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十七大报告描绘了两幅正义社会的图景。正义社会最鲜明的特征是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正当型和谐社会。在特定价值观基础上,法治国家的权力和法律的正当性建立在所有相关人员的利益均衡关系上,信奉在物质不平等的前提下推进和追求政治平等和权利平等,并在推进和追求政治平等和权利平等过程中改变物质不平等。全球正义观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面临重大问题时的理论勇气和实践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当代性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
严密法治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其实质是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法治体系,体现了法治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具体运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践行严密法治观,加快完善生态法治体系,须实现科学立法严密化、严格执法针对化、公正司法权威化、法治监督实效化、党内法规完善化、全民守法自觉化。  相似文献   

3.
民法作为现代法制的基础,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浓郁的人文气息。民法理念是人类历史文明在民法上的典型表现,体现着市民社会的价值追求。民法理念的内涵丰富,其本质是正义,其核心表现为私权神圣、人格平等和私法自治。在民法的发展史上,民法理念经历了从形式正义到实质正义的转变,现代民法理念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当代中国,弘扬民法理念对于培育市民社会和建设法治国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义”始终是西方自然法的最高价值追求。本文从自然法发展的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历史时期中 ,找寻蕴藏其中的正义观念及其理论思维方式 ,提出自然法的正义观在历史中走过了自然本体、自然本体之异化的上帝本体、社会本体和程序本体四个不同阶段 ,并分析说明 ,当代中国法治社会可以从这种历史变迁中汲取什么。  相似文献   

5.
罗尔斯的正义观以“公平正义”为核心,提出了正义的两大原则:自由平等原则及公平平等和差别原则,强调正义是评价社会制度的一种道德标准,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公平正义作为人类社会一种基本的善,不但适用于西方,也适用于中国;不但为资本主义所要,也为社会主义所需。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弃罗尔斯的正义观,对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法治国家建设中,警察法治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对于法治文明的实现具有突出作用的程序,必然要率先走向文明,确立程序正义。警察程序正义要求在进行任何一种警察行为时,都必须遵循起码的、正当的程序。警察程序正义的内涵应当是实体性的程序正义,而不能把程序仅仅作为形式上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正义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基础之上的,是对正义进行科学的反思,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正确理解马克思正义观的内容及实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法治正义进行了多方面深刻阐述,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承"依法治国"之前,启"全面依法治国"之后,将法治正义的价值贯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理论语境下,它以马克思主义法治正义观为指导,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法治正义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对西方法治正义理论的批判吸收;在问题语境下,它接续了中国法治正义演进的历史实践和法治正义的理论演绎;在时代语境下,它承载了新时代美好生活新需求,接续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生动实践,观照了全球正义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正义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基础之上的,是对正义进行科学的反思,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正确理解马克思正义观的内容及实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法律正义的主要成因在于法需要有正义的进入 ,需要以正义作为一种基本的价值目标 ,以导引法和法治在其基本路向上达致比较理想的境况 ,使社会主体从法律秩序中获取正当利益。而法一经以正义为基本价值目标 ,其本身转化为法律正义 ,法的规格和精神品格便也因之而升华。正义是检视或评判法之良恶优劣的无以阙失的标准。正义之中包含大量具有普遍真理意义的规范。在法中摒弃或作贱正义 ,便会使法沦为恶法或劣法。正义观念是促进法的进步性变革的经常性力量。正义也是法之阙失的一个重要弥补力量。法律正义注重以富有理性的方式实现其价值 ,重建置富有理性的社会制度特别是社会资源配置制度 ,注重在权利义务分配机制、经济机会、社会生存和发展条件方面确立、维护并保障实行正义的制度。这是正义的主题 ,也是实现法律正义的主题。法治如若漠视以社会正义或分配正义为其精神中枢 ,就易于甚至必然会蜕变为精巧的 ,层次更高的专制暴政。实现法律正义价值 ,也需要注重形成和实施合乎理性的补偿制度和处罚制度。法律正义的实现 ,在中国与法治国家建设有着无可阻碍的关联 ,这种关联首先渊源于法和正义的天然联系。现代法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正义之治 ,就是以充分体现正义的良法美制所实行的治理  相似文献   

