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边疆、山区省份。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文化和经济发展上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性。经济的贫困只是外在的表现,思想观念的落后则是内在的根源。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换脑筋”的命题,对于解决云南民族地区思想观念上的贫困,具有极其深刻而重要的意义。一、观念现代化是推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实现跳跃式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影响云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缺人才、缺技术、缺资金、缺管理、缺市场。这是制约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五大难题。没有超前的现代化观念,在人才的…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江阴市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努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停在嘴上”、“走在路上”、“隔靴挠痒”等问题.做到学习教育入脑入心、查摆问题溜边沉底、整改落实有力有效,确保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一是解决“身在基层心不在”的问题,着力从思想观念上打通“最后一公里”。教育党员干部要“扑下身子”,更要“放下架子”.切实在思想观念上与群众“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3.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绝对贫困治理转向相对贫困治理,同时,党和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也在深度推进。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贫困治理和乡村振兴任务交叠,中国化的“协同治理”理论在“三农”问题治理中具有了新的运用场域,贫困治理和乡村振兴形成了协同推进的逻辑关系和治理目标。在此,尝试将贫困治理和乡村振兴置于“协同”的语境,从时序相交、场域叠加、制度同构、要素同质等四个视角,分析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逻辑理路,既直面乡村贫困治理转型中更精细化和个性化的问题,又解决乡村振兴中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的多元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发展的可持续性、协调性、公平性为核心内容,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高度结合和统一起来,在实践上为解决贫困问题提出了重要的理论要求。西北回族大部分地处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这是导致贫困最直接的客观因素。这一地区除了具备其它贫困地区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身明显的特点。贫困的根源既有自然环境、历史原因,又有经济发展、政策、思想观念和制度变迁等因素。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视角,把反贫困对策选择的立足点放在发展经济这一要务上,并提出切合实际、可操纵性强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5.
贫困问题是制约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治理贫困,摆脱贫困,在新世纪显得更加紧迫和急切。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贫困的重点主要在农村。而农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将是中国社会的主体。如果农村的贫困问题不能尽快得以解决,则中国在21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面对新世纪,我们必须认真审视、积极思考农村贫困与扶贫的问题,探索和寻觅加快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方法。一、对贫困的再认识贫困有两种情况,一种为“绝对贫困”,是指社会成员的收入达不到维持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的…  相似文献   

6.
赵芳 《今日民族》2005,(6):46-50
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文山州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2003年,文山州民宗委结合云南省民委下发的《关于创建“民族团结示范点”和“兴边富民示范点”工作的通知》,在少数民族贫困村寨建立了一批”民族团结示范点”。一年多来,民族团结示范点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创建活动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7.
二次创业”是相对于湖北省建始县“七五”至“八五”时期经济发展而言。在这一时期,我县抓住国家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狠抓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了财政收入过亿元的目标,基本解决了全县人民的温饱问题,我们称之为“一次创业”。如果说一次创业是为了解除绝对贫困,基本解决全县人民的温饱问题,那么,“二次创业”就是要加快发展,实现全县人民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伟大的时代呼唤着伟大的精神。我们建始人民正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昂首阔步走向新世纪。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邓小平发展理论来统一全县人民…  相似文献   

8.
解放思想选准路子加快发展突泉经济窦连玺一、认真分析县情,不断完善经济发展新思路。大学习、大讨论不是“坐而论道”,解放思想不是胡思乱想,而是要从实际出发解决思想观念、发展路子和方式方法问题,推动经济社会更快地向前发展。就我们突泉县来讲,重点是要以社会主...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贫困心理现象”是一种因经济贫困而产生心理问题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可以通过外界手段进行干预的。研究和解决大学生“贫困心理现象”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大学生“贫困心理现象”“贫困心理现象”是指大学生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和人格上出现障碍和问题。经济上入不敷出是导致“贫困心理现象”的直接诱因,经济拮据的个体一旦改善了经济条件,其心理障碍可得到有效缓解“,贫困心理现象”也就随之得到有效解决。“贫困心理现象”既存在于经济贫困群体,也存在于非经济贫困群体,前者是家庭贫困等外因所…  相似文献   

10.
绿色减贫因为吸纳融贯了精准扶贫、绿色发展与可持续生计意蕴而具比较优势,所以对跳出“贫困陷阱”、隧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和缓解相对贫困问题有靶向功效。主体、产业和空间三维贫困及其在经济社会系统运行中的交互叠加,既是引致并加剧区域性、系统化深度贫困的主要诱因,也是深度贫困样态的具象化呈现形式。为此,必须坚持问题、过程与结果导向,沿循“主体—产业—空间”三维及其互嵌耦合性辨析绿色减贫的运行逻辑,寄望通过精准廓晰致贫的机理与病灶,进而在厘清绿色减贫思路和方向的基础上,围绕绿色主体培育、绿色产业打造、绿色空间优化及“主体—产业—空间”协调融贯构建长效机制,以期助益高质量摆脱以生存需求为指向的绝对贫困,持续性缓解以发展需求为要义的相对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前,在我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城镇贫困群体。这一问题的日益严重已构成对我国继续深化改革的一大障碍,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大陷阱。本文试就城镇贫困人口的产生及构成、原因与对策等问题作深入分析。一、城镇贫困的出现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表明,贫困几乎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共同的经济特征。消除贫困也是世界各国实现社会正义的基本目标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经济发展中的贫困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因为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拉大而产生收入相对较低的贫困,即相对贫困;另一方面也因为某些特殊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一、打好扶贫攻坚战,必须正视矛盾目前,山区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概括起来是“四个并存、三大矛盾”。一是经济贫穷与精神贫穷并存。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与经济贫穷相伴随的是思想观念、教育发展、文化生活上的落后。这种状况导致山区出现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如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越穷越读不起书,越读不起书越穷;越穷越走不出去,越走不出去越穷;越穷越治不起病,越治不起病越穷。二是农民贫困与财政贫困并存。据统计,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多数都过了500元。但客观分析,农民的生活并不充裕…  相似文献   

