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佘祥林“杀妻冤案”中的主角佘祥林,已经被当庭宣布无罪释放;与此同时,当时审办佘祥林杀妻案的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部门的涉案人员均已被停职,静候审查;佘祥林的代理律师张成茂还透露,如果包括精神赔偿、伤残赔偿一起,他们将向法院提出最少1000万元的赔偿数额(见4月14日《湖北日报》)——从中国传统的眼光来看,这算得上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好似飞鸟各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相似文献   

2.
赵海宁  石仁勇 《人权》2005,(3):50-52
2005年4月13日上午,湖北省京山县人民法院对佘祥林故意杀人案进行再审,当庭宣判原审被告人佘祥林无罪,审判长告知佘祥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在本判决生效后他可依法申请国家赔偿。至此,震惊全国的佘祥林“杀妻”案沉冤得雪,此前佘祥林因“杀妻”罪名付出了3995天囚禁生活的代价,其家人也因申诉而经受了诸多磨难。妻子失踪,佘祥林成了“杀人犯”1994年初,湖北京山县雁门口镇何场村村民佘祥林的妻子张在玉突然失踪,后经双方家人四处寻找,始终没有找到。因为张在玉患有精神病,当时,身为京山县马镇派出所治安巡逻员的…  相似文献   

3.
针对正在热议的湖北京山县的佘祥林杀妻冤案,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万鄂湘做出回应:“刑法的功能或者说刑事诉讼制度的作用,除了惩罚和打击犯罪、维护公共秩序和安全的同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或者说是同等重要的功能,那就是保护无辜和维护人权,这也是司法特别是刑事司法的双重功能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11年前,佘祥林因涉嫌杀死妻子被判处死刑,后被法院以故意杀人罪改判有期徒刑15年;11年后,被杀之妻张在玉突然现身,这起特大冤案的真相浮出水面。4月13日,京山县人民法院再审佘祥林故意杀人案,当庭判决佘祥林无罪,立即释放。对于这…  相似文献   

4.
刘晓林 《人权》2006,(3):12-13
2005年4月13日,身披“杀妻”罪名蒙冤入狱11载的佘祥林,被湖北省京山县法院重审并当庭无罪释放。同年10月27日,佘祥林及其家人共获国家赔偿45万元。至此,轰动一时的佘祥林“杀妻冤案”终于尘埃落定。中国近年来所进行的一系列司法制度改革,目标直指公平与正义,以期为和谐社会提  相似文献   

5.
孙爱东 《半月谈》2005,(8):24-27
“佘祥林案”注定会成为中国法治史上一个标志性案件.湖北省京山县青年佘祥林。因为一起荒谬的涉嫌杀妻案被当地法院两次判处死刑.再审被改判为15年有期徒刑,在经过长达11年的监禁之后.因为妻子的意外归来而被释放。“佘祥林案”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也进一步凸显出加快我国司法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如何使类似的人间悲剧不再发生,如何完善我国的司法体制.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法原本规定了一系列办理刑事案件的原则、期限和程序,但佘祥林案件的侦查、公诉、审判是扎扎实实地走了过场,以致把一个无罪的青年两次判处死刑。这是一个冤假错案的活标本,教训是深刻的。冤案因何造成造成这起冤案的直接原因是公安警察的刑讯逼供。按照正常思维,当一个人面临“故意杀人”的指控,面临被判死刑的结局时,只有在他遭遇“生不如死”的可怕场面下,才有可能在供认状上签字。佘祥林之所以“承认杀人”,是为屈打成招所致。一个正常健壮的28岁小伙,不是打得受不了,谁会承认自己杀人呢?除非他有精神病。只要被“关进去”了,人…  相似文献   

7.
佘祥林案成了当今司法“失误”的又一案例 ,把佘祥林错判为杀人犯 ,判了15年 ,到今年已坐了11年牢 ,牢已经坐了 ,再也无法补救了。现在的问题是 :司法机关要向佘祥林赔偿多少损失?至于怎样处理当时的办案人员 ,他们是怎样办错案件的 ,又怎样搞逼供的 ,已时过境迁 ,一般也不会有什么追究了。其实不管是法院还是公安机关出钱赔偿 ,统统都不是他们的钱 ,肯定是当地财政部门拿钱 ,而财政部门出钱 ,也不是财政部门的钱 ,而是纳税人的钱。看样子 ,我们广大纳税人要为这起冤案买单了。佘祥林白坐了11年的牢 ,不光是他 ,还有他哥哥佘锁林被关押41天 …  相似文献   

8.
有罪推定     
西方国家司法理论和实践中有一条著名的原則,这就是“无罪推定”原則。这个原理的中心意思是说,一个人未经法院判决确定为有罪之前,不得把被告视为有罪的人,有罪无罪不能确定时,应当推定无罪,罪轻罪重疑不能定时,应推定罪轻。这里强调的是,成为刑适其罪的人。必须具有法所规定的诉讼程序。无罪推定首先是对受刑事指控的人在诉讼中所具有的被告人的法律地位的椎定。正因为其是否最终被置于罪犯的法律地位还未被法院依据事实、证据加以证明,所以,法律才给被告人以充分  相似文献   

