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黑格尔的内涵逻辑只是"思想"的内涵逻辑,他把概念的内涵式发展当做"无人身的理性"的自我运动。在马克思看来,这种神秘做法的背后有巨大的现实性作为基础,它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状态的歪曲表征。马克思解蔽了黑格尔逻辑学的神秘外观,通过费尔巴哈主体概念"双重翻转"的桥梁,最终把"思想的内涵逻辑"改造为"历史的内涵逻辑",从而为《资本论》的创作奠定了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三个维度的批判都超出了政治哲学的范围,具有更广泛的一般哲学意义。第一,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唯心主义世界观,马克思指出头足倒置既是黑格尔法哲学的特征,也是黑格尔全部哲学的特征,进而确立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第二,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发展逻辑",揭示黑格尔辩证法的泛逻辑主义方法的缺陷,马克思走向"在事物自身的发展中揭示事物发展的逻辑"的唯物辩证法的哲学道路;第三,对黑格尔法哲学的自由观的批判,得出自由的实现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创建新国家的结论,马克思完成了政治立场的转变,为自己确立了创立无产阶级哲学的历史使命。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表明马克思的哲学从世界观、方法论、历史观上都已不同于黑格尔思辨、抽象的唯心主义,也显示出其在实践性、阶级性和革命性上与黑格尔哲学具有根本的区别。《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就是使"马克思成为马克思"。  相似文献   

3.
瞿磊 《理论月刊》2005,(6):10-13
对市民社会批判性检视,是黑格尔和马克思政治思想共同的生长点.黑格尔企图以代表客观精神的理性国家,克服基于"原子式个人"的契约国家观和市场经济和谐论.马克思纠正了黑格尔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的"头足倒立",发掘出国家的私有财产根基,从而给理性国家除魅.通过批判人在政治共同体和市民社会中的双重存在导致的异化,马克思超越政治解放实现人类解放宏伟理想,彰显了马克思学说"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语境中,共产主义既是实践活动可确定的目标(取代资本主义的新型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低级阶段),也是历史进步的理想社会发展状态(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从当前对历史发展的认识限度上看,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处在必然王国的逻辑终点与自由王国逻辑起点的交汇点上:作为自由王国的逻辑起点,它具有理想性,不具备直接实现的逻辑规定性;作为必然王国的逻辑终点,它具有现实性,虽然它与共产主义低级阶段之间有一个未知的历史发展阶段,但在逻辑上可以通过事实层面上的历史持续不断进步而无限接近它。共产主义确定为历史终点的现实意义不在于把共产主义作为历史进步的最终结果,而在于我们在历史起点上通过坚持不懈地追求实现它的过程中来证明它的在场。当前的这个历史起点就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去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共产主义观长期以来被当成乌托邦来理解,致使其深刻的意蕴被遮蔽。摆脱这种境况,澄明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哲学意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哲学意蕴体现在实践性、批判性和历史性三个重要维度,既是说,马克思共产主义观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社会实践是批判的、历史的。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立足于实践性、批判性和历史性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之中,它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而且还具有超越性。无疑,阐明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哲学意蕴,才能领悟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真实意蕴及其意义。很显然,深入研究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哲学意蕴及其当代意义,对于我们坚定共产主义信仰,领悟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精神,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分工理论主要探讨了分工与人的发展的内在逻辑,指出分工的历史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社会分工程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人的解放程度有着密切联系,并明确了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消灭分工"。马克思关于分工与人的发展理论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推动生产力、人类解放和世界历史的发展中都具有重要影响。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向着造就全社会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发展空间、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向共产主义世界历史转变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现实的人"概念贯穿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马克思以"现实的人"区分"政治的人",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理性国家观;第二阶段,马克思以"现实的人"反对"绝对精神"和"自我意识",批判黑格尔和鲍威尔的思辨哲学;第三阶段,马克思对人的理解从"现实的人"走向"现实的个人",并把"现实的人"的概念内涵最终确立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下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现实的人"概念内涵的最终确立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斯密的经济人思想即"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这一思想在古代农业文明向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转型中起到了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进步意义。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则弥补了斯密的片面性,从社会历史角度指出工业文明在上升过程中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资源的耗竭以及社会的两极分化。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则从逻辑的角度展现"人人为自己,大家会很惨"的结局,这也是对斯密逻辑片面性的一种弥补。只有在总结了经济人思想的正反两面性的基础上,才能树立科学的经济观。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是第一个使现代性成为问题的人。他从思辨和理性的角度观照了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失落以及现代文明的历史意义问题,在其艺术观、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中表达了一种矛盾的反思意识。他使对文明与人性冲突关系的现代性批判在张扬理性的思路上发展到极致,黑格尔本人也由此成为疏远人类的存在本源最远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0.
邱程 《桂海论丛》2023,(1):24-29
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异化观主要有启蒙时代思想家的权力异化观、黑格尔的思辨性精神异化观、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等。它们的共同缺陷是脱离了人类社会真实发展历史。基于人类真实历史进程,马克思扬弃思辨性的精神异化观和人本主义异化观,创立了劳动异化理论。马克思认为自然分工是劳动异化的一个社会历史原因,消除劳动异化要依靠生产力的发展而非仅仅在扬弃劳动的对象性和人的本质复归上兜圈子。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样,劳动异化论肯定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为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社会发展过程奠定了认知基础,也预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异化观虽曾受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但为了深入剖析当时的政治经济现象,他提出了劳动异化的思想,并把"异化"作为基本范畴批判资本主义,论证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赋予异化概念以全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学界一直认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经黑格尔并可上溯至斯密,但一个新的资料表明,这一认识忽略了与斯密同时代的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弗格森的"civil society(文明社会)"概念对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影响。黑格尔在继承和改造弗格森"文明社会"概念的基础上,赋予德语词汇"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新的含义。相较弗格森的"文明社会"暗含资本主义之意,黑格尔的"市民社会"则明确指称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正是在继承和批判、借用和弃置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了唯物史观。但是伴随着市民社会"普遍性原则和特殊性原则"矛盾而来的并不是弗格森担忧和预言的文明的中断或崩溃,而是马克思经过科学严密的论证所得出的和历史必将证明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灭亡。  相似文献   

