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四友"是西晋历史上颇为特殊的士大夫结社现象.它是西晋中央权力衰落、门阀势力膨胀的政治环境与士人交游集会、好名相尚文化环境的产物;是士人屈服权贵、争相攀附称誉权贵这一普遍现象的一个典型;是显现西晋一代社会风尚与士人精神风貌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
刘爱玲 《前沿》2004,(2):191-193
形成于魏晋之际 ,在东晋时达到鼎盛的门阀世族 ,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及封建依附关系变化的必然结果。其最终在南朝时逐渐衰落 ,除政治的经济的原因外 ,腐朽性和寄生性是导致它的最终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士族地主,也称世族地主,是地主阶级中世代做官的一个阶层。地主阶级中不世代做官的阶层,被称为庶族地主。士族地主阶层,基本是东汉时期形成的。到魏晋时期,其势力发展到顶峰,完全垄断了政权,因而形成了士族门阀制度。到南北朝时  相似文献   

4.
科举制自隋代创设,一直成为封建统治者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到1905年由清政府宣布废除,前后历时1300年。科举制最本质的特点是重视知识标准,相对于九品中正制来说,它剥夺了世族子孙世代做官的“专利权”,对门阀制度和门阀观念是致命的打击。科举考试中,知识是唯一的尺度,其结果,必然引起知识的竞争。现代管理理论中,包括一种所谓“激励”的原则,就是利用人的动机即心理因素,激发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的门阀政治,有其独特的生成环境,而中国古代人们的政治观念,也为门阀政治的形成和存在创造了条件。因此,对门阀政治与传统政治文化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的探讨,有助于对魏晋南北朝历史时期的特点及其门阀政治加深认识。  相似文献   

6.
孙艳 《传承》2011,(14):70-71
东晋南朝时期,众多的世家大族信奉道教,其中,会稽孔氏坚持奉道时间之久,在江东文化世族中可谓首屈一指,堪称奉道世族中的核心家族。孔氏能够长期奉道的因素主要是深厚的家族文化传统。此外,地理位置和隐逸观念,与奉道世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政治力量的支持等也都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姚荣 《思想战线》2011,37(1):121-124
明清江南地区的私家刻书十分繁盛,文化世族是其中的主力军。文化世族成员具有强烈的家族文化传承意识,通过刻书活动延续家族文化传统,甚至使刻书也成为家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因为文化世族具有人力、财力上的优势,其刻书活动持续时间长、规模大。所刻别集、总集及大型丛书,保存和传播了各种罕见文献。刊刻的家集和家谱,更为保存家族文献、传承家族文化作出了特殊贡献。特别是家集,乃明清江南文化世族刻书活动中的创举,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价值和功绩值得大力肯定。  相似文献   

8.
在东汉大一统瓦解的背景下,颁行于延康元年(220)的九品中正制具有重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意义。中正评议包括"品""状""簿阀"三项,其中"簿阀"主要指祖、父两代的本朝官爵。九品中正制其实是在世家大族的范围内,按汉魏、魏晋易代的贡献,重新分配官品等政治资源。西晋品官占田荫客制进一步按官品分配经济权益。九品中正制还在顺应士林舆论的基础上将清议纳入体制,并与选官相配合。借助于以九品中正制为核心的门阀制度,魏晋将王朝权威与制度性权力植根于社会之中,完成对统治基础的培育。  相似文献   

9.
樱子 《小康》2005,(8):74-77
很少有人会提起上虞这个地方,是因为它远离杭州和宁波。或许更不为人所知的原因是它本来就是一个隐没于世的地方。或者说,它曾是一个隐士出没的地方。在上虞最早的年代里,虞舜大帝为了躲避战乱南迁隐居于此。东晋的谢安隐居在上虞的东山,王羲之等世族望门也纷纷暂居此地,一时间名士云集,海内瞩目。或许并不是巧合。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一群文人骚客,夏尊、朱自清、丰子恺、李叔同等暂居于此。致使这里成了一片中国文人的乌托邦之地。文人们在历史转折的时候选择了乡间的民粹主义和平民精神。丐唐诗之路的缘起那是西晋南迁后的一天,天似乎还带着…  相似文献   

