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颜俊彦作为广州府推官,掌管州府一级初审及复审诉讼的拟判.从380多件民事判词中能了解到当时的诉讼审判和司法观念.颜俊彦和当时的官员,是按照《大明律》等相关律条来审理越诉案件的,有时也运用财产归属的规则或道理判案,都以“法”字表示.在大多数民事案件中,颜俊彦是用“情”来判案的.情,有案情、情理和感情的不同,区分这些“情”并确定其实现,是审案的重要方面.案情清楚时,颜俊彦会选择用情理和法理处理案件;情与法有冲突时,则选择情感优先,融情于法,在不伤害亲情、感情的基础上达到情与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苏蕙的<璇玑图>广为人知,但人们并没有真正了解苏蕙,不了解<璇玑图>的创作动机和所反映的思想.其实,苏蕙的故事中充满了眼泪,也充满了无情的争夺和迫害;爱和情交织在一起,善和恶也纽织在一起,而且也终究是以一个人的悲剧而作结的.  相似文献   

3.
韩国朝鲜王朝中期著名的文章家金昌协堪称韩国文人学习研究欧阳修散文的一个典型代表。韩国史书以及文人的著述中均有金昌协学习欧文的记载。金昌协从欧阳修散文的内容特点、表现技法方面入手,评价了欧文所引发的审美效果。"简严有法、含蓄吞吐"、"提挈纲领、错综关节"是金昌协重点学习、接受欧阳修散文的两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法制似乎与统一战线无涉,从表面上看,前者为一个有形体系,有法律文本,法律条例、法制队伍、法制机器和程序等等,而后者则是无形的体系。前者公认的属上层建筑,后者则理所当然地既与上层建筑紧密联系,或部分地属上层建筑,同时则在社会的所有领域主体交叉式地连接起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但是仅这样表面地看问题是远远  相似文献   

5.
新散文是相对传统散文而言的一次文体突破和创新。和传统散文相比较,新散文的探索者们更关注表达主体内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写作上则借鉴了诗歌、小说等文体形式。它存在的意义是明显的,它使我们在模式化的传统散文之外,又获得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它全新的形式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视角冲击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散文尤其是他的后期散文 ,明显地受到了英国随笔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他所身践力行的“美文”理念、在闲适中真诚地与读者交流的“谈话”风格 ,以及幽默睿智的叙事品格等多方面。  相似文献   

7.
90年代散文创作早已突破了"形散神不散"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人(事)--景--情"、"景-人(事)--理"的特定反应模式,而散文教学却自成一个"与世隔绝"的封闭体系,无论是选择篇目还是知识点都仍停留在20年前的格局.教学的这种滞后的状态,严重损伤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导致散文教学目的难以实现.针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只有解放思想,破除对权威的迷信,才能使散文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进而使散文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相似文献   

8.
疫情无情人有情.党群干群心联心。因交通管制而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党刊工作者,心系疫情、情系家国,基于新闻人独特的视角和党刊人的责任担当,亮相发声、积极作为,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反映社情民意、传播了正能量。  相似文献   

9.
船山诗学发前人所未发,将情景论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情景互生互涵,也成了船山自己诗歌创作的最高意境追求。《洞庭秋诗》则是一组融情入景、因情设景、情景一体的写景抒情佳作,是船山先生在隐居中期,仍无法忘情于山水,无法释怀于国恨家愁的真切写真。  相似文献   

10.
谈关于饮食的散文在周作人的创作中有极大比重,不仅体现了他的散文理论,更重要的是蕴涵自我。本文从周作人的故乡与童年情结、人生理想、审美情趣与历史文化等方面探讨了这些散文。  相似文献   

11.
论合同法中的混合性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同法中某些法律条文确立的法律规则所协调的利益关系,处于双重状态:即有时涉及到交易关系背景下民事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有时则涉及到交易关系背景下民事主体的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与这种类型法律规则相对应的,就是混合性规范。所谓混合性规范,即有时发挥补充性任意性规范的功能,有时发挥强制性规范功能的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2.
在先秦诸子的散文中,《庄子》的文学成就最为突出,是诗的哲学,也是哲学的诗,历来倍受文人的青睐和赞赏。文学史家在论述其艺术成就时多有把《庄子》和《楚辞》并论的,认为二者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明珠,南国艺术的奇葩。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则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则所著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①王国维据屈子的文学精神指出:“南人想象力之伟大丰富,远胜于北人远甚。彼等巧于比类,而善于…  相似文献   

