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盟和美国是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最重要的行为体,双方气变政策取向以及竞合态势对全球气变治理趋势有重要影响。拜登执政以来,美国在气候政策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美欧在气候政策上趋于协调与合作,有望给全球气变治理注入更多动力。然而,美欧长期以来在气候变化相关经济利益、国内政治环境以及外交与安全层面认知上具有结构性差异,因此双方在气候变化的治理方式、目标、决心、意愿方面分歧明显,这将限制双方合作程度,双方气变政策趋同性也面临不确定性。中国应积极谋求气候合作机遇,同时妥善应对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地缘政治和发展权益挑战。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的影响超越它本身所带来的直接环境后果,对美国国家安全提出新挑战。美国官方对这一问题的认知从形成到发展,大体经历了酝酿、萌芽和完善阶段。促成美国对该问题的战略认知与政策实践的原因复杂,涉及国际社会的政治议程、美国国内的科学议程以及国会的影响等因素。当前,美国的安全体系不仅正视气候变化对美国国家安全产生的威胁,而且已经开始制定战略性方针不断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该体系的战略规划和日常实践。在国际层面,美国已经开始谋求与其他国家就气候变化影响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的问题达成共识甚至采取行动。本质上,这是美国在全球气候谈判博弈中增加筹码的一个重要抓手,希望以此来影响和主导全球减缓气候变化行动。预计未来美国应对气候变化安全后果的政策走势趋强,将对美国气候政策、对外关系乃至国际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将给中国特别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怀疑论"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怀疑论"由来已久,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后引发空前关注."怀疑论"者成员复杂,也并无统一理论观点,他们或质疑全球变暖的真实性和严重性,或质疑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的相关性及当前应对措施的合理性."怀疑论"升温将使本已步履维艰的全球气候谈判难度进一步增大,但难以逆转国际社会推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趋势.从另一个角度看,"怀疑论"各种观点的披露也有助于使未来气候变化研究更加谨慎、全面,相关应对措施更加务实和理性.  相似文献   

4.
地球变暖是历史上迄今为止人类所遇到的最大范围的公共问题,也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以地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安全问题,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给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直接影响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深度触及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卫生安全和全球安全。为了妥善应对和减缓气候变暖,克服当前的经济衰退,世界各国正在开创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绿色新政”(Green New Deal)。这一新政旨在把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投入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这既是应对地球暖化、维护气候安全、化解当前经济危机的必要举措,也将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巴黎协定》是国际气候合作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是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纲领性文件。在主要缔约方的共同努力下,《巴黎协定》达成一年内即正式生效,转入执行阶段。但因该协定本身法律约束力较弱,加之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转变恶化了履约环境,其落实进程势将面临重重挑战。长远看,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趋势不可逆转,《巴黎协定》中的原则、规定、理念等具有深远政治、经济意义,将影响各国气候、能源、环境等政策取向,塑造出新的全球气候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巴黎协定》是国际气候合作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是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纲领性文件。在主要缔约方的共同努力下,《巴黎协定》达成一年内即正式生效,转入执行阶段。但因该协定本身法律约束力较弱,加之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转变恶化了履约环境,其落实进程势将面临重重挑战。长远看,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趋势不可逆转,《巴黎协定》中的原则、规定、理念等具有深远政治、经济意义,将影响各国气候、能源、环境等政策取向,塑造出新的全球气候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郝敏 《国际安全研究》2023,(5):134-156+160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带来严重的国际安全风险,气候问题已经与国家安全深度绑定。气候安全的治理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候技术的选择及其全球普及程度。当前,国际社会积极利用先进气候技术实现气候安全面临着多重困难。文章对国际气候技术合作存在的障碍、未来合作方向和机制建设进行梳理,并以中美气候技术合作为例,探讨克服气候技术合作障碍的可能路径。解决气候技术合作难题,需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改革和行业技术规范的供给。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和碳排放国,宜进一步加强气候技术合作,履行大国责任,向发展中国家积极转让清洁能源技术,并借此契机重塑彼此互信,扩大科技领域的合作空间。  相似文献   

