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受教育者民族主体身份和国家公民身份共生共长的过程,具有民族性、多元性、开放性、统一性的特点和政治认同、文化整合、社会归化的功能。该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所接受并掌握的一定政党或国家的公民性民族观与受教育者实际的民族观水平之间的矛盾,具体矛盾主要有民族主体身份、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民族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国内外环境引起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从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社会协商对话"到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入开展"社会协商",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协商,其概念谱系与核心要义渐趋明晰,在实践中也逐步形成了多元主体平等协商、合作共治的中国特色社会协商治理模式。但是我国的社会协商治理突出地面临着价值认同约束、主体边界约束与制度供给约束等多重困境,应从涵养认同基础、重构主体边界、完善制度体系等多维路径入手,全面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国特色社会协商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3.
党员意识是共产党员独特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在观念上的反映,是在对党的纲领与任务的认同、对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与任务的认同、对党的组织与纪律的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党员意识的强弱是影响党员提高素质、增强党性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关键。增强党员意识是当前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达到的目标之一。针对新时期存在的党员意识弱化问题,笔者认为应更加努力地做好以下几点。一、不忘党员身份党员是工人阶级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这种概括表明了…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建设实践告诉我们,党政领导干部(以下简称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做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下简称荣辱观)的楷模是关键,探索健全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是保障。一、领导干部道德建设中的角色目标定位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领导干部在政治角色、道德角色扮演过程中,应该把以下角色实践作为主要的价值取向。1、有良心、敢负责的道…  相似文献   

5.
《人到中年》的陆文婷是新时期文学中第一个产生巨大社会效应的多重身份的角色,一个兼具医生和病人双重身份的知识分子。从近代文学开始,文学叙述中的疾病、医生、病人就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生理和职业标志,而是颇具丰厚文化意蕴的隐喻。当谌容赋予知识女性陆文婷以眼科医生的职业身份、并将她悲剧性的人生安排在病榻上进行讲述的时候,她的故事就逸出了批判"左倾"思潮、呼吁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等政治主题,传达出更多对知识分子和女性的社会主体建构和自我身份认同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国家认同是个体在文化认同下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和国家情感的认同,以及由此产生的捍卫国家利益的行为倾向的主体意识。大学生"国家认同"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应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以及大学生身心发展与政治心理发展规律,遵循科学性、导向性和民族性原则,从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倾向四个维度去构建,指引大学生确认中国公民的身份资格,认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形成对国家的归属感和依恋感,捍卫国家利益,促使大学生以振兴中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己任。  相似文献   

7.
社会治理的一切物化设置和社会治理一切活动的开展,都包含着对人的身份的默认。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一切行动,都是与角色联系在一起的,是角色扮演的活动。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中,等级身份制瓦解了,而身份并没有消失,一个国家的全体国民都获得了公民身份,除此之外,部分国民还会获得一些具体的身份。在工业社会,人们除了拥有居民、公民等抽象的身份之外,还会在自己的人生努力中去获得一些具体的身份;身份是角色扮演的前提条件,但身份更多的时候只具有标识的意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发挥作用的是角色扮演,特别是在组织之中,人们总是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身份正在受到冲击,而角色的功能则不断增强,我们正处在一个身份走向消失的历史进程中。因而,社会治理也将从对身份的维护转向对角色的规范上来。  相似文献   

8.
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江凌 《求实》2006,1(3):74-76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创造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前后衔接密切相关的两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创造要经过从主体提出和倡导的政治思想向受教育者个体自我政治思想飞跃、从受教育者个体自我政治思想向其政治行为飞跃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一方面要取决于受教育者行动的效率,另一方面要取决于受教育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社会主义中国,要顺利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就要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自觉地遵循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的主体性、人与外界的关系及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应强调主体性作用,促使受教育者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角色的互动关系;坚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失地农民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出现并不断壮大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失地农民问题是一个包含了经济利益、社会权益、政治权利及文化融洽、社会和谐等内容的综合性问题。失地农民无论是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还是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农民",要真正把角色转型为"市民",必须通过外部赋能与自身增能,既获得外在资格的市民化,又获得内在素质的市民化,实现自身在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身份认同等方面的市民化转型,才可能适应城市,成为合格的新市民。笔者主要对影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社会运行的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的演进伴随革命胜利、国家重建和社会良性运行的核心目标进程,发挥着社会功能的认同、规范与整合作用,而伴随当代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与良性运行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现实中演绎出时代的浪花,要在包容世界、应对转型、社会重构和国民自我觉醒中展示自信、突出责任、表征文明和重塑道德。  相似文献   