11.
“朴素正义观”是近年来司法领域的一个热词,法律适用中尊重人民群众朴素正义观是现代刑法正义理念的核心。同态复仇下朴素正义观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植根于社会民众的情感价值中,尽管与现代刑法正义理念存在一定的冲突,但也不能全盘否定该朴素正义观对现代刑法正义理念的维护与促进。构建现代刑法价值理念与朴素正义观相融合,要创新刑事司法中人民陪审员的庭审模式,法官需在自由裁量权内充分考量朴素正义观,并加强刑事立法中对朴素正义观的回应。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的理论成果,继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理论与正义精神。正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存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正义主题和制度与美德两大载体,也内在地包含着民族国家正义和国际正义。  相似文献   

13.
法律与正义密切相关,并紧随其变化而不断发展。由于传统民法与“形式正义”的困境,经济法及其所负载的“实质正义理念”得以产生。经济法的实质正义理念以“有限自由”和“实质平等”为基本内涵,具体体现在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调整方法和具体制度之中。其存在对经济法学和法学理论都有着重要意义,而其实现又需要相应的立法、执法和司法机制作为保障。  相似文献   

14.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旨归。实质上,"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二者有机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奋斗目标,与"中国梦"高度一致;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诉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的道德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5.
警察法治建设的目标体现在法治的诸多环节之中。警察法治建设作为现代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形势下面临诸多挑战。当前警察法治建设在警察立法等各方面都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加强和改进警察法治建设应确立警察执法的基本原则,最为关键的是确立法律思维方式为警察执法的职业思维方式,其核心是通过程序正义来实现实体正义。  相似文献   

16.
罗尔斯与马克思都高度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批判并力图消除社会中的不平等,进而形成了各自的正义观,为各自所处时代的社会制度建设提供了指引。通过对二者正义观的比较,可以对二者正义观在目的、出发点、侧重点上的共同点以及内容、理论构想、实现路径上的差异进行梳理,使之能更好地应用在中国式现代化社会的法律制度建设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指导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法正义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原则得以实现。但是,仅仅限于形式法治的逻辑,正义证成远远不够充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总结法治建设新成果,制定了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的总方针。在此之前,已制定的《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以大局领导的形式补正了党领导社会主义法治新十六字方针对正义伸张的论证,推动实现形式法治和实质正义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正义是法哲学中的一个古老的伦理道德范畴。马克思的正义观是对西方法哲学的正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内容包括价值正义和制度正义两部分,具有科学性、现实性和革命性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义观的理论建构,必须以马克思的正义观为指导,马克思的正义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当前,马克思的正义理论思想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尽管正义在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中一直被视为当然的主题,但是与以往的正义理论不同,现代正义观念是建立在自由、平等与民主这三个基本支点之上的。具体说来,自由是现代政治制度的确立原则,平等是社会稳定的调节原则,民主则是实现二者的途径或手段。自由、平等与民主的观念不但是现代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价值,而且构成了现代西方政治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绝大多数理论或学说都将这些基本价值视为前提与标准。由于历史条件与社会矛盾的变化,人们对于自由、平等与民主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从而导致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激烈争论,并影响着当代西方社会的自我调整与变化。  相似文献   

20.
佛莱德列希(C.Friedrich)的政治学分析框架对于我们理解当代政治学具有重要的思想启发意义。他从自由、权威、秩序、正义与平等诸角度对政治学进行重新的诠释。当代政治学需要政治学同仁之间不断的互动、交流、沟通和理性批判,体现新鲜的时代价值与重要的启蒙意义,为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的社会建构提供学理分析的政治智慧与政治分析新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