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任何国家国际战略的核心都是国家利益问题。邓小平有关分析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原则、方法等各个方面的论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有关国家利益的战略思想,学习邓小平的国家利益思想,有助于我们认识新时期中国的国家利益、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2.
试析邓小平国家利益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认为,国家间关系实质上是利益关系,不应以意识形态定亲疏,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工作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中国要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政治稳定是首要的国家政治利益,但国家经济利益应是所要维护的最实质的内容。邓小平国家利益观强调既维护中日的国家利益,也要尊重并维护其他国家的利益,维护世界共同利益。邓小平国家利益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指南,将继续促进中国外交工作的开展和国家利益的维护。随着时势的变化,邓小平国家利益现也应不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张勇  红霞 《实事求是》2006,2(1):22-25
邓小平认为,国家利益是国家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安全利益和外交利益等多方面的有机统一体。邓小平善于从全球的高度来分析战略态势,把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人类的根本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从全人类的发展中来界定中国的国家利益,确保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人类整体的进步、发展保持一致性。他强调,依据时代主题来确定中国的国家利益,维护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主张在国际交往中要把国家利益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确定中国对外行为的最高准则。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国家利益观的形成和发展,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其基本内容包括:国家利益至上,不以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划线;主权利益第一,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人民利益为重,切实解决人民切身利益问题;经济利益为核,综合各种利益平衡协调发展;长远利益为本,局部、全部,目标、速度高度统一;世界利益为辐,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有机结合。邓小平国家利益观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国家利益观中国化的具体体现和光辉典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利益观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指出维护国家利益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其中,中国 最根本的国家利益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主权是国家利益的最根本内容;揭示了邓小平对当代世界主题的科 学判断,即和平与发展;阐明了在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的情况下,遵循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策略的 重要性,同时,中国应保持积极而清醒的态度面对时代主题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在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领导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结合中国在和平与发展时代对外交往的需要,就对外关系问题进行过大量阐述,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如何摆正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位置,从而形成了邓小平正确处理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关系的思想。邓小平不仅创建了这一思想,而  相似文献   

7.
论邓小平的国家安全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需要一个持久稳定的国际国内和平安定的环境。邓小平基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国现实国情的深刻分析和对整个国际形势的正确判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勇气和远见卓识,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实现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  一、要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国家利益是一个主权国家国民利益的最高体现,它通常是指一个主权国家在总的国际社会中生存需求与发展需求的总和。它在国家安全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这是邓小平考察、分析国际形势及制定我国对内对外政策的最高准则。邓小平认为,在我们这样一个以…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是其外交思想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之一,具有明显的共生性特点。其共生性主要体现在中国的国家利益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统一,独立自主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统一,以"一国两制"、"南北对话"、"共同开发"为主的策略方法等方面。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的外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在实践中更好地发展了邓小平的国家利益共生观。  相似文献   

9.
孙冬生  马春骐 《求实》2001,2(2):13-16
发展论是贯穿邓小平所有理论观点的一条主线。本文分析了邓小平关于加快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认为重视整个社会发展的协调和发展中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 ,是邓小平观察、分析、解决发展问题的出发点和根本立场。协调发展是邓小平的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协调利益关系是邓小平的发展观的归宿。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不但为党和国家制定了新的一整套以改革开放为核心内容的内政方针,而且也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作了许多重大的调整,使之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认真研究邓小平在外交方面的改革思想,是研究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一)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制定或改变,除了国家利益以外,影响最大的因素则是国际国内形势的演变以及国家领导人对形势的认识和判断。对中国领导人来说,也是如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之…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的利益观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利益观。他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主张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通过先富带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是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高度统一。邓小平的利益观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的国际政治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重大发展和创新.过去学界对邓小平等新中国四代领导集体的国际政治理论没有充分关注,时邓小平的国际政治理论的系统观点论述和整理也不全面,本文将邓小平国际政治理论概括为国家利益论、国际环境与综合国力竞争论、世界主题论、国际格局论、建立国际新秩序论、国家间关系和反对霸权主义论几个方面,并分别进行探讨论述.  相似文献   

13.
论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具有时代性、预见性和民族性的鲜明特色。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有:把握国际局势,明确核心问题;坚持独立自主,维护国家主权;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的战略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战略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他的战略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对当今时代主题的战略判断;国家利益是邓小平战略思维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战略思维的时空观;大局观念是邓小平战略思维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人民利益观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同志的人民利益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在邓小平理论宝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刻理解邓小平的人民利益观,对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处理好现阶段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利益矛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伟大的现实意义。一、邓小平人民利益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基础邓小平同志在不断继承和发扬毛泽东人民利益的基础上,从新的历史高度对人民利益观进行了深刻阐述,形成了邓小平人民利益观。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民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早在改革开放之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后半期的国际舞台上,邓小平算得上是叱咤风云的国家领导人之一。他坚定的原则立场、从容的外交家气度、纵横捭阖的外交技艺,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邓小平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崭露头角,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中苏论争和谈判。邓小平自始至终是中苏论战和谈判的中方主帅之一。他为维护中国共产党的原则立场和中国的国家利益,与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进行了四次坚决的斗争。  相似文献   

17.
我们正处在社会、文化转型的重要时期,多元化的利益要求正日益突出地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怎样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是不能回避也是回避不了的现实问题。邓小平的利益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在邓小平理论宝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大潮中,我们重温邓小平的利益观,处理好改革中的各种利益矛盾,对于认识利益定位、利益价值判断、利益实现途径和对待利益矛盾的态度,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关于利益的定位,邓小平坚持彻底唯物主义的态度,把物质利益作为革命的基础和解决当代中国…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交往中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利益,是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创立者列宁,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今天,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对我们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中坚定不移地维护国...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国权"思想体现出以下五个鲜明特点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统一性;国家主权的至上性;国家利益同世界利益的一致性;"国权"高于"人权"的原则性;维护、实现"国权"的务实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的外交战略思想,是当代中国开展外交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根据世界形势的新变化以及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提出了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核心,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政策,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发展全方位的外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