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唐宏宇 《证据科学》1998,5(1):10-14
目的 研究头部创伤和精神障碍的关系及其伤情评定等相关问题。方法 34例头部创伤1年后出现精神障碍的鉴定案例,分为车祸组和殴伤组,对两组有关数据进行卡方检验。结果 车祸组出现明显昏迷者及具有明确神经系统体征者显著多于殴伤组,殴伤者出现痴呆样表现者多于车祸组,两组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社会功能严重缺陷或丧失的例数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头部创伤严重程度和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及后果不成比例,在伤情评定时对精神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在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者轻度精神伤残评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组符合ICD-10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进行精神伤残评定的271名。使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功能活动调查表(Functional Activities Questionnaire,FAQ)、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进行评估,完成韦氏智力测验及EEG检查。结果 215名患者完成研究。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 Coma Scale,GCS)、脑外伤的严重程度、FAQ、SDSS及ADL总分在EEG异常程度不同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EG异常程度不同者在精神伤残等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EG可以反映脑外伤的严重程度,辅助评估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者社会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并较为有效地区分轻度精神伤残等级,在精神伤残评定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精神伤残程度评定的司法鉴定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精神伤残是指在各种物理、化学等损伤因素作用下,导致个体长期的精神障碍,存在社会功能(严重)受损,且此精神障碍与损伤事件相关性一致,才属于精神伤残。因此精神伤残程度评定与精神损伤程度评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精神损伤并不一定达到精神伤残程度,在我国,精神伤残程度的评定,大多是涉及到各种行业的行政执法需要。通常司法鉴定中遇到的精神伤残程度评定,多是因为当事人一方对行政执法过程中的伤残评定结论持有异议,使一般行政执法的伤残评定,上升为有关法律诉讼的司法鉴定。精神伤残程度评定的司法鉴定,可出现在民事人身损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身体功能、身体结构和人体损伤的基本概念,人体对称性器官损伤程度的评定,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和精神活性物质致精神障碍的损伤程度评定,假体、移植物、人工组织器官损坏所致的人体损伤程度评定,肢体缺失和关节功能丧失程度的评定,损伤程度评定时机,损伤与疾病的因果关系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制订<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的新理念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头部创伤后出现精神障碍或智力缺损,因缺少对精神障碍和智力缺损统一的评价配套标准,是司法鉴定的一个难题.本文通过对连云港正达司法鉴定所2011年89例与颅脑创伤有关的精神障碍或智力缺损的案例进行调查分析,力争找出该类鉴定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更好的开展此类案件的伤残评定工作谈谈意见,希望对此类鉴定有借鉴意义. 1案例资料 1.1对象与方法 2011年127例法医精神病鉴定中的89例与颅脑创伤有关的精神障碍或者智力缺损的鉴定案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车祸致胸、腰椎损伤程度与伤残程度的关系,总结伤残评定经验,探寻其规律性。方法选择胸、腰椎损伤的鉴定447例,重新审查诊断,分析治疗措施,评价胸腰部活动度丧失程度及神经功能障碍情况,分析损伤程度与后遗障碍之间的关系,综合评定伤残。结果胸、腰椎损伤类型及数量并不决定其胸、腰部活动障碍程度及神经损伤后遗症严重程度;椎体损伤的部位与胸腰部活动度障碍关系密切;神经损伤主要集中在T1至L2段脊柱损伤;椎体损伤医院误诊率较高。结论伤残评定应分析损伤与后遗症严重程度的因果关系,以损伤所致后遗症为评残依据,重点关注脊柱功能的丧失程度。  相似文献   

7.
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和世界人权运动的兴起,精神障碍者的知情同意权也得到社会普遍的重视,临床精神病学家也在积极探索精神障碍者的认知能力问题。从精神病科学和法学结合的角度来看,在对精神障碍者认知功能科学评定的基础上,有区别地保护精神障碍者的知情同意权才是当前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活体损伤的检验鉴定日趋增多,而法医工作中难以掌握的环节是评定时机,由于评定时机选择不当,可造成损伤程度结论出现误差。因此正确选择评定时机是值得重视的。笔者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与同道共商。1选择评定时机的必要性机体对损伤反应的复杂性形成评定时机的多态性。伤情评定的检验对象是有生命的机体,因机体个性不同,对损伤的反应各异,使伤情的发展出现时间差。人的性别、年龄、体质、耐受性、心理素质等因素不同,对损伤引起的反应以及后果亦不尽相同,如机体某部位的损伤,有的人迅速出现全身严重反应,有的人出现迟发反应,有…  相似文献   

9.
