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们纪念毛泽东,就是要学习、贯彻和丰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而要深刻理解、正确贯彻和丰富发展这个伟大理论,首先就要掌握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因为这一路线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灵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实现和发展,都是在这一路线指引下进行的。如果离开这一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就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实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关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曾有许多精辟和透彻的论述。但他们都没有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一个重要的科学概念提出来,更没有把它确定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提了出来,并将它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1979年9月,在叶剑英所作的《庆祝中华人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毕剑横凡是科学的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孤立发展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它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毛泽在思想这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继承;它又是在新的时代条件...  相似文献   

4.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此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深刻理解和领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对于我们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顺利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反复强调的一个主题,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两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以及在学习和实践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认识上存在的一些分歧和争论,归根到底都是对这两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  相似文献   

6.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我们不但要在学习理论中紧紧抓住这个精髓,在实际工作中也要坚持贯彻。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贵州怎样加快发展,赶上兄弟省市,一定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一条适合自己的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7.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做出的正确历史选择,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丝毫的怀疑动摇。当前,应该看到,我们党绝大多数党员正满怀信心,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但是,不可否认,确有一些党员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心不足,这就需要全党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心。  相似文献   

8.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我们党对几十年来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认真研究这两个理论的相互关系,对于揭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我国的发展过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对于我国当前改革和建设的实践,都有重要意义。我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而初级阶段理论又丰富、发展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两个理论统一并植根于广大人民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之中。为说明这一关系,需对这两个理论的形成作一简要回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雏形,可以追溯到50年代初期,那时党就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做了一些探索。但  相似文献   

9.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形成的。1956年,我们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便面临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以毛...  相似文献   

10.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它所体现的用辩证法思想指导工作的根本原则和方法,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方面工作都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也要坚持“两手抓”,  相似文献   

11.
我们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要学习他的战略思想、理论观点,还要学习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革命胆略、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纵观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他的“两点论”的思想方法运用得非常好,这一思想方法将成为我们研究、分析各种问题、各种事物的典范。 在学习、接受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  相似文献   

12.
目前,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仍有少数人坚持认为,毛泽东是创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先驱,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所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仅仅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量的变化。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外延方面的延伸,其理论的内容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没有超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范畴,其理论  相似文献   

13.
首先从观念形态的文化看,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最先进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和灵魂。其次,从总体上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我们要建设的先进文化,但文化包括多方面内容,各个方面都有先进与落后之分,要作具体分析。概括地说,凡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都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4.
深入学习和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孙连成理论思维的成熟是党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改革开放18年来,我们党在理论上取得的最大收获,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  相似文献   

15.
(一)党的十四大报告系统而深刻地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这是我们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十四大精神的着重点。十四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在分析这一理论形成的时候,既要看到它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也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也是在借鉴其他国家社  相似文献   

16.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每一部分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学习这一理论不能仅仅停留于了解其中的个别理论和个别观点上,必须在全面系统地把握理论体系上下功夫。那么,为什么说它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这一科学体系包括哪些基本内容?逻辑结构如何?这是我们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着重思考和把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1,(11):6-6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邓小平理论及其历史地位、指导意义 1.首称“邓小平理论” 在中央文献中,十五大报告第一次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邓小平理论”。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 十三大报告第一次使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 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 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到“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再到“邓小平理论”,表明我们党对这一理论、对这一理论的主要创立者邓小平同志的历史作用、历史地位的认识日益深化。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博大精深,连同《邓小平文选》第二卷,集中反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继续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科学指南,是我们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也是我们研究和掌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取之不尽、  相似文献   

20.
理想信念的缺失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决不能等闲视之。我们要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把理想信念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就谈不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利于从源头上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有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运用。因此,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