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新闻记者的行为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当专业需要和社会道德之间产生矛盾时,新闻记者的价值选择就显得极为重要.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不但要做好新闻采编、报道的工作,更要做个道德的实践者.目前,某些新闻记者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仍存在社会道德缺失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新闻体制和道德的环境下,抢现场比抢新闻更具有意义,所以新闻记者应该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注重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提高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2.
任何时代都需要有代表那个时代的先进典型,需要有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展示出那个时代的风采。而报道出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不仅是新闻工作自身特性的基本要求和体现出新闻媒体的社会价值以赢得读者,也是今天信息化时代广大读者对媒体的期望。特别是作为主流媒体的地方党报,它所拥有的新闻和信息资源,又远远少于中央和省级媒体,因此,如何用足用好现有新闻资源做好新闻的典型报道,更显得尤为重要。一、地方党报做好典型报道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地方党报在做好新闻的典型报道中,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毫无疑问,抓新闻的典…  相似文献   

3.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或事件的报道。但这决不意味着任何一个新近发生的事实或事件都有新闻价值。那么,该怎样发现、判断一个事实或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呢?这就牵涉到人们常常提到的新闻敏感了。新闻敏感很抽象,看不见摸不着,说法也很多。比较通常的观点是:新闻敏感是新  相似文献   

4.
浅论如何提高新闻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莉玲 《学习月刊》2011,(12):26-27
新闻意识,就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实的发现、感受、认识、分析和确认选择的能力。德国思想家尼采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一名新闻工作者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新闻,最怕的是缺少发现,缺少新闻敏感,也就是缺少新闻意识,如果没有新闻意识,就没有新闻可写。在当今新闻竞争激烈的时代,作为  相似文献   

5.
冯晓莺 《共产党人》2013,(Z1):99-101
主题报道在我国的新闻实践中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但是,对于我们许多新闻从业人员来说,对主题报道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本文试图对主题报道的内涵进行梳理,有益于我们做好宣传工作。一、对主题报道本质和功能的理解第一,主题报道是宣传报道,不是新闻报道。我们知道,主题是观点和思想,它是通过对事实报道体现出来的。但是主题报道中的主题却与新闻报道中的主题有着本质区别,区别之处就是主题从何而来。新闻报道的主题是报道人对新闻事件或新闻现象提炼出的观点,它反映了事实本身的内  相似文献   

6.
新闻策划是近年以来在中国新闻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十分热门的话题。一方面,在新闻理论上,自1996《新闻广场》以及《新闻记者》期刊登文章展开对新闻策划的讨论之后,《新闻界》等专业刊物纷纷设立专栏讨论新闻策划,复旦大学、人民大学等国内各主要的学术机构也对新闻策划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另一方面,在新闻实践中,随着中央一些媒体组织的"中国质量万里行"报道、《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7.
《经济日报》副总编詹国枢认为,新闻策划是指在不违背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对新闻报道进行有意识的设计、谋划,使报道更集中、更明确、更醒目,以取得最佳的报道效果。的确,成功的新闻策划,能使新闻报道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其社会效果也比一般报道好得多。但是,新闻规律促使策划必须建立在以事实说话的基础上,同时遵循一定的原则。为了避免策划  相似文献   

8.
新闻记者,顾名思义,应该是新闻的纪实者。可是在当前的一些新闻采写实践中,情况常常不是如此,例如我们党报所大量进行的各类会议报道。我们的记者在这些报道中担当的角色,常常就并不是新闻的纪实者,而是党委,政府部门的“宣传干事”,或者叫“新闻秘书”。  相似文献   

9.
大凡跑条线的新闻记者,都有过被条线部门的工作会议或一大叠工作总结所困扰的感受。记者去条线部门采访的时候,常常听到的是他们近来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这类报道往往容易写成工作报道,感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我们不妨把此类无可读性的稿子统称为“鸡肋稿”。怎样跳出工作报道的怪圈,使“鸡肋”变“佳肴”,写出贴近百姓的报道,对于一个晚报记者来说,尤其值得深入思考。晚报是飞人寻常百姓家的报纸,老百姓手中有把尺,衡量新闻报道好坏的标准便是记者写出的报道是否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这就需要记者头脑中时时处处有根弦,那就是读者意识。新闻是客观事实的“主观映象”,是“观念的东西”,体现着记者对客观事实的认识过程及情感态度。也就是说,在新闻报道中,是意识选择了事实,意识判断了事实的价值。记者头脑中有没有读者意识,这关系到你写出的报道能受到多少读者的共鸣和关注。如果一个新闻事实中本身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由于记者缺乏读者意识,写出来的稿子枯  相似文献   

