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西政报》2006,(2):4-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许多问题,形势严峻,不容乐观。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现就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2.
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决定设立“文化遗产日”。其主旨是能够增强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促进我国尽快建立“以国家保护为主、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新体制”,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与此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许多问题,形势严峻,不容乐观。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现就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  相似文献   

4.
文化遗产经过千百年历史风雨的淘洗.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是保护我们的情感与精神家园.也是维护全球化时代我们的文化独立与主权: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政报》2006,(2):21-23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与此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许多问题,形势严峻,不容乐观。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现就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十分严重,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必须秉持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虢筱涵 《传承》2013,(11):121-123
白族游神仪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保护具有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建设先进的文化、提高文化自觉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这些保护在全球化背景下仍面临着许多问题,为更好地保护白族游神仪式,促进其发展,提高人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提升游神仪式的艺术性和人文性将会是可供借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为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2005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设立国家  相似文献   

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与此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许多问题,形势严峻,不容乐观。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现就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有关问题通  相似文献   

10.
布朗族的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农耕文化、茶文化、纺织文化、建筑工艺、手工工艺、语言文学、民间歌舞艺术、宗教文化、民俗礼仪文化和民间信仰文化等等。在经历了社会发展变革和现代强势文化的冲击后,布朗族的许多文化遗产已经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就目前而言,布朗族文化遗产面临的最大困难仍然是保护与传承的问题。保护与传承,是相辅相成的。所谓保护,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民间自觉及引导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永涛 《前沿》2009,(5):82-85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和乡村域市化过程中加快失落的背景下,民众的主体性、民众的文化自觉、民间力量的热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2.
白族游神仪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保护具有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建设先进的文化、提高文化自觉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这些保护在全球化背景下仍面临着许多问题,为更好地保护白族游神仪式,促进其发展,提高人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提升游神仪式的艺术性和人文性将会是可供借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件大事,关乎民族文化精抻的延续,中国当前的保护工作最需要的就是真正地用文化沉淀观去实施。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是怎么形成的呢?是靠慢慢的积累和沉淀形成的文化的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文化的破坏却可以在一眨跟间完成.而破坏一旦形成.要挽回就极其困难,在这个层面上,要恢复被破坏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的难度可以和破坏了自然生态再去恢复的难度持平,或者说根本不可能.  相似文献   

14.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深入开展海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工作,促进乡村振兴、传统文化传承,更好地服务海南自贸区(港)建设,海口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专题调研组,到海口市群众艺术馆、龙华区骑楼老街等地现场调研,并前往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称“新疆”)考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工作。  相似文献   

15.
杜晓帆 《人民论坛》2023,(9):103-106
当前,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处在新的发展阶段,亟需建构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彰显文化自信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面对新的问题与机遇,力求在保护理念、管理方式、阐释利用和学科建设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构建涵括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系列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社会功能性分级分类管理和中国“文化遗产学”四个方面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相似文献   

16.
鲁雯 《思想战线》2021,47(3):55
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看, 包括文化遗产在内的传统, 一方面是在历史中产生的, 另一方面也必然在历史中发生变化。传统文化的持有者没有义务, 为他人对“原生态” “本真性” 的想象而生活在“过去” 。只有激发和尊重其文化自觉, 避免以他者想象的历史传统强加于人, 人类学方能不偏不倚地介入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 使之为乡村振兴助力。  相似文献   

1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与此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许多问题,形势严峻,不容乐观。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现就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东巴文化作为纳西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视,东巴文化推动旅游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显而易见,一些在旅游市场结合了东巴文化元素得到发展的企业家,已经注意到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自觉地投入到文化保护活动中,建立传承基地,支持民间传承,逐步走向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路子。  相似文献   

19.
陈星 《人民政坛》2007,(7):46-48
抢救和保护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被认为是“守望精神家园”的民族复兴工程。《文物保护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文物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确保文物安全。基本建设、旅游发展必须遵守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其活动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20.
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位保护与客位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从1972年开始到2003年期间,制订了一系列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公约、决议、宣言,诸如《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等,并实施了一些项目以落实保护工作。我国现阶段的文化保护以保护无形文化遗产为主,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