必须积极探索侦查权运行的新规律以适应改革要求.本文以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为实例,从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现状、特点以及公安机关所遇到的侦查困境等方面进行分析研判,提出了改良公安机关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具体措施,在对探索如何运行侦查权的新规律上有几点启发.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技术与金融业务的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电信运营商和金融机构的监管漏洞,借用“征信修复”等名义实施诈骗活动,侵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由于反诈立法体系庞杂,市场主体责任不清,政府部门监管手段单一以及协同治理机制不健全等因素,虚假征信类诈骗犯罪案件数量不断攀升,增加了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难度。对此,应加大预防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力度,建立健全反诈立法体系,强化源头治理,压实主体职责,加强政府监管,健全协同治理机制,以破解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难题。  相似文献   

8.
史令珊 《法学评论》2024,(2):112-121
我国刑法对网络服务提供者施加了一系列积极义务,体现的是国家重视网络空间治理和刑法对网络共治原则的强化,在当下不失为一种理性选择。但积极义务的违反并不具备刑法惩罚的当然性,国家有必要维护规范体系有序而合理的组合关系,避免将犯罪化作为塑造公民责任感的手段,合作义务的泛化及其带来的执法权限下放是存在法治风险的解决办法。我国未来信息网络犯罪治理的关键在于协同治理,在刑法领域,对积极义务的设定有必要秉持最小化的理念;在社会政策的整体性方面,需要国家妥善处理刑法与其他社会政策的有效合作。  相似文献   

9.
黄莎 《方圆》2022,(1):38-39
2021年我有个明显的感觉,看到的关于诈骗案的报道实在是太多了,套路繁杂让人防不胜防,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成为当前发案最高、损失最大、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犯罪类型. 在此背景下,2021年10月,《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是我国首次对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进行专门立法,标志着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正式进入国...  相似文献   

10.
国际社会打击高科技犯罪的运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科技犯罪是伴随网际网络(Internet)等全球性电子计算机网络的飞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犯罪类型,广义上泛指一切滥用计算机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的犯罪。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以及个人电脑使用的普及,利用高科技手段从事欺诈、伪照、毁损、修改电脑资料或程序等的犯罪内容或手法愈趋复杂,已呈影响层面广、快速且整体破坏性大、隐匿性  相似文献   

11.
《政法学刊》2021,(2):13-21
近年来国内产生一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重点地区,各自形成较为稳定的犯罪手法特征,各地政府加大整治力度并形成一系列成功经验。电白、宾阳、儋州作为环北部湾地区的三个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重点地区,在人口、经济、地理等条件上具有相似性,当地政府在整治犯罪过程中分别形成了"大数据治理"、"全链条治理"和专项行动"以打促防"的治理特色。同时也具有三大治理共性,即组织模式上以党委政府牵头的协同治理,基层动员上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基础工作,法律威慑上采用公开审判并附加财产刑以削弱犯罪者的侥幸心理。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重点地区的治理经验可提炼出普遍适用的犯罪重点地区治理模型。在运用治理模型实施具体地区的犯罪治理时,要进一步扩大治理主体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注重治理客体的全覆盖与差异化,发挥大数据的技术治理作用,运用刑事治理既要认识到其有效性,也要考虑其有限作用。  相似文献   

12.
犯罪客体属于独立于犯罪构成之外的另一犯罪论问题.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不是犯罪主体的内容,而是刑事责任主体的内容.客观方面只有违反刑法的行为是必要要件.主观方面是行为的过错,动机和目的只是选择要件.  相似文献   

13.
胡洪捃 《法人》2023,(12):65-67
<正>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较为严峻,已成为发案最多、上升最快、涉及面最广、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犯罪类型。全国各地公安机关认真按照部、省、市、县工作部署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重要指示精神。本文以四川省夹江县公安局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经验为例,深入分析县域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前端防范”的特点以及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近年来常见多发的一种犯罪,从N市的情况来看,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数量多、占比高、发案率较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犯罪人相对较多、女性占比远高于传统侵财犯罪、城区及农村发案多、小案居多和大案增长快等特点。诱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因素主要有行业管理疏漏、防范教育宣传不足、被害人普遍存在过错、打击不力等。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势头需开展完善工作机制、健全行业管理、强化防范教育宣传、提升打击效果等工作,实行多策共治。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深化期,犯罪率逐年上升,为了有效治理犯罪,研究犯罪学核心问题犯罪原因势在必行.论文通过对西方学者犯罪原因四种不同理论的阐释和评述,提出了犯罪是由社会原因、生物原因以及心理原因公共作用导致的,主张研究犯罪原因理论有助于我国治理犯罪.  相似文献   

16.
汪璐 《法制与社会》2013,(9):272-273
在网络走进千家万户的信息时代,犯罪分子利用网络技术开发了新型的犯罪方式。网络犯罪侵害的领域愈来愈多,危害性极大。这种犯罪已经成为刑法所打击的一种典型犯罪。因此,对于网络犯罪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对网络犯罪的概念、特征以及它与计算机犯罪联系都进行了说明,分析了各国网络犯罪的现状,并且就网络犯罪的应对做了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日环境犯罪问题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环境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种犯罪类型,日本在这方面的立法较为先进.通过比较中日环境犯罪的立法,可以为我国的立法完善带来启示.为了有效地预防、惩治环境犯罪,我国有必要对环境犯罪的保护法益明确化,并且应在环境污染犯罪中规定过失危险犯,采用法律推定证明环境犯罪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8.
翁音韵  刘洋 《人民检察》2023,(22):25-28
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高发且呈现犯罪组织集群化、犯罪手段智能化、犯罪过程隐秘化等特点。与此同时,跨境取证难、追赃挽损阻力大及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组织核心人员查处难、非数额构罪要素适用等问题亟须解决。对此,应着力强化跨境联动,畅通境外取证渠道,提升追赃挽损能力,并在准确理解和适用非数额构罪要素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打击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9.
刘丹  张亚男 《法制与社会》2012,(19):297-298
电信诈骗是借助于手机、固定电话、网络等通信工具和现代的网银技术实施的非接触式的新型诈骗犯罪.由于其特殊的犯罪方式,使得在司法实践当中难以准确有效地认定其涉案的犯罪数额,给预防和打击电信诈骗带来巨大的影响.在法律暂无针对性的规定的情况下,应当对现有的刑法条文和司法解释作出合理解释,通过对数额和情节的双重认定,为有效打击和预防电信诈骗犯罪提供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介绍了非法伪基站的工作原理和危害,对生产、销售"伪基站",利用"伪基站"发送商业、诈骗信息以及以"伪基站"为手段开展其他违法犯罪行为三种形态定性及法律责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查处伪基站的对策和手段,旨在为打击日益增多的非法伪基站和垃圾短信、维护通信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