8.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带来严重的国际安全风险,气候问题已经与国家安全深度绑定。气候安全的治理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候技术的选择及其全球普及程度。当前,国际社会积极利用先进气候技术实现气候安全面临着多重困难。文章对国际气候技术合作存在的障碍、未来合作方向和机制建设进行梳理,并以中美气候技术合作为例,探讨克服气候技术合作障碍的可能路径。解决气候技术合作难题,需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改革和行业技术规范的供给。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和碳排放国,宜进一步加强气候技术合作,履行大国责任,向发展中国家积极转让清洁能源技术,并借此契机重塑彼此互信,扩大科技领域的合作空间。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导致墨西哥国土面积减少、国土质量降低;对中央和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产生挑战,并导致墨美在移民和边境安全方面的摩擦;影响农业以及粮食安全,并可能因为政府不恰当的气候政策影响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此外,气候变化还导致墨西哥水资源短缺,使之成为重大安全挑战之一。极端气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对民众安全产生伤害。墨西哥政府始终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看待和对待气候变化议题,并积极寻求各种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北极地区在地缘政治与经济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关注。俄罗斯作为在北极地区拥有重要政治,经济,安全利益的大国,近年来更是不断加强自身在北极地区的存在。而中国在2013年5月召开的北极理事会第八次部长级会议上被接纳为正式观察员国,从而在参与北极地区治理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由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特殊性,以及北极地区对全球气候,环境乃至经济的影响日趋明显,未来中俄  相似文献   

11.
应对气候变化:非洲的立场与关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及其引起的消极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非洲对形成气候变化的责任最小,却是受影响程度最深的地区.气候变化将对非洲的农业、水资源、沿海地区、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和国家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并最终影响宏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非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共同立场的形成,有利于非洲在未来的国际气候谈判中争取主动,并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所引起的消极影响.非洲国家将在坚持原有气候原则和机制的基础上,保证自身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争取更多的资金和先进技术转让.气候变化对非洲既是挑战,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2.
吕江 《东北亚论坛》2019,28(5):64-80
卡托维兹一揽子计划是特朗普宣布美国将退出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之后,国际社会出台的第一份关键性气候安排。该计划包括了多个重要议定成果,但最为关键的仍是,其正式出台了《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这意味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正式开启了《巴黎协定》法律规制的全面适用,但同时也意味着包括中国在内的缔约方将面临新的法律挑战。为此,须高度重视《巴黎协定》及其实施细则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法治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不仅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极,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更是资源政治与地缘政治的结合之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第三大淡水资源“储存库”,气候变化会加速高原地区的冰川消融,改变跨国界河流径流量的年度和季节性变化,增加水资源分配模式的不稳定性,从而加剧地区性水资源稀缺性危机,使地区性洪涝灾害增多,水治理难度提升。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水资源安全的影响会产生连锁性的政治、经济与安全效应,不仅影响高原地区国家的水力开发计划与基础设施安全,加剧地缘政治博弈的复杂性,而且影响中国的海外水电投资,使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水利“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实施面临更多的国际压力与挑战。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青藏高原水资源安全涉及十几亿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涉及亚洲的稳定与和平。对此,中国应积极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青藏高原水资源安全的维护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在技术层面上加强对青藏高原水资源安全动态的深度调查与持续性跟踪研究,另一方面在政治层面上推动高原地区国家的气候治理合作与区域合作框架构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美两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互动日益频繁,并已取得重要进展.本文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气候合作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中美气候合作的主要特征,考察了影响中美合作的深层原因,探讨了中美气候合作对全球气候制度构建产生的可能影响以及两国气候合作面临的挑战.本文发现,中美两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互动经历了不断拓展、深化的过程.当前,中美两国合作具有三个鲜明特点:第一,围绕联合国谈判的核心要素达成共识;第二,聚焦主要排放源务实开展功能性合作;第三,“包容性”合作重在吸引地方和私人部门.中美气候合作增强的原因不仅在于以国家形式呈现出来的共同利益,更取决于关键利益集团态度的转变,同时,也是适应世界各国广泛构筑气候联盟的大趋势.中美两国围绕气候变化的合作,其影响逐渐超出双边关系的范畴.中美两国开始成为全球气候治理中强有力的“共同领导者”.  相似文献   