13.
秦楼月 《人民论坛》2022,(16):97-99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标志着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贫困治理由此迈向更为深层、更为持久、治理难度更大的缓解相对贫困阶段。从绝对贫困走向相对贫困,其治理将从“攻坚战”走向“持久战”、从做大“蛋糕”走向分好“蛋糕”、从外力帮扶走向内源发展。相对贫困治理的演进过程和趋向并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和“将来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从此到彼”。  相似文献   

14.
海南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为主体的经济特区,全省上下应将“三农”放在议事日程的重要地位。近年来,中央和海南省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解决海南的贫困问题,但扶贫的实践表明,在实施扶贫过程中存在着扶贫方式不当、扶贫效率不高、扶贫效果不佳的问题,为此需要对原有的扶贫管理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以杜绝扶贫腐败,防止扶贫资金的流失,以达到“不能把贫困带入21世纪”的政治目标。  相似文献   

15.
景明 《今日民族》2003,(4):67-67
景洪市山区、半山区的少数民族村寨,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发展与坝区有着较大的差距,许多村寨仍处于贫困状态。这是景洪市民族宗教局面临的一个严峻现实。为帮助山区少数民族群众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经济,近年来景洪市民族宗教局采取“输血”和“造血”相结合、扶持与开发相结合的措施,积极为全市少数民族贫困村寨办实事、办好事。市民宗局干部职工长年发扬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精神,跋山涉水,深入基层贫困村寨调查研究,围绕民族工作重点、难点和解决温饱问题等工作,坚持以边境乡镇、民族乡、贫困山区村寨为主,加强项目的前期论证和项目…  相似文献   

16.
消除贫困:一个并不轻松的话题本期,我们推出了一组以消除贫困为内容的重点报道,献给今年联合国“国际消除贫困年”。贫困,世界性的问题;消除贫困,全人类的责任。然而,贫困问题事至今日,不但尚未解决,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来自联合国的资料说,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已从...  相似文献   

17.
2004年.安徽省祁门县在农村党建工作调研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党员生活处于贫困状态.许多党员运用先进科技难、带头致富能力弱.形象欠佳.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导致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不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不强。针对这个问题,为搭建农民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的平台.找准经济发展与党建工作的切入点.县委组织部在新安乡开展了“农民党员致富工程”试点工作.以发展党员致富项目、培植党员致富典型、带动群众共同致富为重点,切实解决农村党员“想富不会富、带头没能力”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续上期)──必须从贫困地区的现实状况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解决贫困问题。农村的贫困问题是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不少地方贫困程度很深,贫困面很大,解决贫困问题必须从贫困地区的现实状况出发,实事求是,解决贫困问题。1993年,区党委、政府根据我区的贫困状况,提出走就地扶贫开发与异地扶贫开发相结合的道路。在搞好就地扶贫开发的同时,对自然环境特别恶劣,资源特别贫乏,就地开发不能解决贫困和发展问题的石山地区特困人口实行异地安置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石山区25万特困人口迁移安置,到有土、有水、交通相对便利的土…  相似文献   

19.
西班牙哲学家卡塞德说过 :“一个社会若无文化与精神上的升华 ,则无法运用创造的技术 ,也说不到经济的发展。”云南经济发展缓慢 ,一方面是由于资金、技术、市场等经济因素的限制 ,另一方面也受观念、文化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 ,不可低估非经济因素对经济的影响。(一)、观念贫困是经济贫困的根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会遇到各种障碍 ,观念的贫困 ,是边疆民族地区的第一贫困。改革开放二十年来 ,云南省边疆地区经济、社会事业都取得了历史性进步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但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 ,依然显得较为落后 ,发展处于低层次阶段 ,贫困面大 ,贫困程度深。一些传统的落后观念消极意识 ,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满足于传统 ,满足于现状 ,前辈人留下的规矩、生活方式、生产经验、风俗习惯 ,一概是金科玉律 ,不能改变。在红河边疆农村 ,常听一些老人这样教育孩子 :“前代人不在了 ,前代的鼓还要传下 ,不能见了新路 ,忘了老路。”于是 ,一些地区婚丧嫁娶铺张浪费 ,节日繁多 ,大吃大喝 ,不愿接受新的思想观念 ,称思想活跃的青年“浪人”、“懒汉人”等等。2、不敢突破创新 ,追求慎重平稳 ,反对变...  相似文献   

20.
脱贫的直接目的在于解决温饱,而致富的目标则在于谋求富足。只有实现富足才可能远离温饱、告别贫困、步入小康。扶贫意在拯救贫困,而扶持则在于辅助发展。“开发性扶贫”就是一种实在的扶持方略,只是这种“开发”不要仅限于对物(资源)的开发,还应同时注意对人(思想)的造就。在脱贫致富进程中,对象与主体是两个完全相反的角色,变“扶贫对象”为“扶持主体”,实际上就是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罗淳一年前,笔者曾以《是“照顾对象”还是“发展主体”?》为题,就民族后进地区脱贫进程中的心理调适与优化问题谈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