再议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法律并未直接规定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问题,国内法学界和司法精神病学界对此问题仍分歧众多。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吸毒者陷于辨认或控制能力丧失状态下实施危害行为时该如何评定其刑事责任能力上。从法律的角度来探讨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评定。主张目前实践中司法鉴定人员结合吸毒者的心理态度来评定其刑事责任能力缺乏法律依据,也不适宜对案件的处理,因此不宜由司法鉴定人员以精神病学的角度来认定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10.
23例急性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法医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头部外伤的鉴定中 ,由于缺少对头颅外伤后引起硬膜下积液的认识 ,同时在人体轻、重伤鉴定标准中未做明确规定 ,因而在分析伤情程度时 ,鉴定人员难免意见分歧 ,鉴定结论很难统一。本文对2 3例急性硬膜下积液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有关法医学伤情程度评定问题 ,分析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损伤程度评定标准。方法 通过对204 例由司法部门委托进行法医学精神损伤程度鉴定实践,重点对颅脑外伤所致神经症的损伤程度评定标准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 204 例中,男、女比例无差异。年龄组以21 ~30 岁(63 例) 、31~40 岁(53 例) 居多。表明上述年龄组的社会活动多,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大;职业以工人、农民为多,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损伤原因以伤害(107 例) 、交通事故(49 例) 为多。损伤与精神障碍间隔时间,半年以内152 例,半年至1 年为23 例,表明鉴定时间选择在1 年内为佳。精神障碍的种类与性质:器质性精神障碍108 例,占52-8% ;功能性精神障碍84 例,占41-4% ,其中外伤后神经症( 含癔症35 例)66 例,占32-3 % 。社会功能评定:无社会功能受损77 例,轻度受损41 例,明显受损86 例。神经系统检查:204 例中有一过性神经体征38 例,有明显阳性体征62 例。损伤与精神障碍的关系:直接因果关系104 例、间接因果关系61 例;条件相关34 例、无相关5 例。损伤程度评定结果:重伤85 例,轻伤67 例,伤病关系评定47 例。结论 通过对204 例头部外伤  相似文献   

12.
220例损伤导致精神障碍损伤程度的法医学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损伤导致精神障碍损伤程度的评定标准。对 1986年 7月~ 2 0 0 0年 7月受理的精神损伤司法鉴定 2 2 0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 :男女比例无差异 ;以中青年组居多 (占 5 5 % ) ;职业以工人、农民多见 ,损伤原因多为伤害和交通事故 (占 82 % ) ;鉴定时间以 1年内为佳。损伤与精神障碍间有直接因果关系者 110例 ,有间接因果关系者 6 9例 ,两者间条件相关者 35例 ,无相关者 6例。对有相关关系的 2 14例作损伤程度评定 ,重伤 91例 ,轻伤6 8例 ,仅就伤病关系作出评定者 5 5例。损伤导致精神障碍的损伤程度应具体案情具体分析 ;对颅脑外伤所致神经症的损伤程度评定提出可操作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人交通事故受伤后精神伤残鉴定临床特征。方法对109例老年人发生交通事故受伤后精神伤残司法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非老年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老年人多为被动性损伤、受伤后颅内血肿发生率高、致残的原因88.07%是智能及精神障碍所致,损伤程度及伤残等级以中、重度多见。结论最佳评残时机为脑外伤一年后为宜,应结合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提高交通安全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14.
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以成都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事故处理大队提供的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颅脑损伤的255名存活者为研究对象,在颅脑损伤治疗终结后进行智商测验、记忆商测验、SCID -I评估、PDQC和SCICP评估、脑电地形图检查,并完成人口学资料的收集。依据CCMD-3诊断标准中有关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分类进行精神障碍的诊断。结果 255例颅脑损伤患者中,罹患各类精神障碍者共185例,发生率为 72.5%。与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相关的因素有:患者的文化程度低、脑挫裂伤、脑损伤程度重、左额叶和左颞叶损伤、多脑叶联合损伤及BEAM异常程度重。结论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的发生率较高;患者的文化程度、颅脑损伤的性质、程度、部位及多脑叶联合损伤等因素对精神障碍的发生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中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脑外伤后司法鉴定案例资料,按照神经外科GCS评分把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鉴定案例分为重型(A组)、中型(B组)及轻型(C组)颅脑损伤;对案例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并探索临床症状与脑外伤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轻、中度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以器质性神经症样综合征最多见。重度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中以智能损害综合征为多。三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中,不同严重程度的颅脑损伤所致的精神障碍有不同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道路交通事故轻度精神伤残者智能损害评定方法和价值。方法通过分析智商测定在轻度精神伤残者评定中的运用,探索智商测定在轻度精神伤残者智能损害评定中的运用价值。结果不同性质颅脑损伤组间不同智能损害程度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量表智商与颅脑损伤性质有关(P〈0.05),除继发全面性与继发局部性损害(P〈0.05)、继发局部性与混合性损害之间(P〈0.01)有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组两两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不同颅脑损伤程度组间不同智能损害程度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量表智商与颅脑损伤程度呈负相关(P〈0.01),除中型与重型损伤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组两两之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智能损害程度、量表智商均与精神伤残等级呈正相关(P〈0.01);量表智商并非评价智能损害的唯一指标,智能损害也并非精神伤残唯一的构成因素。结论智商测定对评价智能损害与精神伤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精神伤残评定需根据颅脑损伤性质与程度、智能损害或精神障碍程度以及生活、社会功能状况综合评定。  相似文献   

17.
