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建中 《红旗文稿》2012,(19):36-37
教育使人成为人,是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提出的教育思想。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教育事业获得飞速发展,全面普及了义务教育。然而,正是在教育应该使人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上,它还没有达到社会的期盼和自身的期许。有人把这些不尽如人意之  相似文献   

2.
北京16所高校的调查报告显示,因精神病而休学、退学的人数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39.7%和64.4%。这些数字表明,我国大学生中确实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已经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学习、生活及学业的顺利完成。—、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一,社会环境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社会竞争机制对人们的影响更大。社会竞争的压力侵扰着每一个人,从而引发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表现在人在各种活动中要显示自身价值的存在,有强烈的表现欲…  相似文献   

3.
黄志军 《湘潮》2015,(1):40-41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主体的参与创造,力主开展活动性的教育模式,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参照体系和思考框架,尤其是为解决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运行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启示。鉴于此,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务必积极吸收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精华,重构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整合教育的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教育的模式与方式,创设良好的互动环境和氛围,构建重视教师与学生素质能力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式方法上的情感缺失,是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生命力的归因所在。运用情感教育生成情感积极效应是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新视界,而情感积极效应的生成在于尊重受教育者的利益需要,构建平等交往的教育过程以及教育者实践教育智慧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价值观教育不仅要关注大学生理性层面的提高,更应加强其情感层面的认同,唤起其情感的需要。情感教育是一种基于关系思维的价值观教育模式。情感培育,需要一定的情感环境,而有效交往关系的建构是其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探寻合乎德性的现实出路,培养良好的实践智慧,追求"值得过的生活",这是关于道德教育的一种卓越体认。那么,走向情感的道德教育的智慧求解,应该厘清道德的相关基础,把握道德的内涵、起源和属性;揭示道德情感的深刻本质,判别情感与情绪以及阐释道德情感的重要性;探索情感的道德教育进路,解读道德情感教育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原则。可以说,唤醒沉睡的道德意识,激发人和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以我心懂你心的感同身受,提升个体的道德能力,让道德教育依凭情感、走向情感之维,这是新时代道德教育的重要使命,对促进社会进步、国家繁荣和民族昌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存在两种基本研究视角,即外在视角和内在视角。从外在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系统维持自身稳定的控制手段,其本质属性为工具性;从内在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语言为媒介、达成理解、形成共识的交往行动,其本质属性为交往性。对于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两种本质属性的地位和关系是不同的,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为工具性与交往性的内在一致与融合。  相似文献   

8.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艺术高峰。在优秀的宋词作品中,包涵了传统敦厚的人伦之情、超然洒脱的旷逸之怀和忧国伤时的家国之恋,是高等学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丰富资源。发挥宋词的情感教育功能,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还能养成人性生命意识,提升人格精神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艺术高峰。在优秀的宋词作品中,包涵了传统敦厚的人伦之情、超然洒脱的旷逸之怀和忧国伤时的家国之恋,是高等学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丰富资源。发挥宋词的情感教育功能,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还能养成人性生命意识,提升人格精神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处理好情感教育和英语教学的关系,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师只有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情感教育,通过创造良好的交际气氛,注重在教学内容与情感层次上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的教学艺术才会被最大限度地接收,课堂才会充满旺盛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新特点:情感需要的多元性,情感体验的矛盾性,情感取向的浅显性,负面情感的普遍性;探讨了高校情感教育的内涵与范围;并针对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了在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强化学生美育的陶冶作用和拓展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新途径等方面加强高校情感教育的构想。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2.
褚惠萍 《党史文苑》2006,20(9):68-69
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新特点情感需要的多元性,情感体验的矛盾性,情感取向的浅显性,负面情感的普遍性;探讨了高校情感教育的内涵与范围;并针对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了在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强化学生美育的陶冶作用和拓展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新途径等方面加强高校情感教育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情感是人的生命态度的重要表征,它的存在、表达方式及质量反映着人的精神面貌。启动党员的内在情感,激发党员的精神潜能,既是增强党性修养效果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社会情感文明的现实需要。党性教育要关注党员的情怀、情爱、情趣和情商等方面的发展;要积极吸纳现代情感科学的智慧,关注道德情感过程,建立情感护理网络,唤醒党员角色意识,营造党性教育氛围。  相似文献   

14.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校园精神,是培养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是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形成的一种重要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这种财富的创造、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5.
16.
由于高职院校吸收的学生类型有一定的特殊性,存在思想层面的薄弱环节,情感方面呈现出不同特点。对其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流于形式、急于求成。如何就高职学生中存在的普遍现象,通过情感教育触动学生心灵,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是高职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情感的发展,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离不开情感的影响和作用,本文从情感教育内涵出发,阐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关系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现代情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9.
大学思想品德教育目标是高校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标不是唯一的,在大学德育活动中,教育主体面临着不同的价值取向。我们应该依据教育主体特点和思想品德发展的需要,选择切实可行的大学思想品德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目标的确立是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面对"90后"大学生群体,高校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目标的确立应以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为依据,明确"劳动创造了人与社会"这一基本常识是"90后"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认知目标维度,培育劳动情感、磨练劳动意志是"90后"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情感目标维度,而投身劳动实践、提升劳动技能则是"90后"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行为目标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