10.
蒯定 《理论月刊》2014,(4):80-84
西晋一统天下,结束了政权的分裂与割据,一股新的诗歌创作风气开始形成,也涌现出了一批名诗人。西晋诗人的诗歌作品之中,承继西晋之前诗歌创作多引入自然物的表达方式,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文章将围绕西晋诗歌中所涉及的自然物,来展开探讨。我们发现,自然物是激发西晋诗人诗歌创作的"触发物",自然物亦是西晋诗人在诗歌创作之中,表情达意的重要凭借。西晋诗人笔下的自然物的"主观化"色彩浓郁。而促使西晋诗歌中的"自然"风貌形成原因之中,自然物本身对人心的"感荡",特定的社会生产状况局限,影响着西晋诗歌之中独特"自然"风貌的构建。西晋诗歌承继了自然物入诗的"传统",对西晋诗歌创作者而言,便于表现自身鲜活的生命,诗人亦可以在自然物构建的大自然之中,获得精神的栖息之地。从诗歌本身的发展角度而言,西晋诗歌承继自然物入诗,也推进了自然作为独立审美对象之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东晋诗人的诗歌创作,对促进我国的诗歌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这是作者六朝文史札记结集中的两则。《郁郁乎文的江南文化世族》明确指出 ,东晋的江南地区产生了“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文化世族 ,对以后该地区的文化影响深远 ,是中国历史上一道奇特的风景线。《北伐》则具体论述了东晋的几次北伐 ,认为其积极意义应大于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中古时代,门阀政治大行其道,在东晋时达到巅峰之境。所谓东晋门阀政治的显著特点,就是王、谢、桓、庾等门阀士族权倾朝野,与司马氏皇室共掌天下。因此朝堂之上,波诡云谲。与此同时,北方的前秦政权势力不断扩张,并开始向南侵扰,对东晋王朝构成重大威胁。在此内忧外患之际,出自陈郡谢氏的大族名臣谢安多次力挽狂澜,使东晋王朝转危为安。而辅佐谢安的诸家子弟中,自然要数其侄谢玄的功业最盛。  相似文献   

13.
《丧服》规定嫂叔无服,缘于名分的限制与实际生活中的避嫌。但是这一规定却在魏晋时期引起社会的广泛争论,对立双方或维护传统,或因应现实,观点迥异。整体而言,主张嫂叔之间无服的观点更被社会认可,也更为通行。这与魏晋时期重视门阀家风、讲究闺门整肃的现实需求有关,也体现了这一时期女性地位的提高,风气所及,连入主中原的各少数族也深受影响,并成为是否取得汉人士族文化认同的重要前提。尽管有北朝恒代遗风的影响,以及玄学的兴起、重情观念的流行,"情""礼"冲突频仍,率性、放达成为最时尚的生活姿态,以致以往所有的思考都需要重新思考。但是需要关注的是,当事关世族门风、胡汉关系、皇权正统等大事时,传统之"礼"仍会占据上风。这种既对抗又妥协的胶着状态,嫂叔关系正是绝好反映。  相似文献   

14.
晋武帝作为开国之君却具有一种守成心态,这个影响到了西晋社会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一种缺乏创新,重因袭摹拟的低靡士风。这种士风使西晋乐府诗歌创作在具有文人化和拟古化的特征同时,更从整个社会层面上促成文人拟古乐府的创作在西晋的盛行。  相似文献   

15.
熊伟 《前沿》2011,(18):174-176
北魏末社会矛盾尖锐激化,武川镇乡里民众纷纷卷入政治纷争的漩涡之中。武川镇各乡里成为地方武力集结的基层单位,乡帅则是各乡里地方武力的直接领导者,武川镇乡帅兼具豪侠的社会性格与追求个人富贵的政治要求,而乡帅的这些品质,在反抗北魏统治阶层门阀主义政策的潮流中,逐渐发展为一类反门阀主义的政治志业。  相似文献   

16.
建安八年至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先后三次下达了求才令,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人才思想;在其它一些令中,也常有关于求贤举才的言论。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人才思想体系,其中,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思想,是其人才思想体系的核心。 曹操一反传统习俗,重视从乡间闾巷选拔人才,拓宽了选才的视野。 东汉末期,门第观念、世族观念根深蒂固,选任官吏着眼于门第世族,许多朝廷大员出自豪门望族,他们互相勾结,  相似文献   

17.
曾毅 《前沿》2012,(7):197-198
在西晋诗歌批评史上,中唐处于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其突出表现有:普遍的否定批评,与唐前普遍的肯定批评不同;西晋诗人的创作也得到了普遍的否定和指责;左思在批评中地位上升,陆机的地位下降;并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批评在宋、明、清三代的西晋诗歌批评中成为主调。本文最后还将探讨如此批评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西晋是中国古代金钱拜物教最盛行的时期。其中有三股风气最为突出,严重地腐蚀社会机体,即奢侈腐化之风、金钱崇拜之风、清谈虚浮之风。西晋王朝一步步沦落为历史上最腐败的政权之一  相似文献   

19.
腐败之风与西晋短期而亡华东师大教授刘精诚西晋(265-316)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的一个统一王朝,但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它从建立到灭亡共52年,而从统一全国(公元280年)到灭亡则仅36年。西晋为什么短期而亡?一般史家总归结为晋初实行分封和宗王出镇,...  相似文献   

20.
长期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晋是一个难得的统一王朝,在其短暂统一的几十年中,晋初统治阶级重视法制建设,运用法律武器调整复杂的社会关系,维护西晋的统治,在历史上特别是在中国法制史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对此,法史学界尚缺乏必要的研究。本文拟就此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