13.
于坚作为新生代诗歌的代表人物,其口语化写作已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他在散文创作上对诗性精神的坚持和建立,为当代散文写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对民间写作立场的坚持,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以及对传统和现代化之间矛盾冲突的焦虑,使他的散文充满了自由、浪漫而不飘浮的诗意,为当代散文拓展了表现空间,也使他在中国当代散文发展进程中有了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前对《论语》的各种注释版本中,对"绘事后素"的注解有两种大的分歧,一则为"后于素",一则为"达于素"。笔者支持"达于素"的观点,引申出"止于素"的内涵。儒家由"情本体"到"礼治观",呈现鲜明的观念序列:性。由对个人的道德规范到对社会的组织规则,是先秦制度文明的体现,表现为"礼义"仁。由对个人的道德规范到对社会的组织规则,是先秦制度文明的体现,表现为"礼义""礼制""礼制""礼治",于今天的制度文明建设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刑罚(criminalpunishment)是对犯罪行为的一种强制性、惩罚性的司法反应 ,刑罚威慑则是基于趋利避害的人之本性 ,以刑罚的严厉性来控制犯罪发生的无形力量。刑罚威慑具有双重功能 ,即针对已然犯罪的特殊威慑功能和针对未然犯罪的一般威慑功能。刑罚威慑在犯罪控制和维护稳定方面的确功不可没 ,但是缘于其先天的内在局限性及致罪原因的复杂性 ,刑罚威慑在犯罪控制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有其限度的 ,任何希冀通过加大刑罚量达到消灭犯罪或控制犯罪的努力都将事与愿违。刑罚威慑的目标应定位于将犯罪现象控制在社会所容忍的限度以内 ,而在司法实践中要达到这一目标还必须兼顾若干影响刑罚威慑效能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诗论中“吟咏情性”与“吟咏性情”有着巨大的不同,标志着两种诗学理路。“吟咏情性”的主要内涵是“情”,是由“感物”而来的“感”情,与“性”的关系不大;而“吟咏性情”的主要内涵则是“性”,由“性”而来的“情”。早期理论以“情性论”为主,宋明以来则主要是“性情论”。“情性论”的“情”个体感性维度明显,“性情论”的“情”则理性色彩突出,从“情性”到“性情”的重心转移显示了中国诗论理性化的价值取向。要用“情性”与“性情”的双重视野来看待中国古代诗论中的“情”才较为全面。在这种双重视野下来审视中国的“抒情传统”,则会有不同的答案。  相似文献   

17.
无形资本扩张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扩张。目前正在进行的第三次经济全球化不同于以往的两次经济全球化 ,在这次浪潮中无形资本成为资本扩张的主导力量。无形资本具有垄断性 ,可以为所有者带来垄断利润 ,追求利润的动力驱使着资本所有者突破国家地域的限制 ,把无形资本作为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获取垄断利润的最佳手段。无形资本主要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张 ,它的扩张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中国家要想抵御发达国家无形资本的扩张 ,就必须培育和壮大民族无形资本 ,使其成为抵御发达国家无形资本扩张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8.
张晶晶 《工会论坛》2009,15(2):152-153
散文是“美文”,更是语言的艺术。散文的语言美是多种多样、富有个性的。有柔婉清新的美,如冰心的散文;有亮丽俊俏的美,如朱自清的散文;有文白杂糅的美,如俞平伯的散文;有铺张华丽的美,如徐志摩的散文。不同的语言表现,弹拨着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语言特征,彰显着作者不同的个性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黄维梁的散文充满着对祖国,对香港,对生活,对人类的爱与关怀,特别是开朗、乐观、热情的人生态度的表现,在高速率快节奏同时心灵空虚情性苦闷的资本世界,则显得特别突出,可以说他的散文创作形成了香港小众文学普遍灰色中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以实践美学的情本体理论分析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艺术的“情本体”精神。《红楼梦》明确地把“情”为人生的本体,并使之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成为一种既植根于现世、又具有超越性的精神。“情”在《红楼梦》里不仅是一种狭义的男女之间两心相悦之情爱,而且是一种广义上热爱人生、热爱生命、热爱世界的“爱”,更是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悟”,一种形而上之“体”,一种既入世又出世之“玄”,也是人生存于世的“本体”。这种本体之“情”,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源远流长,传承悠久。它与儒家的社会本体论、道家的自然本体论互为补充,同时也互相批评,构成中国传统人生本体论的立体交叉网络。情本体美学的理论表述可以明李贽的“童心说”和汤显祖的“唯情说”为代表,屈原的忠君爱国精神为其人格象征,《红楼梦》则是其作品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