10.
新闻评论引导舆论的基础新闻评论具备能够引导舆论这一功能是以新闻评论的特性为基础的。而新闻评论的性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3方面:1、始终从新闻事实出发,各种各样的言论不离新闻事实这一基础,评论的论题始终具有新闻性。新闻评论以新闻提供的确切的事实为出发点,从而进行事实表象掩盖下的本质的挖掘。引述事实、分析说理、由表及里、由点到面,全面深入地阐述事实所蕴含的意义。然后发表编辑部或者作者个人对事实或问题的看法和评价,“表露”并传播媒体或者公众的意图,这是我们进行新闻评论时所遵循的一般规律,也是新闻评论得以生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隐性采访,也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隐性采访的基本特点是:新闻记者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即记者的这种隐瞒行为主观上是故意的;隐性采访事先未征得被采访者的同意,即隐性采访是在被采访者不知情的状况下进行的;隐性采访不会因为记者的采访而改变新闻事实的原貌,即隐性采访保持了新闻事实的“原汁原味”。  相似文献   

12.
正面与负面     
多出去采访几次,便会得出一个经验:正面新闻总是容易采访,至少受访者多半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需要拍照时也尽量配合,甚至摆出你需要的pose。然而.受访者口若悬河也会造成困扰——他很可能在放大事实。正面报道总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于是在有意无意间,他们很可能会添油加醋、夸大其词。  相似文献   

13.
张鸣岐 《求贤》2006,(7):16-16
新闻舆论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的,离开了调查研究,新闻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闻记者是新闻舆论的主体,如果新闻记者不深人搞调查研究,那么就失去它的意义。目前,有的记者淡化了调查研究,对调查研究产生了模糊认识,认为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新闻报道主要是传播信息,调查研究有点过时了。还有的认为。现在新闻竞争激烈,新闻传播要讲究快.搞调查研究太耽误时间。有的记者满足于跑发布会。满足于人家准备好的文字材料.认为搞调研不划算,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14.
政法新闻是报纸版面上一个重要内容,它以报道内容的宽泛性和强大的社会关联性受到读者的关注。政法新闻的采写与其他新闻在方法上大同小异,但最关键的是要把握一个“度”。站在大局的制高点,审视其指导性。这是新闻媒体担负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重任所决定的,丝毫马虎不得。政法新闻因其宣传内容的特点而决定其更需如此。采写政法新闻,在选材方面要有所取舍,坚持导向性和典型性,不能逮着什么就采写什么。若是正面报道,要看是不是能供人学习和借鉴;若是反面内容,要看是不是具有代表性,报道后能不能让人引以为戒,能不能促其整改,能不能弘…  相似文献   

15.
社会新闻因可读性、趣味性强,而为受众普遍接受,现已成为众媒体“主打产品”之一。然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下,面对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特点,少数媒体为一味迎合某类人群的口味,其传播的社会新闻呈现出媚俗化的不良趋向。同时,面对司空见惯的社会问题和社会事件,一些从事社会新闻报道的记者认为,写社会新闻不及写时政要闻那样易出好新闻。其实不然,近两年来,《宜兴日报》的各级各类好新闻获奖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出自社会新闻部记者之手。事实说明,社会新闻记者只要胸怀大局,心中有爱,笔下流情,和时政新闻记者一样,同样能采写出高质量…  相似文献   

16.
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就是用事实说话,但是在我们的新闻工作实践中,不少记者在对事实进行报道时又大量搀杂着记者的主观议论,为此,一些新闻研究者也提出新闻报道可以夹叙夹议.这种在新闻工作实际中的误区和研究领域认识上的偏差,影响着新闻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新闻报道应该排斥议论或不提倡议论.  相似文献   

17.
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经济建设是发展的关键,也是我们国家的中心任务。与此相应,经济报道也成为众多主流媒体的焦点。但相对于普通的事件性报道、社会民生新闻来说,做好经济报道,难度更高。因为经济报道既要反映经济建设中一些本质性的规律、特点,又要生动活泼,能真正吸引受众。笔者认为,要搞好经济报道需要“三性”。第一是思维的宏观性。经济报道要有宏观思维,就是要把经济报道的对象放在体制转换的时代背景下来考察,判断其时代意义和新闻价值。这要求经济报道抓住体制转换的时代特点,从微观现象中透视宏观问题,对经济现象的发展要…  相似文献   

18.
胡越 《城市党报研究》2004,(6):37-38,34
新闻工作的规律,要求记者具备广博的知识,至少要有广泛的知识面。记者和其他新闻从业者都是社会活动家,需要广泛的交际、敏捷的才思、落笔成章的能力.而为了确保新闻舆论导向的正确,报道内容事实的准确,要会进行严细的考证、缜密的思维、有探隐索秘的执着精神。有人认为,记者的工作讲速度,导向的正确靠法度,知识面无关紧要。  相似文献   

19.
领导干部如何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规范自身言行和工作会议的报道,引导媒体遵循新闻规律,体现新闻价值和社会效果,不仅是理论创新的需要,而且也是时代发展的根本要求。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需要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不断改进领导工作作风,反映新闻实践的本质要求,使新闻报道更好地实现"三贴近",真正做到为人民群众所需要。  相似文献   

20.
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使社会道德对新闻记者这一职业提出的特殊要求.也是新闻工作者在实践活动中协调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不同于其他的职业道德.因为它具有很强的社会公德性和政治性。在我国.媒介是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的喉舌.因此新闻记者在政治上.思想上以及组织上都要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用“为人民服务”来指导自己的新闻工作.媒体是一个需要团队精神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