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犯罪问题是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犯罪现象的产生与社会分层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作为社会分层中重要因素的经济状况与受教育程度与犯罪的相关系能进一步体现社会分层对犯罪的影响。文章通过对犯罪行为人的经济状况与受教育程度进行分析,研究经济状况与受教育程度分别与犯罪有着何种关系,以期进一步从优化社会分层角度预防与控制犯罪。  相似文献   

2.
犯罪,是阶级社会里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灭。但是,犯罪概念的形成,由于受到人类认识能力的限制,比起犯罪现象的产生,要晚得多。人们从对各种具体的犯罪现象的感知,到把各种具体的犯罪现象进行抽象,形成反映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的犯罪概念,是对犯罪的认识的一大进步。从在形式上认识和概括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到从实质上认识和概括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进而对犯罪的概念作出全面的、完整的定义,是对犯罪的认识的又一大进步。从法律史的角度进行考察,可以看出,人类对犯罪的认识的这两大进步,都始于中华法  相似文献   

3.
邹子铭 《法学杂志》2023,(6):153-172
中国已经进入轻罪时代,但“刑罚体量轻而附随后果苛重”的倒挂现象阻碍着轻罪治理体系的构建。犯罪附随后果由规范性附随后果和非规范性附随后果组成。目前,犯罪附随后果在功能上已然演变为对刑满释放人员的惩罚,造成这一异化现象的原因是犯罪附随后果载体庞大复杂、与所犯之罪缺乏实质关联以及失信惩戒被滥用。因此,单凭仅针对规范性附随后果的前科消灭无法解决成因复杂、载体多样的犯罪附随后果,况且不利法律地位的消灭并不等于权利和名誉复归至圆满状态;对此,还需要构建复权制度与前科消灭一同化解规范性评价。至于非规范性评价,应当从根源上杜绝犯罪记录在社会层面的传播,具体对策为扩大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以及引入“社会保证人机制”恢复刑满释放人员的社会信用。  相似文献   

4.
<正>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犯罪现象,这是有目共睹的客观事实。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消灭了剥削制度,消灭了剥削阶级,为什么人民内部还会产生犯罪呢?对于这个问题,报刊上发表过不少文章,展开了讨论。但是,有些同志往往忌讳和避免把犯罪同经济基础联系起来,笔者对此持有不同的看  相似文献   

5.
社区矫正的中国式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是社会最丑恶的现象之一,是危害人类美好社会健康发展的毒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直至消灭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对罪犯的改造与矫正也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社区矫正是当今世界各国矫正领域中发展较快的一个领域。本文从社区矫正的起源入手,在分析我国社区矫正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社区矫正的改革和完善提出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6.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犯罪已经成为我国犯罪现象的重要部分,而且也已经成为犯罪的一种独立的类型。剖析女性犯罪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缓和女性犯罪的增长趋势。本文主要从大量的案件透出的女性犯罪特征和女性犯罪的生理和心理以及社会环境原因入手,挖掘女性犯罪趋势增长的潜在危害性,并根据此来制定相应的打击、预防和控制的方法,以便更好的达到减少和逐渐消灭犯罪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观点 在研究未成年人轻罪记录消灭制度问题时,最重要的关注点不应是前科(污点、犯罪记录)本身,而应该是由前科所带来的"过度社会排斥".实际上,前科作为曾经被定罪的"事实",是无法被消灭的,但对归正人员的过度社会排斥,则是可以也应当被消灭的.  相似文献   

8.
论共同犯罪的概念和要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共同犯罪或叫共犯,是与单独犯罪相对而言的,它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犯罪现象。凡是由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犯罪的即是共同犯罪。这种犯罪,较一人实施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为大。这是因为:(1)可能对国家和公民的利益造成更为严重的危害;(2)可能密谋商讨,互相分工,采用更复杂、更狡猾的犯罪方法,使犯罪易于实行;(3)可能研讨对策,互相包庇,采用诡诈的手段消灭罪述,毁灭罪证,便于逃避侦查。共同犯罪集团中的每  相似文献   

9.
组织性是有组织犯罪重大危害的根源所在,而有组织犯罪的组织性是通过有组织犯罪社会认同实现的.通过犯罪组织这一参考群体,基于底层阶层意识和价值期待冲突,犯罪组织成员形成和加强了有组织犯罪社会认同,从而实现了犯罪的组织性.消解有组织犯罪社会认同是防控有组织犯罪的根本措施,缓和社会冲突意识,重建制度性文化价值体系,建设规范性参考群体是消解有组织犯罪社会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关于犯罪的根源,大量论著都认为,犯罪是人类社会出现阶级以后产生的现象,是阶级对抗社会特有的现象,只有阶级消灭的时候犯罪才会消灭。那末,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犯罪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重大理论问题。当然,犯罪最主要、最本质的还是阶级根源。在我国,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那些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反革命分子、特务间谍分子,显然是属于敌我性质的问题。一部分严重破坏社会主义秩序的刑事犯罪,包括严重的经济犯罪,带有直接反社会主义的性质,也是阶级斗争的反映,但这几类案件,在全部犯罪案件中只占少数。至于为数较多的其他普通刑事犯罪,单从阶级根源来解释,是与客观实际不完全相符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现实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已经经历了三  相似文献   