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伤残鉴定时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伤残相对合理准确的最佳鉴定时机。方法对93例交通事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伤残鉴定及随访调查,在伤后不同时间段(3、6、9、12月)分别收集患者颅脑影像学、脑电图及详细病史资料,并对患者家属进行调查和对患者进行精神检查及智力量表(Wechsler Intellegence Scale for Adult,WAI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测验,据此进行诊断及评残。结果ADL、SDSS对不同等级伤残及不同时间段区分良好,整体样本显示患者ADL、SDSS平均值9月与12月无差别。轻度伤残ADL、SDSS平均值6、9、12月无差别,中度伤残ADL、SDSS平均值9月与12月无差别,重度伤残ADL平均值6、9、12月无差别。结论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伤残鉴定轻度伤残以伤后6个月评定为宜,中度伤残以伤后9个月评定为宜,重度伤残统计结论显示评残时机为伤后6个月,但综合分析认为重度伤残以伤后9个月评定为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交通事故致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的患者伤残等级鉴定结果,并探讨DAI对鉴定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方法收集556例本鉴定中心2011年1月-2012年12月受理的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案例,其中单纯性脑挫(裂)伤467例,临床诊断为DAI89例。再重新审阅被鉴定人颅脑CT及MRI检查结果,分为单纯DAI组、DAI合并脑挫(裂)伤组、无DAI脑挫(裂)伤组3组颅脑损伤,并对鉴定结果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纯DAI组(20例)的伤残等级为7.72±1.09,DAI合并脑挫(裂)伤组(69例)的伤残等级为7.78±1.11,无DAI的脑挫(裂)伤组(467例)的伤残等级为8.86±0.66,前两组的伤残等级均高于无DAI的脑挫(裂)伤组(P〈0.05)。结论患有DAI的被鉴定人可能存在更为严重的脑功能损害.鉴定时应注意临床的漏诊和误诊,避免过于依赖CT、MRI等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心理学检测指标在脑外伤者认知功能障碍评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脑外伤后认知障碍者进行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韦氏记忆量表及计算机化神经行为评价系统部分项目等神经心理学检测,按照原发性损伤程度和专家鉴定结论分别编组,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损伤程度组填图、长时记忆、瞬时记忆、视觉保留及视简单反应时项目得分,轻型组高于中、重型组(P<0.05),其余项目(木块图、知识、相似、曲线吻合及数字筛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专家鉴定组中长时记忆、瞬时记忆、视觉保留、视简单反应时、曲线吻合及数字筛选得分值随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加重而逐渐降低,其中前4项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韦氏智力测验4个项目较轻组与较重组得分接近,且均低于中度组,其中3项得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脑外伤与认知障碍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但相关检测项目显示不完全平行,在进行鉴定中应选择更为可靠的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20.
The current study investigated whether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s are influenced by the narrative fallacy when assessing the psychological injuries of trauma victims. The narrative fallacy is associated with our tendency to establish logical links between different facts. In psychodiagnostic assessments, this tendency may result in overdiagnosis of mental disorders when psychological symptoms can be attributed to a traumatic event. Consequently, legal decision makers may be at risk of awarding compensation for psychological injuries which are not severe enough to justify financial reimbursement. To explore this topic, we asked Dutch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s whether they would assign a diagnosis of mental disorder to fictitious symptoms of psychological injury. Each participant was presented with two vignettes. The first vignette described symptoms in terms of a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the second in terms of a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The vignettes varied in the cause (trauma versus cause not specified) and severity (near threshold of DSM diagnosis versus below threshold of DSM diagnosis) of the symptom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articipants more often assigned a diagnosis of mental disorder if the psychological symptoms had been caused by a traumatic event than if that had not been the case.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data suggested that this difference was due to the high numbers of assigned diagnose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and acute stress disorder in the trauma conditions. It was speculated that participants filled in missing information to justify the assignment of such diagnoses, for example by imagining symptoms of intrusion and avoid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