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汉文化中,谐音文化影响特别突出,它对汉文化中传统吉祥图案的影响非常深远,大量传统吉祥图案的元素来源和构成形式与汉语谐音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大部分传统谐音图案构思奇特,各种视觉元素的组合体现了设计者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谐音的运用把汉民族含蓄内敛的心理特点巧妙的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谷显明 《求索》2010,(6):196-198
回顾30年来的乡土小说创作,许多叙述乡下人进城的作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记录了转型期以来乡村社会变迁的历史脉动,展现出数亿计乡下农民背井离乡进城谋生的生存境遇和命运遭际,传达出写作者对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工群体的深情关注和人文关怀,以及对中国社会转型中农民工命运的深切思考,同时折射出当代乡土叙事的某种转型与新变。  相似文献   

3.
李明亮 《人权》2007,(5):16-19
一、从被漠视到被关注,农民工尚不够被真正重视1、从称呼看农民工本名:农民工小名:打工仔/妹学名:进城务工者别名:三无人员曾用名:盲流尊称:城市建设者昵称:农民兄弟俗称:乡巴佬绰号:游民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流行的关于农民工的定位是将他们视为城市的“边缘人”,但这种定位直接忽视了农民工在农村的地位;而把农民工重新定位为“界线上生存者”,既可涵盖农民工在城市的边缘角色,又能反映他们在农村的真实地位,以及农民工在中国当代现代化中由农村走向城市的历史进程,从而在政策实践与政策理论上获得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中农民工主体也逐渐由出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第一代农民工"向出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第二代农民工"转换。由于社会变迁的作用,两代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所面临的政策环境、用工需求形势、个人社会期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也使得"第一代农民工"的外出务工就业具有很强的以能在城市生存为满足的特质,而"第二代农民工"则是以生活的要求来选择在城市务工就业。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中农民工主体也逐渐由出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第一代农民工”向出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第二代农民工”转换。由于社会变迁的作用,两代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所面临的政策环境、用工需求形势、个人社会期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也使得“第一代农民工”的外出务工就业具有很强的以能在城市生存为满足的特质,而“第二代农民工”则是以生活的要求来选择在城市务工就业。  相似文献   

7.
黄敏  穆桂斌 《人民论坛》2013,(12):244-245
文章对河北省八个行业的农民工进行抽样调查,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视角的分析结果显示:农民工群体的生理需要满足状况差、受到压抑;安全需要常得不到保障;他们有强烈的社交和被人尊重的需要,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农民工群体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但方向缺失、动力不足.  相似文献   

8.
资料显示,过去25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其中,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劳动力的贡献率为21%。广大农民工背井离乡,为了生存与发展,进城打工。为了得到一份工作,他们不计工种,不计工薪。他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走进陌生的城市,为城市盖起了一座座高楼大厦,筑起了一条条宽敞的马路,而自己却住在简陋不堪的工棚里,站在城市的马路边缘……农民工的生存压力到底有多大?  相似文献   

9.
当前,面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压力和金融危机的外在影响,农民工的退路和出路问题成为政府、学者和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以对浙江省返城农民工的实地调研和个案访谈作为经验材料和叙事文本,通过"60后"、"70后"、"80后"三代农民工进城心态的对比,发现农民工的行为导向逐步由生存理性走向发展理性.由此,金融危机下解决农民工退路问题应重点关注农民工群体的内部分化及其行为差异,农民工对自身的定位和行为选择差异将决定政府政策制定的导向.  相似文献   

10.
张居永 《岭南学刊》2012,(1):103-107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在我国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在对珠三角地区的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中,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得出两个主要结论: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堪忧,亟需党和政府切实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制度伦理关怀。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状况喜忧参半,亟需党和政府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导与调适新生代农民工的消极社会心理,为我国和谐与公正社会建设夯实社会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