11.
据报道,山东省乐陵市人民法院和其他10家单位下发文件,宣布建立失足未成人"前科消灭"制度.据乐陵法院少年综合审判庭庭长贾风勇介绍,前科消灭后,犯罪未成年人有关犯罪的事实将不在其对社会公开的任何档案中载明,卷宗材料由相关司法部门加紧密封存,不予公开.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现有的大量数据表明,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现状严峻,其特点主要有:犯罪主体出现低龄化倾向、犯罪类型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从性质上看,青少年犯罪向暴力化方向发展;从犯罪手段上看,智能化犯罪增加;从组织形式上看,团伙犯罪现象严重、女性犯罪增加。本文针对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分析了影响青少年犯罪的成因,以期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将其消灭在犯罪萌芽阶段。  相似文献   

13.
随着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订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正式确立,围绕在我国应否及如何建立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探索和争论逐渐告一段落.在社会控制和未成年人保护两种力量的博弈中,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确立从表面上看的确实现了某种程度价值平衡.但如果回溯到该问题的原点,现有制度是否实现其自身担当的目的,需要认真审视.本文从前科消灭和犯罪记录封存的基本含义入手,深入分析两种制度存在的不同之处,进而论证出立法上应尽快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走向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建立完整的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  相似文献   

14.
贫富差距急剧拉大对犯罪的影响及防控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处于贫富差距突破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急剧拉大时期,贫富差距急剧拉大造成社会分层结构性缺损,对犯罪产生宏观影响。为此,为预防控制贫富差距在突破警戒线时期的犯罪问题,应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的持续发展为前提,以剖析、解决犯罪产生的社会原因为主线,透过具体的犯罪现象开展研究,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产生的内在动因是经济主体的自利性和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外在诱因是市场秩序的失范和犯罪的可获利.防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并非是消灭该类犯罪,而是努力使该类犯罪降低到最低限度.措施主要有:提高刑罚效率,直接增加犯罪的刑罚成本;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合法正当的经济活动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打击腐败,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加紧研究并实现对经济犯罪的社会控制,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实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6.
刑事政策的演进历史,一般认为是逐步轻缓化的过程,其实也可以说是宽容因素逐步增加的过程.所谓宽容是指行为者对于他(或她)所不赞成或不喜欢的人及其行为和信仰,无论从行为意义上讲还是从态度或德性意义上讲,有能力制止却不制止的一种有原则的克制.而正因为犯罪是不可消灭的社会正常现象,以及维护社会秩序、罪犯回归社会和人类理性的相对性,都使我们不得不对犯罪有所宽容,来达到追求"最大限度地发展人类的力量"这个人类永恒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当代中国犯罪的现状及其特点,从社会分层分析了当代中国犯罪变化,提出了通过优化社会分层的犯罪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的构建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事立法上前科消灭制度的缺失不益于使犯罪人回归社会,特别是对具有可塑性很大的未成年犯罪人来说,更是如此。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的确立有利于实现未成年犯罪人出狱后的健康成长,体现国家对青少年的特殊保护,国外刑事立法及司法实践上亦皆如此。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的构建必须从实体、程序、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着手。  相似文献   

19.
日本与联邦德国的犯罪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一、比较犯罪学的理论与方法直到不久前,犯罪学仍然是注重犯罪人。犯罪行为的最初原因是从犯罪人反常的个性中看出的。由此人们认为,可以把罪犯安置在改造场所,通过运用教育和治疗的方法来消灭犯罪行为。今天,这种关于犯罪原因和刑事政策的认识仍然受到支持。虽然如果没有犯罪人就没有犯罪学,也没有刑事政策,但是犯罪人不是犯罪原因及其控制所应考虑的唯一因素。应该考虑的因素还包括受害人和社会环境这两个因素,它们各自都对犯罪的发展发生不同的作用,因此它们必须参加对犯罪的控制。犯罪是在社会完善和个人的学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也只能在这个过程中被消灭。  相似文献   

20.
赵宝成 《人民检察》2005,(15):26-28
犯罪现象危害程度是指犯罪现象所蓄含的社会破坏性能量的总量或总体水平,它是社会犯罪现象严重程度和犯罪现象质的特征的一个重要标示。犯罪现象危害程度的测量较之犯罪现象总量测量和犯罪现象结构测量要复杂得多。犯罪现象危害程度测量应当建立以下三大评价指标:犯罪代价、公众的公共安全感程度以及对罪行的刑法评价。此外,还可以通过国际性的或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来评估一国犯罪现象危害程度的相对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