12.
刘会清  姜莉 《理论学刊》2013,(2):104-107
中国朝鲜族是指作为中国56个民族之一的、享有中国国籍的朝鲜人。朝鲜族的民族认同主要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对自身少数民族身份的认同;二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朝鲜族对自身少数民族身份的认同及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建立在与其它兄弟民族的利益共同体基础之上。解放战争时期,朝鲜族民众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取得在东北乃至全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朝鲜族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东北剿匪和解放东北过程中,朝鲜族是主力军之一;其二,在解放全中国过程中,朝鲜族很好地发挥了后勤保障作用;其三,在东北地方政权建设中,朝鲜族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社会全面转型的情形下,国人的自我认同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梦的提出为自我认同提供了新契机,也给自我认同提出了新目标和新要求。通过发挥个体心理机制和社会影响机制的作用,同时辅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手段,把中国梦的内涵融入到国人自我认同的规范和准则之中,使自我认同的实现与中国梦的内涵相呼应,这既是实现国人自我认同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网络认同是基于技术网络的网民主体围绕着网络化生存目标,在网络互动过程中展开的身份识别、信息共享、价值趋同的建构性行为共识活动,并具备相应的特征。从规律、机制、社会的需要来看,建立"中国梦"网络认同有其必要性;从多样性、针对性、实效性来看,构建"中国梦"网络认同机制有诸多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山  向勇 《探索》2003,(5):105-107
本文借鉴主体性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提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理念.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一样处于主体地位.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促进受教育者主体个性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二维价值功能,并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加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使受教育者主体全面发展的主题,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身份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的位置体现,辅导员身份认同对于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影响。文章试图在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通过内外群体的过程比较,探讨辅导员身份认同现状、危机,以及组织、同侪、学生等各种群体力量如何与辅导员自我一起建构和形塑了辅导员群体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跨世纪的、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当务之急,我们必须将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一、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内涵 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借鉴社会认同理论和MEIM量表,通过对2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探讨了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的表现,互联网使用行为的不同层面对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在认知、情感两个维度表现出较高的文化身份认同,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从认知、情感向行为逐步递进的过程;互联网使用行为与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之间存在着较显著的效应关系.文章认为,维护和强化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必须建立在关注个体互联网使用行为的基础之上,因而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相似文献   

19.
《求实》2014,(10)
网络公共话语空间作为公共领域在虚拟空间中的表现形式,强化了公众获知信息和彼此联系的能力,成为公民沟通对话的公共空间和社会行动的建设性场域。文化公民身份从外延、内涵和深度三个层面对传统公民身份进行了修正,以超越民族国家局限的多层框架容纳包括公民身份实质维度和积极公民身份观在内的多元理念,将文化、符号、参与、认同等要素融合到公民身份体系内,为公共沟通和对话提供一种共同话语体系。社会认同建构是个体社会身份确证、心理情感归属以及观念与行为互动的过程,它通过文化公民身份这一纽带在抗拒性、规划性和合法性三种认同方式中的转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洪树 《探索》2015,(1):45-51
社会协商是近代以来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过程中整合社会力量与构建共享性社会秩序的产物,具有内生性特征。内生自发的社会协商,在当代中国演化成为促进中国底层社会自治和政治-社会沟通合作的多元民主活动、对话平台与整合机制,是中国对社会民主的一种独特探索,是以协商为主要民主偏好的中国特色协商政治的重要组成内容和建构渠道,有丰富的理论资源支撑。多维理论审视下的社会协商,形成了现阶段以党和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协商为主、社会力量主导下的社会协商为辅的中国特色社会协商发展逻辑。它的未来生长和民主功能发挥,将在培育"强政府"与"强社会"的同时,促进二者在沟通协调中互动合作与和谐并存,进而建设中国特色的"强政府-强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