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西方的原初文明诞生于不同的地理和历史环境,由此形成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也不尽相同。从文明诞生的轴心时代着手,在文明母体中关照中西原初文明发展的本源,可以基本梳理出以整体关联的中华文明观和主客二分的西方文明观的根源性差异,充分认识到古典的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环境下超越原子化个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是中华文明,连续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历史学专家指出,中华文明绵延传续达五千年,其中蕴藏了伟大的文化力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注入强大动力。从具有古老文化历史的"旧邦",到生命不断更新发展的"新命",如同人类繁衍离不开基因一样,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形成独特的长寿基因,铸就了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性格。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植和升华于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充分吸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果.整体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古代天人互益观在以下四个层面存在深度契合.  相似文献   

4.
在这世纪之交,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问题,中华文明的理论阐释及其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世界性的普遍关注。它关系到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的新建,关系到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以至于世界文明的健康持续发展。正确梳理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认真评析中华文明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业绩,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至关重要。不是有人在谈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么?可以告诉他们,历史证明:中华文明确实蕴涵着强大的辐射力、吸引力、融会力、凝聚力,但绝不具有封闭性、排异性、强制性。在中国历史上,你找不到种族灭绝的血腥、…  相似文献   

5.
文化自信自强的历史根基在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以及民族生命力的文化源泉,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厚植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滋养。中华文明经年累代,从未丢掉民族根本和文化传统,在进入现代化的文明转型时期后,始终促进传统与现代相融相通,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进文化自信自强。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具有独立起源的五大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当历史上的众多古文明由于自然灾害、外族入侵、以及文明融合导致文明发展的断裂或消失之时,中华文明却可以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广土众民的文明特征,政治上的长期大一统,核心价值观的过早形成以及文明发展的先进性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正确理解中华文明历史延续性的原因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易经》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学习时不应急功近利,应当追根溯源,从根本学起。《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等是初学的开始,尤其以《系辞传》为要。学习《易经》要以《系辞传》为核心,兼顾《说卦传》、《序卦传》及六十四卦中的部分卦辞,重点体会《易经》的哲学思想和在哲学思想指导下所折射出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易经》在今天现代化建设中仍然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明 1 5世纪以前在全世界是领先的。中国的丝织、制瓷、筑石窟、造桥以及造船、航海术等多项科技工艺 ,特别是“四大发明” ,首先传播于朝鲜、日本及东南亚 ,再及南亚、非、欧。中华文明促进了亚非欧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欧洲文艺复兴的产生 ,先进的精神文明推动了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总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地区在西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巴蜀地区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了枢纽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明表现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进了文化的自觉与转型,使中华文明得以重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长、生成中,中华文明得到新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使文化强国成为可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自觉,要有全社会主导的核心价值观,有成熟的文化创新体系,有发达的传播体系。必须依靠文化创新体系,通过现代传播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个人价值观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论语》中的探源,论证了中华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12.
(一)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入到进步状态的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恩格斯在其著名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根据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和社会学家摩尔根的历史分期法,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主要时代,即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蒙昧时代是人类采集渔猎时期;野蛮时代是人类创造并从事原始农、牧业时期;文明时代则是人类发明了加工业和艺术产生时期。纵观人类发展史,其中3/5多为蒙味时期,1/5多为野蛮时期,而文明时期只有5000—6000年的历史。尽管文明时期短,但却是人类社会大发展时期,大进步时期。在人类社会的文明史上,依次出现了奴  相似文献   

13.
西方文明的源头是整体主义,城邦时代是希腊文明最灿烂的时期,“地理大发现”使欧洲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西方把普世的当成唯一的,不尊重其他文明,不承认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将使西方文明走入死胡同.中国是承载东方文明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西方文明延续发展的希冀.集体主义贯穿中华文明发展的始终,也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中国正在探索下一代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4.
国际私法的融通性与民族性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论 无论是作为法律学科的国际私法抑或是作为法律部门的国际私法,都是在西方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下萌生和发展起来的,都是西方社会制度文明和文化进步的反映和结晶。尽管国人可以从诸如《永徽律》等法律典籍中搜寻到有关法条及其诠释的只言片语来证实国际私法(学)在古老的中华文明中就已见端倪。然  相似文献   

15.
《诗经》是周王朝以"明德"为主流的礼乐文化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品读《诗经》,能够为塑造理想人格提供丰厚的心灵滋养,从历史文化的视阈中增强文化认同。它启发我们:一要崇德尚礼,提升人格魅力;二要孝悌恩爱,构建和谐家庭;三要积极进取,助力职业成长;四要爱家爱国,担当时代使命。这些修身智慧蕴含无穷的力量,伴随华夏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中国和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针对传统文明所面临的挑战,要积极应对,采取以我为主、兼容并取和博采众长的方法,塑造中国文化新模式,彰显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17.
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是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符号表达和外在体现,意涵深厚且特性鲜明,其国际化传播对于展现中华文明精神风貌、构建中华文明国际化叙事体系和塑造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在东西方文明交流愈发频繁、舆论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传播新环境下,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国际叙事应以思想引领夯实国际叙事的根基,以情感融通强化国际叙事的情感渗透,紧扣时代脉搏推动国际叙事与时俱进,搭建多维立体、灵活多样的国际叙事平台,实现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国际叙事的高效传播。  相似文献   

18.
人类文明史是多元化文明相互依存、共生共存的历史,不同的历史文化、民族习俗、社会制度都会催生出丰富多样的文明类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为理论依据、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鲜明底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明新形态。作为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的文明新样态,它鲜明地体现出协调性、人民性、时代性的特征,进一步彰显和弘扬了全人类共同价值,创造性激活和发展了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为中华文明的新发展注入新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实现新跃升,为推动全人类文明的新发展贡献新智慧,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根基。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个时代的文化思想塑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当时普遍存在的集体议事文化,源于原始民主,本于民本思想,基于国家富强需求,既有制度上的安排,也有思想上的总结,更有实践中的顿悟、学术上的争鸣,并在历史兴衰、朝代更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是从前时代继承和保留下来、存在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部分或全部因素。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史学、哲学、道德、宗教等理论和思想方面,在安邦治国、品德修养、成就事业等实践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三大文化体系之一,在上古时代是独立发展的,形成人类文化的一个独立典型。直到十五世纪,中华文化始终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世界最古老的四大文明除了中华文明以外,其他都已经只能见于古代文献之中。但与此不同的是,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却顽强地生存下来了,并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的文化,具有巨大的凝聚力。今天,这一优秀的文化,又成为维系世界各地中华儿女的牢固的纽带。弘扬、光大这一优秀文化,对于做好新时期的海外统战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