15.
张玉环 《东北亚论坛》2023,(4):50-65+127-128
拜登政府上任以来,将应对气候危机作为内政外交的优先议题,对内推行气候新政,对外实施积极的气候外交战略,以此促进美国经济社会整体绿色转型发展、维护美国国家气候安全、恢复美国的国际信誉和全球领导力。在全球层面,美国重返《巴黎协定》,发起“领导人气候峰会”,在联合国及七国集团等多边平台推动气候合作;在区域层面,美国将“印太”地区作为推进区域气候外交的重点,充分利用四方安全合作机制、“印太经济框架”、美国—东盟合作机制等小多边平台,提升“印太”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在双边层面,美国以欧盟为重点加强同盟友之间的气候能源合作,同中国、印度、南非、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市场国家开展气候外交。拜登政府的气候外交战略对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带来积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全球气候治理领导权之争,可能引发新一轮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并使大国“绿色竞争”更为激烈。需要注意的是,拜登政府气候外交战略面临国内外诸多挑战,国内党派分歧、地方政府反对等因素或阻碍美国履行气候变化国际承诺,美国同中国、欧盟等大型经济体之间的关系复杂演变也可能会制约其开展气候外交行动。  相似文献   

16.
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国家安全界对气候变化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即气候变化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与这种认知形成、加深相伴随的是,美国的国家安全体系逐渐开始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其战略规划与日常实践。特朗普执政后,美国安全政策中的气候因素不仅没有淡化或终结,相反,在某些方面或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强化的迹象。但是,这种强化趋势却出现了新的变化,并通过以下两种方式突显出来:第一,军方对气候变化的侧重点从长期威胁转向近期威胁、从间接威胁转向直接威胁、从全球性灾难转向特定灾害。第二,军方应对气候变化的手段从减排和适应并重转向侧重适应。支撑上述变化的不仅是基于现实的安全利益考量,也是美国决策者内部的矛盾及调和使然。未来,预计美国军方的气候政策进程仍将持续,但是,美国军方的气候政策是否会产生“外溢效应”,进而向上传递到联邦政府决策,仍旧取决于政府与国会之间的博弈。  相似文献   

17.
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大会上通过的《巴黎协定》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的进入新阶段,并确立了全球气候治理新秩序。协定聚焦了基本原则、三项长期目标、"自主贡献+盘点"以及法律约束力等主要问题,充分体现全球治理模式中合作共赢、公平正义、共同发展的三大特征。东北亚是东亚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同时也面临严峻大气问题,在《巴黎协定》框架下东北亚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各有侧重,并将按照协定的要求,通过确立基本原则及共同目标、构建区域合作治理的多元主体、完善合作治理机制、开拓合作渠道,促进区域大气治理效果的实质性提升。  相似文献   

18.
当前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国际关系的核心议题之一,举世关注。2009年9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召集各国首脑参加联合国气候变暖协商会。同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框架会议召开并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煤炭消费国、能源消费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国,中美能否在气候变化领域进行有效合作不仅对中美两国关系和双边利益会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将深刻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全球利益。为此,本文将致力考察克林顿政府、布什政府以及奥巴马政府在《京都议定书》和后《京都议定书》问题上的决策以及内在影响因素,探讨奥巴马政府时期的"绿色新政"以及中美环境共治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气候系统的依赖性,使得国家间只能通过合作的集体行动来有效治理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因而,有效的国际气候体制安排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最佳途径。国家发展问题决定着国际气候体制构建的进程和效果,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会给国家带来巨大创伤,率先减排的利弊将影响国家参与气候体制的意愿。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化对东南亚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各权威机构及学者纷纷研究气候变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本文以斯特恩评论的框架,结合有关研究资料分析东南亚的气候变化,包括气温、降雨量、极端气候事件和海平面的变化及趋势,评介这些气候变化对东南亚经济,包括对水资源、农业、林业、沿海及海洋资源和人类健康等5个方面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