9.
司法面临信任危机如果说法律应当让人信仰,那么,法院则应当让人信任,法官则应当让人信赖,判决则应当让人信服。简言之,法无信不立,信任乃法院的立身之本。可是,继湖北佘祥林、河南赵作海个人的劫难之后,司法面临的则是信任的浩劫——人们对法院的信任度跌至负数。聂树斌案可谓这一负数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曾祥林是湖北佳元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和武汉新闻148律师专家团成员,曾获武汉市“十佳律师”提名奖,其所在的律师事务所是市级文明律师事务所。在一般人眼里,律师就是帮别人打官司赚钱。但曾祥林却不这样认为,他说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才是律师执业活动的  相似文献   

11.
公安执法工作中的人权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佘祥林“杀妻”冤案引起各媒体、法学机构及学者专家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广大民众对人权保障的高度关注。文章结合公安工作实际,对公安工作中侵犯人权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入剖析,对公安机关应切实加强人权保障的改进措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面对警察。我们有多少感激就有多少期待。所有的期待其实都包含着对警察权与公民权利的双重期待。3月1日施行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正是通过对警察权力的调整.带来对公民权利的界定的法律。以前出现诸如“处女卖淫案”、“佘祥林杀妻案”等问题。就在于过去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过多地赋予了公安机关“自侦自裁自执”的权力。一个法治社会.必须更加明确地规定警察能够行使的权力。  相似文献   

13.
轰动全国的佘祥林案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了,但这起案件背后反射的法律问题不得不引起作为法律研究者和学习者的我们的深层次思考。佘祥林是在证据不足、疑点重重的情况下仍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的,这点反映出目前我国刑事司法领域在刑罚适用中偏重刑罚的一般预防,而对犯罪人的人权保护明显不足,忽视了特殊预防的趋势。笔者认为,在对犯罪分子定罪量刑时除了考虑一般预防的需要,还应考虑特殊预防的需要。只有两者兼顾才能完美的实现刑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正> 媒体多次报道,山西长治市委书记吕日周亲自在长治日报掀起了舆论监督风暴,多次亲自批示(吕讲:“只要我不批示,稿子就变样,就没有新闻监督的内容。”),有一次竟然批评了副市长。这样的报道让人很兴奋。可是我读了今年1月27日第4期《中国新闻周刊》报道:“长治日报差不多把当地的各级官员都批评过了,但却没有批评过吕书记本人,哪怕一次。”才明白又上了一当。这种只批评下属、官员“钦点”的监督,不是真正的舆论监督,是注水货,我们不能把水货当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只有发展到一定程度,它的媒体舆论才会出现一种相对活跃的场面;物质基础足够丰富,社会氛围足够宽松,才容许各类媒体参与其中。现在社会上各种声音越来越多正是说明我们国家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媒体终归是媒体。它不能替代司法审判的地位,否则就会有牝鸡司晨的嫌疑。那么,这就亟需我们划清司法审判与新闻舆论监督之间的界限,把握好司法公正与新闻舆论监督问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马剑 《中国保安》2004,(10):4-7
“这个案子不能旁听,审理是不公开的!”在北京某区级法院的门口,当记者把身份证递过去希望换取一张旁听证时,接待处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说道。“为什么不能旁听?”记者问。“这个案子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所以审判过程不公开,除非你是当事人的近亲属,或是被当事人允许,才可以进去。”工作人员解释道。“那结果呢!我也不能知道吗?”“审判结果当然是公开的,到时候你可以过来听,不过什么时候宣判,就要等法院的通知了。”隐私这个敏感的话题,在崇尚法治的今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也渐渐从避而不谈,到积极主动要求保护。许多人已经拿起了法律…  相似文献   

17.
如果问,近年来中国最引人关注的案件有哪些,沈阳刘涌黑社会案无疑应该算一个。且不说他是如何从一个街头小混混,在短短的几年间,“资产”暴增至数亿,创造了中外财富积累史上的神话,就说此人被审判的过程,也有点特别。从被铁岭市中级法院判处死刑,到辽宁省高级法院改判死缓,引起媒体和民间舆论大哗,最后,最高人民法院提审才了结此案。2003年12月22日,最高法院在锦州法院宣判,撤消辽宁省高级法院的判决,维持一审法院的死刑判决。 刘涌恶贯满盈,死刑是罪有应得。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书写得明明白白,广大善良百姓  相似文献   

18.
王威 《民主与法制》2010,(12):30-30
近期,被称为"翻版佘祥林"的赵作海冤案成为舆论焦点。十年前,河南柘城县村民赵振晌和邻居赵作海打架后失踪。一年多后,村民发现一具无头尸体,以为死者就是赵振晌。警方据此抓捕了赵作海,后来赵作海以故意杀人罪获刑。岂料十年过后,赵振晌安然回到村里,一起冤案就此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19.
2013年4月25日,河南平顶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纸无罪判决,让被羁押12年的李怀亮重新获得了自由。与佘祥林、赵作海、张高平等“冤案”不同的是,该案被害人并未“生还”,“真凶”也未出现,这种情况下的无罪判决,极具现实参酌意义。  相似文献   

20.
燕继荣 《同舟共进》2008,(10):29-29
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又出"快人快语"。面对数十家媒体,他直言不讳批评某些官员不懂新闻,回避新闻的现象。并断言:谁不能够切实做到重视、善待、依靠和借助媒体,不断增强引导新闻媒体舆论服务现代新昆明建设的能力,谁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