13.
本期推介     
<正>共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倡导的新发展理念,与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独占性、追求共产主义公有性与彰显人类解放主体性的整体逻辑呈现出价值意蕴的内在契合。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实践合理性研究"的成果《马克思共享观的三重"实践逻辑"进路》一文中,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李腾凯提出,马克思共  相似文献   

14.
立足于当今时代,结合历史与现实,有必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再认识。这种再认识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在社会主义内在本质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是"功能论",主要从社会主义应具有的功能,即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角度来把握社会主义的深层规定性;在社会主义外在形态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共产主义是一种"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在社会主义实现路径问题上,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逻辑,新社会因素已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产生,将经过一个相对和平而漫长的自发过程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则呈现为一个从现有前提和条件出发的自觉而现实的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5.
《传承》2015,(10)
在马克思的思想史上,黑格尔的影响地位不可动摇。黑格尔建立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和绝对精神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对早期马克思影响深远,但随着对人类历史和社会研究的深入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马克思逐渐对"个人"应有的状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提出了"现实的个人"思想,他在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抽象的个人"概念的基础上,展开了对黑格尔个人观的批判和扬弃。  相似文献   

16.
王海兰 《前沿》2009,(1):49-51
作者认为,“感性”都是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前提”或“开端”,但是“感性”这一概念在他们各自的体系内的规定是不同的,它的规定在他们之间本质上是一个辨证发展的过程,也即从黑格尔的“抽象的无”过渡到费尔巴哈的“直接的有”,再到马克思“具体的无”的过程。而一个体系对它的前提的说明和规定就已经蕴舍了整个该体系的本质及其所运用方法,所以我们通过考察作为他们体系前提的“感性”概念的不同规定,就可以弄清楚他们的学说的具体关系,并且阐明马克思是在“什么意义”上综合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问题是黑格尔和马克思哲学共同的"问题域",他们分别开创了"理性现代性批判"与"资本现代性批判"两种现代性批判的不同理路。尽管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源出于对黑格尔现代性立场的继承及对其所揭橥出来的现代性问题的"再解答",但两者之间在对"现代性"亦即现代性的规范基础、批判方式及其重建现代性的方案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澄清这些差异不仅对于在多元的现代性批判话语中理解并区分这两种最为根本的现代性批判范式,而且对于在现代性视域中重新理解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曾不同程度地受到黑格尔哲学理论的影响,尤其是在对"现实"这一范畴的探究中,更是受到黑格尔现实观的重要影响。因而,对黑格尔现实观的研究对于促进对马克思现实观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黑格尔的现实观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超越,他将现实和存在加以区别,提出现实是本质与实存、内部与外部的直接统一,认为哲学的内容就是现实,并努力实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与以往西方传统哲学的现实观相比较,其现实观具有理想性、历史性和能动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正义观具有独特的理论特质,其内在包含着事实与价值、批判与规范、历史与现实三重相互对立统一的规定性。因此,马克思正义观在逻辑本质上是一种辩证的逻辑,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批判维度与规范维度、历史制约与现实可能的辩证统一。为此,只有从辩证的双重维度出发,才能澄清关于马克思正义观的争论,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精髓,揭示马克思正义观的真实意义与革命性质。  相似文献   

20.
当前人类文明形态的深刻变革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实践,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支撑和引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一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特文明叙事,它立足实践来勘定文明的存在论基础,透过阶级矛盾来把握文明变迁的深层动力,着眼世界历史来剖析现代文明的层级格局,彻底变革了从观念论出发把文明等同于理性进步的思想传统,凸显了文明的实践性、阶级性和历史性。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通过资本批判“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将现代文明的实质诊断为“资本的文明”,揭示了资本文明在创造巨大生产力的同时所造成的“过度”和“野蛮”,描绘了以“真正的共同体”推动“自由个性”生成的新文明图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对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进方向,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自觉与文明自信,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建构具有至关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